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考博语言学理论试题及答案

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考博语言学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语言学理论试题一.论述题。

1.必答题(40分)就语言规划或语言规范化问题尽你所知进行论述。

2.选答题(30分,任选其一回答)A.就话语(也叫篇章、语篇)研究进行论述。

B.就形式主义语言学和功能主义语言学进行论述。

二.分析题(30分,每小题10分)1.指出下面三个四字格之间的联系,分析形成的原因,并说明各自的表达效果。

喜鹊登枝喜上眉梢喜上眉梢2.下面两组句子,一组可逆,一组不可逆,请从认知角度解释。

我后悔死这件事了——这件事后悔死我了我后悔这件事了——★这件事后悔我了3.运用预设理论解释下面句子。

北京又要打击非法一日游了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语言学理论试题二.论述题。

1.必答题(40分)就语言规划或语言规范化问题尽你所知进行论述。

(1)语言文字的合理发展,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国家或社会为了管理社会语言生活,对语言的现状及发展施加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以促进语言文字健康发展使其更好的尾社会服务而进行的各种工作就是语言规划。

(2)语言规划涉及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民族共同语的确立和推广,民族共同语的规范和完善,语言选择,语言协调,语言调查,科技术语的统一和标准化,文字的创制和改革等。

(3)①语言文字立法是语言规划的一种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语言政策的法律体现,对于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有重要意义。

②政府对语言的管理和影响表现在官方语言的选择上,外语教育也有语言选择问题,除了语言选择以外还有标准化问题,包括科技术语的标准化和语言规范化。

(4)语言规划的原则:语言规划必须尊重并且符合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人在语言文字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一种是过于夸大人的作用。

(5)我国现阶段语言规划的目标是:①消除信息交流与人际人机沟通中的障碍,充分发挥语言的社会功能,提高交际效果,使语言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②促进语言自身的健康发展;③增强民族的团结,巩固国家的统一。

2.选答题(30分,任选其一回答)A.就话语(也叫篇章、语篇)研究进行论述。

1、话语的分类和基本类型。

(1)依据言语行为,可分为1、信息性(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

2、非信息性(应酬性词语、感情性词语)。

“应酬性词语”交流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信息,而是为了建立接触;感情性词语,不是为了报道有关信息,而是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比如:惊讶、满意/不满,高兴/不高兴等。

比如,你已经来了? (怎么一声不吭!),一般要借助语调、感叹词语等。

(2)依据交流目的,可以把话语分为:报道、评判、警告、提示、告示、邀请等等,一般给概括为三大类:陈述、疑问、祈使。

(3)依据交流方式,通常根据现场参与者的情况分为两大类:单向交流——独白,双向交流——会话或对话。

2.会话含义的特征:1、可取消性。

添加附加条件,某些会话含义便可取消掉。

a1他是一个养牛专业户。

(大款)a2他是一个养牛专业户,有三条奶牛。

2、不可分离性,会话含义(用意)虽然偏离了字面义,但不能脱离它所依附的那句话。

如b1张三是天才。

b2张三是天才?(是蠢材)。

3、可以推导性。

4、非规约性。

特别是言外之意,偏离字面越远,非规约性越强。

5、不确定性。

同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会话含义,如:张三是一台电脑。

a1张三是工作狂。

a2张三很冷漠很死板。

……。

3.话语的推导过程。

(1)推导过程:首先,根据说话人的话语,信息和背景,来猜测会话含义,即说话人的含义可能是假设x;然后用相关语境所提供的证据、事实来验证x;最后验证成功所得的论断,就是听话人所理解的会话含义,亦即被理解的意义。

被理解的意义既可以是常规的意义,也可以是非常规的意义,或者两种意义兼而有之。

(2)从预设和语境中推导。

1、依据预设触发语推导。

如一篇报道中说“英国球迷还是不老实”“还是”是预设触发语。

因为有之前关于英国球迷不守规则的报道。

2、依据显性语境推导。

屏幕上一片标点符号,唯独没有句号。

就有意味深长,言犹未尽的意思。

(3)依据共享知识推导。

例如在我国“红娘”“月下老人”,的文化含义,都是清楚的。

(4)从违背各种会话原则中推导。

1、违背量的原则。

A没有提供必需的信息量。

例如对一篇文章作学术评价,只写(没有说错什么)。

B超出了必要的信息量。

2、违背质的准则。

说反语:他是个好人。

3、违背“关系”准则。

答非所问:他的夫人长得挺丑的,对吧?今天天气不错。

4、违背“方式”准则,次序颠倒:屡败屡战。

5、违背“礼貌”原则。

4.格赖斯“合作原则”和利奇“礼貌原则”的主要内容。

(1)合作原则:1、量的准则。

给适量的信息。

2、质的准则。

尽量说真话。

3、关联准则。

扣住主题讲。

4、方式准则。

表达精确。

(2)礼貌原则: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3、表扬准则,尽量多赞美别人。

4、谦虚准则,尽量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减少分歧,增加一致。

6、同情准则,减少反感,增加同情。

7(添加)、套话准则,避免缄默。

5.话语结构的七个构成原则。

(1)表层形式连贯。

指一段语流中,每个成分之间必须互有联系,成为一个有序的系列。

(2)深层意义连贯。

语流表层背后的每个概念或关系必须相连或相关。

(3)有目的性。

说话人说出某一段语流,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4)可接受性。

说出的语流必须考虑到听话人。

(5)信息度。

指话语信息的已知或可预期的程度。

(6)场合性。

某一段语流必须与所在的场合相联系。

(7)篇、章、段、句群、句际性,或叫做相互成文性,指话语和话语之间的某种联系。

指一段语流的运用会依赖前面的语流单位的知识。

三个制约原则:1、简易性,使用起来省力。

2、有效性。

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3、适合性。

既满足七个构成条件,又复合制约原则。

6.话语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句群、话轮、话对、话串、对答。

(1)话语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是相对而言的。

从句子到篇章,是由最小的微观结构到最大的宏观结构,宏微可以相互转化,宏观结构是以最小命题单位为基础,由下而上,层层概括,最后得出的一个总体结构。

层次性和连贯性是话语结构的基本属性。

句群:句群是在语义上有逻辑联系,在语法上有结构关系,在语流中衔接连贯的一群句子的组合,是介于句子和段落之间的、或者说是大于句子的语言表达单位。

它以一定的方式为组合标志,可以从语流中切分出来。

1、句群的结构关系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总分、因果、解证、目的、条件、让步、假设、转折、连贯等12类。

2、依据功能可分为:主体句群、过渡句群、插入句群。

3、依据表达作用可分为:记叙句群、描写句群、说明句群、议论句群、抒情句群。

话轮:即轮番说话,有三个特征:1、话语的功能由不同的言语行为者相继实现。

2、在同一时间里,只有一个人在说话;3、总得有一个人在说话,间断的时间很短。

话对、话串:两个人分别说的两个“话论”就可以组成“话对”,话对的组合就是“话串”。

7. “句群”和“话轮”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重。

(1)句群和话论研究对汉语教学、理论语言学都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2)在应用语言学方面,句群研究与以下课题密切相关:第一、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第二、在实际语用中,判断句子的能不能说。

第三、句群、话轮研究与播音主持。

8.话语局部连贯(或句群组合)的手段有哪些?句群的组合方式,可以分为意义连贯和形式连贯。

(1)意义连贯的手段:a同一主题连接多个述题。

b多个主题连接同一述题。

c 一个句子的主题是总主题,其他句子的主题从它派生。

d第一个句子的述题全部或部分在后续的主题中重现。

(2)形式连贯的手段:1、词语接应。

包括关联词语、指代词语、时间词语、处所词语、数量词语、语气词语、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八类。

2、句式接应。

包括承省句式、问答句式、对偶句式、排比句式、肯否句式和顶针句式六类。

3、辞格接应。

包括比喻格、双关辞格、反复辞格、拟人辞格、呼告辞格、拈连辞格、对比辞格和换算辞格八小类。

4、音气接应。

运用各种语音形式、韵律特征、和语气、语调来组合句子或句群。

5、伴随语言接应。

包括沉默、话轮转换和各种非语义声音。

(3)内部接应与外部接应。

内部接应指组成句群的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外部接应指句群和句子或句群和句群组成段落时,它们之间的衔接连贯。

段落和段落组合成为篇章,也属于外部接应。

把内部接应和外部接应综合起来,就是话语的结构由微观到宏观层层转化的过程。

9.话语分析(或句群切分)理论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什么作用?句群的切分分为内部切分和外部切分。

内部切分指句群内部的层次切分。

外部切分指把一个段落切分为若干个句群。

9、话轮转换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轮番说话的规则:(1)有关规则。

1、规则一:①当说话人l1在一番话中选择下一个说话人L2,那么L1就必须停止说话, L2必须接着说话。

②如果l1没有选择L2,那么其他参与者都可以自我选择,谁先说话,就取得下一番说话的权利。

③如果L1没有选择L2,会话参与者也没有自我选择,那么L1可以(不是必须)继续说话。

2、规则二:当L1应用规则一中的③时,规则①—③适用于下一个话轮,并反复适用,直到出现替换。

(2)转换信号:1、语词信号,包括语法、语义的完整性,及表示话语结束的某些词语(如,好吧、就说这些)2、语音信号:比如音调下降,停顿,嗓音歇息。

3、体态信号:比如注视对方,抬头,眉头展开,手势停止,身体姿势变化,身体各部分紧张的放松等。

话轮的接应:话轮和非话轮:有时候听话人会发出诸如“嗯、啊、对、是、是啊、是吧”之类的词语,这些词语时听话人的反馈,有言语性的和非言语性的(点头、眼神表示、面部表情)两种。

反馈项目虽然传递的信息量不大,但是,对会话的顺利进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0、语言的关联性。

80年代以后,认知科学迅速发展,语言学领域中出现了从认知角度解释自然语言理解中语用现象的理论——“关联理论”。

格莱斯会话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提出“讲与谈话目的有关的话”和“前后话语要有关联”;依据这条合作原则来理解话语,人们一般会在语言内部进行推导。

但是语言内的推导,往往只能提供理解的可能(比如:“鸡不吃了”可以有两种理解),并不能提供充分条件来决定对这些可能性的具体选择(比如是“鸡不吃食了”还是“我不吃鸡了”)可见,语义推导的依据,不光是语言信息,还要考虑非语言信息;因此sperber提出用“关联原则”来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

“关联原则”被概括为“任一推理交际行为必须保证最佳关联性”。

如:a她会打字吗?b他曾经做过办公室秘书(依据共享知识推导、建立假设:她可能会打字。

)b2但是,我听说她只会速记。

(依据话语信号推导、建立新的假设:她不会打字)由此可见,话语的关联性取决于两个因素:所获得的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