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水相萃取.

双水相萃取.


H2O加量 次数 (g)
(NH4)2SO4溶液 加量 ml g
纯 溶液累计 PEG 400 (NH4)2SO4 总量(g) (%) 累计量
(NH4)2SO 4(%)
1 2
0.5 0.5
3
4 5 6 7 8
0.5
0.5 0.5 0.5 0.5 0.5
根据聚合物的质量平衡 : mO mB mT 式中mO , mT 和mB分别为聚合物的总质量 和在上相和下相中的质 量,它们分别为: mO (VB B VT T) cO mB VB B cB mT VT T cT 式中V , 和c分别为相体积、密度和 聚合物的浓度; 下标O、T则分别代表在有机混合 物(O)、下相(B)和上相(T)中。 V c c 可以得到:T T B O VB B cO cT cB cO MB 从相图可知: cO cT MT 综合方程式,得 VT MB B VB MT T
双水相萃取法是利用物质 在互不相溶的两水相间分配系 数的差异来进行萃取的方法。 双水相系统可将水溶性的酶、 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从一个 水相转移到另一水相中。
2.2%的葡聚糖水溶 液与等体积的0.72% 甲基纤维素钠的水溶 液相混合并静置后, 可得到两个粘稠的液 层,下层含有大部分 葡聚糖.上层含有大 部分甲基纤维素纳, 两相中 98%以上的 成分是水。
PEG和Dex团其无毒性和 良好的可调性广泛应用。
二、相平衡和混溶性
T′
相 图
M′
A
B
B′
相图的制作
精确配制 43.00% ( g/ml )左右的 (NH4)2SO4 溶液,并测其 密度。
精确称取PEG 400溶液0.700g 于试管中,按表格中所列第 一号数据,用吸管加入 0.5 mlH2O( H2O的密度以1g/ml计) 缓慢滴入已配制好的 (NH4)2SO4 溶液,并不断在混合器上 混合,观察溶液的澄清程度,直至试管内溶液开始出现混 浊为止。记录 (NH4)2SO4 的加量( ml ),根据密度值求出 重量(g),然后,按下表所列的第2号数据加入H2O,使 其澄清(加H2O量根据数据点的密集程度控制),继续向 试管中滴加 (NH4)2SO4 溶液,使其再次达到混浊,如此反 复操作,计算每次达到混浊时, PEG 和 (NH4)2SO4 在系统 总量中的重量百分比(%),将PEG的百分浓度为纵坐标, (NH4)2SO4 的百分浓度为横坐标配平衡的参数
影响分配平衡的主要参数有成相聚合物的分子量和浓度、体 系的pH、体系中盐的种类和浓度、体系中菌体或细胞的种类 和浓度、体系温度等等。选择合适的条件,可以达到较高的 分配系数,较好地分离目的物。
(1)聚合物的影响
(2)体系中无机盐离子的影响 在PEG/DEX体系中,无机盐离子在两相中也有不同 的分配,因此在两相间形成电位差。由于各相要保持电中 性,这对带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等的分配,产 生很大的影响。
pH=6.9 溶菌酶带正电, 卵蛋白带负电。
KCl K Na
此性质常被用于提高 物质在双水相系统的 分配系数。
(3)体系pH的影响
pH会影响蛋白质中可离解基团的离 解度,因而改变蛋白质所带电荷和 分配系数;另外,pH还影响系统缓 冲物质磷酸盐的离解程度,影响相 间电位差,从而影响分配系数。
一、双水相的形成
高聚物水溶液的混合
互不溶性,形成两个水 相,两种聚合物分别富 集于上下两相; 复合凝聚,也形成两个 水相,但两种高聚物主 要集中于一相。另一项 几乎为水; 完全互溶形成均相的高 聚物水溶液。
一、双水相的形成
双水相形成机理
双水相系统的形成在于聚合物的不相溶性产生的空间障碍 作用。 两个亲水成分的非互溶性,通常来源于各自分子结构上的 不同所产生的相互排斥作用。相反两种高聚物如果产生引 力则会形成互溶或者复合凝聚。 双水相系统也可由聚合物和无机盐之间。只要浓度达到一 定值,也 会形成两相,即聚合物-盐双水相体系,成相机理 尚不清楚,一 种解释为“盐析”作用。
不相溶性是一普遍现象,其溶剂也不一定是水,也可 能是有机溶剂。 如果多种不相溶的聚合物混在一起,就可得到多相体 系,如硫酸葡聚糖、葡聚糖、羟丙基葡聚糖和聚乙二 醇相混时,可形成四相体系。
与溶剂萃取比较,双水相的两相性质差别小(密度和 折射率),有时难以看到界面。
生化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双 水相体系:聚乙二醇 (PEG)/葡聚糖(Dex)体系, PEG/盐等体系。 分离某一生物大分子,两 相系统的选择必须有利于 目的物的萃取和分离,同 时又要兼顾到聚合物的物 理性质。如甲基纤维素和 聚乙烯醇,因其粘度太高 而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M′ T′
A
B B′
VT MB VB MT
CT
Co
CB
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
和溶剂萃取法一样,物质在两水相中的分配用分 配系数K 表示。
K ct cb
ct , cb分别为上相和下相中溶 质(分子或粒子)的浓 度。 当相系统固定时,分配 系数为常数。
K——与温度、压力以及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与溶质的浓度无关
双水相萃取技术
萃取是最常用的一种液液分离方法,在制药和化 工行业应用极为普遍。但是普通的有机溶剂萃取法由 于以下原因难于应用于蛋白质分离: (1)许多蛋白质都有极强的亲水性,不溶于有机溶 剂;
(2)蛋白质在有机溶剂相中易变性失活。
1896年Beijerinck观察到当把明胶与琼脂或把明胶和可 溶 性淀粉的水溶液混合时,先得到一混浊不透明的溶 液,随后分成两相,上相含有大部分明胶,下相含有 大部分琼脂(或可溶性淀粉)。 60年代,瑞典Lund大学的Albertsson P A等人首先将双 水相系统应用于萃取技术。 70年代,德国将此技术应用于从细胞液中提取酶和蛋 白质,大大改善了酶的提取效果。 目前,仍然停留于实验室阶段,没有一套完善的理论 来解释生物大分子在体系中分配机理。工业化的例子 不多,原因在于成本过高,使技术上的优势被削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