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教程1. 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功能人内传播的特点:1.人内传播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的,其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2.人内传播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的特征:属于社会信息传播;“传者”与“受传者”角色可以随机交替;信息表达不规范;语言、非语言、类语言可以综合运用;信息反馈及时,传播效果当即产生;保密性强。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书上的)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4、娱乐功能5、经济发展功能2. 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3.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所谓“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4.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重点看一下书本,P113-P116)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 监视环境——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和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对社会起“了望哨“的作用。

(2) 协调社会——传播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 传授文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完善、发展和创造。

传播是保证社会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备,而且起着突出重要的功能。

2、 赖特的“四功能说”:美国学者赖特在其著作中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功能说”。

(1) 环境监视——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尤其重要--同拉氏(2) 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映。

--与“拉氏”协调社会是一致的。

(3) 社会化功能——大传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拉氏“传授文化”是相对应的。

(4) 提供娱乐——大传内容的相当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

尤其是在电视媒体中,娱乐性内容占其传播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

3、 施拉姆的功能观(1) 政治功能。

施拉姆把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授文化遗产归入政治功能范畴。

(2) 一般社会功能。

他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归入一般社会功能范畴。

(3) 经济功能。

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这是他的重要贡献。

4、 拉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1)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及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求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2)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拉氏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看、思考,但他们把这些都当作行动的代替物,人们的精力由以前的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转变为现在的消极认识社会事件。

这就是大传的“麻醉作用”,可见,大众传播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5.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

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由卢因提出。

IPP指数:政治先有倾向指数,在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拉扎斯菲尔德以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居住区域为变量,设计了一个显示调查对象的先有倾向的综和指标,即IPP指数.“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

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受众的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他们把这个结论称为“选择性接触假说”。

“选择性接触”并不仅仅存在于政治领域,在消费、文化和娱乐信息领域,这种机制都是普遍存在的。

“选择性接触”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主要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意义: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局限性:(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发出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这种理性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

(重点,看一下书上148页至151页)7.符号的划分: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语言的特性: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语言是有限的,实际是无限的;语言是抽象的,实际是具体的非语言符号的类型: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符号的特性:任意性、约定性、组合性、传授性、跨越性8.库利“镜中我”理论: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重点看一下,书上81页)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大众传播的特点:①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传播信息;③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④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⑤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9. 受众即市场:把手中看作是信息产品的市场或消费者。

10. 传播模式图:二、传播过程的模式模式(model)是对某一事项或实体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对相对简单状况所做的象征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一)单向传播模式(线性模式)1、拉斯韦尔模式——“五W”模式或“结构模式”又称传播的政治模式。

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 (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H.D.拉斯韦尔提出,后广为引用。

西方认为“5W”模式概括性强,对大众传播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忽略“反馈”传播因素,有局限性。

2.香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或“技术模式”:又称传播的数学模式。

1948年由美国数学家C.E.香农和W.韦弗提出。

特点是将人际传播过程看作单向的机械系统。

西方认为,此模式开拓了传播研究的视野,模式中的“噪音”表明了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但是 “噪音”不仅仅限于“渠道”。

二)循环和互动模式(双向传播模式)1、奥斯古德双行为模式2、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50年代由美国传播学者W.施拉姆提出,是较为流行的人际传播模式。

此模式强调传者和受传者的同一性及其处理信息的过程,揭示了符号互动在传播中的作用。

图中的“信息反馈”,表明传播是一个双向循环的过程。

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4.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大众传播模式由美国传播学者B.韦斯特利和 M.麦克莱恩提出。

图中 X指信源,A为传者,B为受众,C为把关人,F为反馈。

此模式在突出信息的同时,特别强调把关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图中B得到的是经过C过滤的信息。

5.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

50年代后期由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提出。

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此模式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

11.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书上第十二章,重点看一下)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三、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四、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概要及特点2、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3、不同类型的“议题”研究4、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研究5、“议程设置功能”与受众属性6、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和不足1、概要及特点①概要:M.E.麦库姆斯和D.L.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