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水相系统的相图绘制
1.实验目的
了解制作双水相系统的相图的方法,加深对相图的认识。
2.实验原理
相图是研究两水相萃取的基础,双水相形成条件和定量关系常用相图来表示。
图1是典型的高聚物-高聚物-水双水相体系的直角坐标相图,两种聚合物A、B以适当比例溶于水就会分别形成有不同组成、度的两相,上相组成用T点表示,下相组成用B点表示,由图1可知上下相所含高聚物有所偏重,上相主要含B,下相主要含A。
曲线TCB称为结线,直线TMB称为系线。
结线上方是两相区,下方为单相区,若配比取在曲线上,则混合后,溶液恰好从澄清变为混浊。
组成在系线上的点,分为两相后,其上下相组成分别为T和B,T、B量的多少服从相图的杠杆定律。
即T和B相质量之比等于系线上MB与MT的线段长度之比。
又由于两相密度相差很小,故上下相体积之比也近似等于系线上MB与MT线段长度之比。
图1 A-B-水双水相体系相图
O aqueous two-phase system Figure 1 The phase diagram of the A-B-H
2
3.实验器材和试剂
(1)器材:电子台秤,漩涡混合器,大试管,滴定管,密度计,温度计。
(2)试剂:聚乙二醇,硫酸铵,硫酸镁。
4.操作方法
(1)溶液的配制
配制40%的盐(硫酸铵或硫酸镁)溶液
配制40%的聚乙二醇溶液,液体聚乙二醇可用纯溶液。
(2)相图的制作
精确称取一定质量(0.7000g 左右)PEG 溶液于大试管中,按表1所列第1列数据,加入0.5mL 去离子水,用滴定管缓慢滴加已配好的40%的盐溶液,并不断在漩涡混合器上混合,观察溶液的澄清程度,直至试管内液体出现浑浊为止。
记录盐溶液的加量(g)。
然后,按表格所列第2列数据加入水,溶液澄清,继续向试管中滴加盐溶液并不断混匀,直至再次达到浑浊,如此反复操作。
计算每次达到浑浊时,PEG 和盐在系统总量中的质量分数,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以PEG 的质量分数为纵坐标,某种盐的质量分数为横坐标作图,即得到一条双节线的相图。
表1相图制作表
编
号 水
/g (NH 4)2SO 4溶液加量/g 纯(NH 4)2SO 4累计量/g 溶液累计总量/g (NH 4)2SO 4质量分
数/% PEG 质量分数/% 1 0.5 3.1315 0.895 4.3786 20.4 4.79 2 0.3 2.1792 1.5186 5.9511 21.85 3.02 3 0.3 2.0456 2.1 9.2867 22.65 2.26 4 0.3 3.1372 3.0 12.6738 23.68 1.65 5 0.5 6.0769 4.7 19.3276 24.52 1.08 6 0.5 6.1909 6.5 26.0138 25.02 0.8 7 0.5
6.8585
8.5
33.4596
25.32
0.62
根据以上数据以(NH 4)2SO 4质量分数为横坐标,以PEG 质量分数为纵坐标即可做出相图。
二、双水相系统比例的选择
根据相图,选择五个成相比例。
三、蛋白酶酶活标准曲线的绘制—— Folin 酚法或紫外分光光度法
PEG4000与MgSO4双水相图
y = 0.0995x 2 - 5.3887x + 73.334
2012345
6
20
21
22
2324
25
26
MgSO4%
P E G 4000%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蛋白酶酶活
1.原理
蛋白酶在一定的温度与pH条件下,水解酪素底物,然后加入三氯乙酸终止酶反应,并使未水解的酪素沉淀除去,滤液对紫外光有吸收,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根据吸光度计算其酶活力。
酶活单位的定义:每1mL粗酶液,在一定温度和pH值条件下,1min水解酪素产生1ug酪氨酸为一个酶活力单位,以(u/mL)表示。
2.试剂和溶液
2.1三氯乙酸c=0.4mol/L:称取三氯乙酸65.4g,用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 mL。
2.2氢氧化钠溶液c(NaOH)=0.5mol/L
2.3盐酸溶液c(HCl)=1 mol/L及0.1 mol/L
1mol/L HCl:取90mL浓盐酸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定容至1000mL。
0.1mol/L HCl:取9mL浓盐酸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定容至1000mL。
2.4缓冲溶液
a.磷酸缓冲液(pH=7.5)适用于中性蛋白酶
称取磷酸氢二钠(Na
2HPO
4
·12H
2
O)6.02g和磷酸二氢钠(NaH
2
PO
4
·12H
2
O)0.5g,
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b.乳酸缓冲液(pH=3.0)适用于酸性蛋白酶
甲液称取乳酸(80%~90%)10.6g,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 mL。
乙液称取乳酸钠(70%)16g,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 mL。
使用溶液取甲液8 mL,加乙液1 mL,混匀,稀释一倍,即成0.05moi/L乳酸缓冲溶液。
c.硼酸缓冲溶液(pH=10.5)适用于碱性蛋白酶
甲液称取硼酸钠(硼砂)19.08g,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 mL。
乙液称取氢氧化钠4.0g,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 mL。
使用溶液取甲液500 mL、乙液400 mL混匀,用水稀释至1000mL。
上述各种缓冲溶液,均须用pH计校正。
2.5 10g/L酪素溶液
称取酪素1.000g,精确至0.001g,用少量0.5mol/L氢氧化钠溶液(若酸性蛋白酶则用浓乳酸2~3滴)湿润后,加入适量的各种适宜pH的缓冲溶液约80 mL,
在沸水浴中边加热边搅拌,直到完全溶解,冷却后,转入100 mL容量瓶中,用适宜的pH缓冲溶液稀释至刻度。
此溶液在冰箱内贮存,有效期为三天。
2.6100ug/mL L-酪氨酸标准溶液
a.称取预先于105℃干燥至恒重的L-酪氨酸0.1000g,精确至0.0002g,用1mol/L盐酸60 mL溶解后定容至100 mL,即为1mg/mL酪氨酸标准溶液。
b.吸取1mg/ mL酪氨酸标准溶液10.00 mL,用0.1mol/L盐酸定容至100 mL,即得到100ug/ mL L-酪氨酸标准溶液。
此溶液在冰箱内贮存或立即使用。
3.仪器和设备
3.1 恒温水浴40±0.2℃。
3.2 紫外分光光度计
4 分析步骤
4.1 求K值
按下表配制不同浓度的L-酪氨酸标准溶液,然后,直接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275nm测定其吸光度(A),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酪氨酸的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此线应通过零点), 根据作图或用回归方程,计算出当吸光度为1时的酪氨酸的量(μg),即为吸光常数K值;(其K值应在(130~135)范围内)。
4.2测定
吸取适量稀释的酶液2.00mL、酪素2.00mL、三氯乙酸4.00 mL,其它操作条件同福林法测定中的反应、静止沉淀,直到过滤。
滤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75nm波长下,用10mm比色皿,测定其吸光度(A)。
a、先将酷素溶液放入40±0.2℃恒温水浴中,预热5min;
b、按下列程序操作:
试管A(空白)试管B(酶试样,需作三个平行试样)
加酶液2.00 mL 加酶液2.00 mL
40±0.2℃,2min 40±0.2℃,2min
加三氯乙酸4.00 mL(摇匀)加酪素2.00mL(已预热)(摇匀)
40±0.2℃,10min(精确计时)40±0.2℃,10min(精确计时)
加酪素2.00mL(已预热)(摇匀)加三氯乙酸4.00mL(摇匀)
继续加热10min,过滤或离心继续加热10min,过滤或离心
于275nm波长,测上清液吸光值于275nm波长,测上清液吸光值
c、1.398和166蛋白酶,除反应与显色温度为30±0.2℃外,其它操作同 4.2。
标准曲线作同样处理。
5 计算
在40℃下每毫升酶液每分钟水解酪蛋白产生1μg酪氨酸,定义为1个蛋白酶活力单位。
X=A×K×8/2×1/10×n×E=2/5×A×K×n×E
式中:X——样品的酶活力,(u/mL);
A——试样溶液的平均吸光度;
K——吸光常数;
8——反应试剂的总体积,mL;
2——吸取酶液2.00mL;
1/10——反应时间10min,以1min计;
n——稀释倍数
E——紫外法与福林法的换算系数(中性、碱性蛋白酶系数为0.50;酸性蛋白酶系数为0.77)。
所得结果表示至整数。
6结果的允许差
平行试验测定值之差不得超过3%。
四、双水相系统在蛋白酶分离中的应用
利用选择的五个成相体系对蛋白酶进行分离纯化,确定一个最佳分离体系。
1.向干燥的离心管中按比例加入一定质量PEG和盐溶液,先用玻璃棒搅匀,再在混合器上混匀,加入2mL的酶液,在混合器上混合,调pH,静置15分钟,离心10分钟(2000r/min)。
2.读取上下相体积及总体积,用1mL注射器分别取上、下相1mL,分别定容至100mL,测其酶活力。
3.测原酶液酶活力:用移液管吸取1mL发酵液,定容至100mL,测其酶活力为原酶液酶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