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开课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公开课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颍州区马寨乡中心学校刘洪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体会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掌握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边关系和三角之间的关系。

(3)、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探究勾股定理(正方形方格中)过程,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3)、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适当训练,养成数学说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逐步体验数学说理的重要性。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2、教学难点:应用勾股定理时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时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并强调同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索,感受到“无出不在的数学”与数学的美,以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地位与作用。

四、教学流程安排活动一:了解历史,探索勾股定理。

活动二:拼图验证并证明勾股定理。

活动三:例题讲解。

活动四:巩固练习。

活动五:归纳小结。

活动六:布置作业五、教学活动内容及目的1、通过勾股定理的发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兴趣。

2、观察、分析方格图,得到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勾股定理,发展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激发探究精神,回顾、反思、交流。

布置作业,巩固、发展提高。

六、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一)、问题与情景1、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1)、勾股定理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西方国家称勾股定理 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2)、我国著名的古算书《周髀算经》中记载有“勾广三,股修四,径隅 五”,这作为勾股定理特例的出现。

2、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

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的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些特性。

(1)、现在请你观察一下,你能发现什么?(2)、一般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二)、师生行为 教师讲故事(勾股定理的发现)、展示图片,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图 AB CABCB C A生交流。

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学生听故事发表见解,分组交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分割、拼接、数格子的个数等等方法。

阐述自己发现的结论。

(三)、设计意图1、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得到提高。

3、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通过方法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 在本次活动中关注重点:1、学生能否将实际问题(地砖图形在三个正方形围成的一个直角三角 形)转化成数学问题(探索直角三角形的特殊三边关系)。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交流,鼓励大胆叙述自己的看法。

3、学生能否准确挖掘图形中的隐含条件,计算各个正方形的面积。

4、是否能用不同方法(割补、数格子、拼图等)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5、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发表意见。

【活动二】(一)、问题与情景问题一:剪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你能拼成如图的图形吗?,你能利用面积证明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吗?分析:S 正方形=C 2S 正方形=4ab +(a -b )2问题二:你还能用其它拼图方法证明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吗?(方法二:剪8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你能拼成如图的图形吗?)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左边S=4×21ab +c 2 右边S=(a+b )2bb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4×21ab +c 2=(a+b )2 化简可得:a 2+b 2=c 2。

归纳:1、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

2、如图,直角△ABC 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若∠B=30°,则∠B 的对边和斜边: ; 三边之间的关系:(二)、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拼接。

学生展示分割、拼接的过程。

学生通过图形的拼接、分割,通过数学的计算发现结论。

师生通过所拼图形共同来完成勾股定理的数学验证。

(三)、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求新知的欲望。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讨论、交流、推理、发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以后探究图形的性质积累了经验。

(四)、在本次活动中重点关注:1、学生对拼图的积极性。

是否感兴趣;2、学生能否通过拼图活动获得数学论;是否能通过合理的分割。

3、学生能否通过已有的数学经验来严重发现结论的正确性。

4、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活动三】(一)、问题与情景例题 :探究1 1、在矩形ABCD 中,宽AB 为1m ,长BC 为2m ,求AC 的长。

2、用式子表示矩形ABCD 中AB 、BC 、AC 大小关系。

3、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①、若有一块长3米,宽0.8米的薄木板,问怎样从门框通过?②、若薄木板长3米,宽1.5米呢?③、若薄木板长3米,宽2.2米呢?为什么?A CB DC 2m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第66页探究1。

(二)、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解答问题。

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设计意图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勾股定理,并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在本次活动中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通过勾股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是否能通过图形来解答数学问题(数形结合思想)3、学生的表达、语言是否规范4、引导有差异的学生,让这部分的学生基本上能理解勾股定理的实质【活动四】(一)、问题与情景练习:在Rt△ABC中,∠A,∠B,∠C的对边为a,b,c(1)、已知∠C是Rt∠,a=6,b=8.则c= ;.(2)、已知∠C是Rt∠,c=25,b=15.则a= ;(3)、已知∠C是Rt∠,a:b=3:4,c=25,则b= 。

(二)、师生行为针对练习可以通过让学生来演示结果,形成共识。

(三)、设计意图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勾股定理,并能用它来解决数学问题。

【活动五】(一)、问题与情景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二)、师生行为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

(三)、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等方面加以归纳,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

(四)、在本次活动中重点关注:1、鼓励学生认真总结,不要流于形式。

2、不同的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活动六】布置作业1、通过上网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资料,以及证明方法。

2、教材P69习题18.1第1、2、3题(二)师生行为学生把作业做在作业本上,教师检查、批改。

(三)设计意图通过作业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一、教学成功之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

本节课我结合勾股定理的历史和毕达哥拉斯发现的直角三角形的特性自然地引入了课题——勾股定理,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学习机会,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发现勾股定理。

层层深入,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与应用过程。

通过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将带来教育者的深刻变化。

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现实情景,具有强列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运用多媒体展示图形以及呈现教学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学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练。

小组评课时,姚启文主任就指出我应该再仔细考虑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少而精,当上课时,还是讲得略为多了些,尤其是对学生讲解题后,还是习惯的重复,时间把握不够,导致在讲后面的练习题时间不够。

板书存在不足。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往往忽略了板书,其实,板书是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媒体,能让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识加深理解,是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

总之,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有很多的好处。

通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积极进取,做到逐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