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经典诵读诗词阅读鉴赏题(答案)

八年级上册经典诵读诗词阅读鉴赏题(答案)

八年级上册《经典诵读》重点诗词阅读鉴赏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①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

②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③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2.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①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②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请举出这样的例子。

3 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最能揭示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最能表现边关之地行军艰辛环境苦寒的句子是哪些?(2分)②以景写情是这首词最大的特色,“夜深千帐灯”历来被人称道,请写出这句词丰富的意蕴。

(4分)4.比较阅读: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谢薖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

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

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注]①锦楼:乞巧节时,当时富贵人家在庭中所结的彩楼。

(1)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2分)(2)请说明两首词中都用到了什么典故,并分析两位作者用此典故的不同用意。

(5分)5.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①旧游:指故交。

孟浩然在四十岁去长安应试,落第后出游吴越,本诗即写在途中。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4分)(2)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6. 虞美人[清]蒋春霖①水晶帘卷澄浓雾,夜静凉生树。

病来身似瘦梧桐,觉道一枝一叶怕秋风。

银潢②何日销兵气?剑指寒星碎。

遥凭南斗③望京华,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

[注释]①蒋春霖,晚清词人。

曾亲历咸丰间兵事,漂泊江淮间,多感伤之作;②银潢:银河。

化自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③南斗:即斗宿,南斗六星。

(3分)(1)“病来”二句表意生动哀婉,堪称神来之笔,请赏析。

(2)词的下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分)7.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8. 西江月•遣兴①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注:①这首词大约为辛弃疾后期闲居瓢泉时所作。

(1)请分析第一句中“且”字的作用。

(2)第二句说“要愁那得功夫”是属于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吗?联系作者的情况,结合全词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简析这首词的下阕,说说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9. 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①本诗抒发的感情是什么?②这首诗歌通篇运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

10.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⑴诗歌中传达出冬末春初的季节信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赏析“风劲角弓鸣”中的“劲”“鸣”的妙处。

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将军形象。

11.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从题材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诗,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我们看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襟怀,那是一种的心态。

(2分)2.后人评价王昌龄的这首诗“道是无情却有情”,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3分)12踏莎行[宋]贺铸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①回塘:曲折的水塘。

②别浦:江河的支流入水口。

①这首词咏叹的事物是,词上片描写的环境特是。

②词的最后两句“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13. 比较鉴赏:山房①春事②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①山房:士大夫的别墅。

②春事:春天的景色。

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③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被贬到崖州。

(1)上述两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共同点?(2)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4.湖上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2分)(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

(2分)15.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6. 竹枝词[明] 何景明十二峰①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②。

青枫江上孤舟客③,不听猿啼亦断肠。

【注释】①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

②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

③孤舟客:作者自指。

(1)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6分)(2)请从抒情的角度对本诗的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

(5分)17.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18.江宿汤显祖寂历①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注】①寂历:寂寞、冷清。

(1)前两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分别是哪一个?为什么?(2)这首诗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9.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4分)(2)请简要赏析“沾襟比散丝”这句诗的妙处。

(4分)20.题金陵渡[唐]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朱敦儒①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

(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

(2)前首唐诗以“愁”为诗眼,后首宋词以“悲”为诗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不同的思想感情。

21.春暮曹豳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茵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1)诗歌一、二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暮春景色的什么特点?(2分)(2)“春草池塘独听蛙”,“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22.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吴江:今江苏省县名,在苏州南面、太湖东面。

“秋娘渡”、“泰娘桥”:均为吴江地名。

银字笙:乐器名,是笙管的一种。

心字香:一种香名,据说是以香粉成心字形。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

①后人认为这首词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极妙,它的妙处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②这首词除了表现浓烈的思归之情外,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两句还表达了什么情?《经典诵读》重点诗词阅读鉴赏参考答案1.(1)对比/愁(2)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3)秋色入心即为“愁”,愁而不能直说和尽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

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令人愁绝。

2.①答: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②答:“隔千里兮共明月”—宋谢庄《月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1)聒碎乡心梦不成;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2):①出征将士野外扎营场面壮观,透着灯光的营帐漫山遍野;②夜深了,出征将士丝毫没有睡意,他们在思乡怀亲。

4.(1)议论(2)都用了牛郎织女的典故。

秦词中用牛女的典故,与固求朝夕相伴的世俗小儿女情态形成对比,凸显了牛郎织女之间因真诚相爱而能经得起长久分离的时间考验的可贵;谢词中用此典,意在以天上爱情的美满反衬人间自身爱情的不幸,银河里不起风浪,牛郎织女的爱情,历千万年而至永恒,而诗人身边,佳人早逝,七夕之间孤清一人,令人弥觉人间的不美满。

5. (1)(4分。

)山色昏暗,听到一阵阵愁猿的哀鸣。

苍茫的桐江夜以继日地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着江畔那一叶孤舟。

(分析2分)前四句用“黄昏”、“深山”、“啼猿”、“江水”、“秋风”、“木叶”、“孤舟”这些带有凄迷孤寂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清峭孤冷凄清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

(意象、意境2分。

意象列举少于3个扣1分。

)(2)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全诗前四句写了“宿桐庐江”之景色,后四句写了“寄广陵旧游”的悲愁。

诗人用凄迷孤寂的景物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孤独和失意之感,又抒发了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

(4分。

手法、感情2分,分析2分。

)6. 参考答案(1)“病来”二句诗人以梧桐自比,(1分)通过风中梧桐萧索枯瘦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病后憔悴之态,(1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漂泊之苦和乱离之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