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大众传播一、概念题1.大众传播(宁波大学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8年研;江西师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7年研;同济大学2014年研;西南大学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2年研;南京理工2010年研;武汉理工2009年研)答: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授予地位功能(南林2019年研;暨南大学2018年研;河北大学2013年研)答: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是由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之一,是指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大众媒介的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传播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二、简答题1.什么是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河北大学2018年研)答:(1)大众传播“麻醉功能”的提出“麻醉功能”,又称“麻醉精神”,是大众传播的一大消极功能,1948年由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提出。
(2)“麻醉功能”的主要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的产品把人们吸引到对事物的关注和讨论上,而不是对这些事物采取相应的行动。
大众媒介虽然可以将人的感受延伸到一个更为深广的空间,人们可以不断地通过媒介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但人们由于花了很多时间在媒介接触上,而且满足于这种间接的接触,便不再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而是消极旁观。
绝大多数广播节目、电影、杂志和相当一部分书籍和报纸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的鉴赏力造成了不良影响。
大众传播所提供的文化娱乐节目的水准不及正规教育和高级文化,而只是一种作为工业社会产物的大众文化。
这种产物,相对于有创造力的文化产品而言是一种堕落。
(3)对“麻醉功能”的评价人们过多依赖于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间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也逐渐减少,甚至与社会、社群逐渐疏远和陌生。
日本也有一种说法“容器人”,指人们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连接。
他们的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都源于电视,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无法应付现实世界的种种变化,成为了“电视人”和“沙发土豆”。
2.简述拉斯韦尔与默顿关于传播的功能的观点。
(北大2018年研)相关试题:简述拉扎斯菲尔德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观。
(湖南师大2017年研)答:(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做出较全面分析的是H. 拉斯韦尔。
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②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拉斯韦尔的观点被称为传播的“三功能说”。
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备这些功能,而且起着突出重要的作用。
(2)默顿的传播功能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下述三种功能: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团体乃至人物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
大众传播的这项功能主要来自它的公开性。
在通常情况下,即使人们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有所知晓,也不会发生有组织的社会制裁行动。
但当大众传媒将问题公开化以后情况则不同,一般公众就会感受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的行列中去。
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大众传播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3.简析赖特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中的“社会化功能”的主要观点。
(人大2018年研)相关试题:赖特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
(长沙理工2019年研)答:(1)赖特的“四功能说”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中,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即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和提供娱乐四种功能。
①环境监视大众传播是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政治、经济、生活)的信息需要。
②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解释与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是一致的。
③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个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相对应的。
④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
(2)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赖特的“四功能说”中的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相对应的,也有一些学者将之称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即通过大众媒体中他人行为方式的描述,我们学习特定角色的行为方式,这会直接影响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期待。
拉斯韦尔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当代信息工业发展迅速,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大众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总之,这一功能强调了大众媒介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简述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南开大学2019年研)答:“拟态环境”由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它指出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效果。
该理论认为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藤竹晓在李普曼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核心观点为:(1)许多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
(2)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
5.简析“拟态环境”与“现实社会环境”的联系与区别。
(湖南师大2016年研)答:拟态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
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1)拟态环境与现实社会环境的联系拟态环境是从现实环境中抽取出来的一部分,现实环境是全貌,拟态环境是局部。
现实环境是拟态环境的母本。
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也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拟态环境对于人们认识社会环境变动的具有客观必要性。
人是通过媒介所塑造的拟态环境来对现实的社会环境做出调整的,其显著特点是人所采取的行动最终是作用于现实环境的。
①拟态环境反映现实社会环境的变动拟态环境是观念化的环境,而社会环境在本质上是物质世界,它们性质是不同的,拟态环境是现实社会环境的反映。
现实世界的存在不依赖于媒介世界,但现实世界的发展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媒介世界的反作用。
②拟态环境反作用于现实环境a.拟态环境比较正确、真实、全面地反映了现实世界的最新变动情况,为人们提供了现实世界的健全信息,从而有利于人们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的运动和变化。
b.拟态环境未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现实世界,这必然会导致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世界形成错误或扭曲的看法,难以把握现实世界的真相。
(2)拟态环境与现实社会环境的区别现实环境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环境,拟态环境是通过大众媒介有选择性地“提示”现实环境中的客观变动而结构出一个符号化的信息环境。
“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6.什么是“信息环境”?为什么说信息环境会对人的行为起到制约的作用?如何理解“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华南理工2019年研)相关试题:(1)如何理解“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上海财大2019年研)(2)简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