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二章 城市建设
望春园
西代北京城 发展示意
中 轴主 线干
道
内城的南门 外城五门
通城外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8)明南京城
功能分区明确 皇城区:城东; 居民和商业区:城南; 军事区:城西北
注重城墙建设,四重城墙,郊城墙围和成及其自然的形 态
中国古代的都城规划思想
1、选择城址的区位原则——“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 而立国。”证明中心位置对于都城选择的重要意义。在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心位置是管理全区的最佳区位。
• 2)《周礼• 考工记》中都城制度: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 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燕下都
曲阜鲁故都
赵邯郸
齐临淄
都城:宫城,皇城,外城
城市布局结构
• 3)城市布局 – 帝王宫殿总是都城主体 – 居住形式:从春秋到隋唐实行里坊制,北宋开始以商业 街和街巷的布局形式为主 – 市:唐以前集中设市,由市令管理,城外、郊野才能自 由设市为“草市”,宋以后出现商业街和集中于庙宇前 的市场贸易 – 娱乐场所: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外风景 区;宋以后有单独的娱乐场所(瓦肆)
城市布局结构
• 6)市政设施建设
防火 – 宋东京汴梁专门设立消防队,砖砌望火楼 – 设钟楼、鼓楼 排水 – 长安城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 唐长安在街道两侧挖城明沟 – 宋东京利用河道排水、春秋时苏州建城考虑河道排水 – 明北京由“沟董”专事内城沟渠疏浚挑挖
汉至明清都城建设
都城选址:西、中原——东 类型: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 新城建成后,旧城废弃不用(随大兴城) 旧城继续使用,新旧城共用(元大都) 3.旧城基础的扩建 明初南京和北京,优点:充分利用旧城
2、唐长安城、宋东京城的布局比较。 3、明北京、明南京城市特点及城市形成过程。
思考:对唐长安城的影响。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3)北魏洛阳
是营国制度传统在城市建设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外郭、皇城、宫城三重 不规则方格网路
礼制格局及变通
——加强了南北中轴线 ——依礼制格局布置官署、太庙、太社,左祖右社 ——前朝后寝 ——对佛教的重视:永宁寺 封闭的里坊制 集中设市制
中国古代的都城规划思想
4、城市功能分区原则——“仕者近公,工买近市”。 从政的住在衙门附近,从商从工的住在市场附近,“农 民”住在城门附近,出入耕作方便。
5、道路布局原则——“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 五轨”。根据车流和人流密度,城市道路可分为不同等 级。
6、城市规模等级原则——“国都方九里,公国方七 里,侯、伯方五里,子、男方三里”。
唐宋以前——版筑夯土
宋以后——砖包夯土(包石)
城门:木过梁
砖拱券门
敌台和马面
瓮城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史
城楼
北京正阳门全景
城市布局结构
• 1)城郭之制 – 城:子城、内城、阙城 – 郭:罗城、外城、国城 《周礼·地官》:“筑城以为君,造廓以守民”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 (内城);外城(郭)。明南京与北京有四道城墙。
曲阜鲁故都遗址平面图
齐临淄遗址平面图
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 相当于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
“凡市以日午,击鼓 三百声,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日落前 1.5至2小时)击钲三 百声,而众以散”。 不遵循者,以犯夜论 罪,重罚70大板。到 了唐后期,随着商品 经济的发展,这种门 禁制度逐渐被破坏。
什么是城市?
“城”是防御性设施,“市”是交易场所。 “城”与“市”结合在一起就是具有商业交换职能 的有防御设施的居民点。
日中为市,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城市建制
• 1)商、周 :分封制,城意味着国家,受封诸侯国有权按 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4)南朝建康
六朝古都(吴、东晋、宋、齐、梁、陈) 按地形布置结果形成了不规则布局 中间一条御街砥直向南,可直望城南的牛首山,作为天
然门阙 借鉴曹魏邺城的布局,也受《考工记》影响 防御体系依托周围的自然环境 宫室皇城并列设置 城市中市场多,分散布置,方便百姓,对东京城开放的
《中国建筑史》
第二章 城市建设
什么是城市? 古代城市的功能有哪些? 古代城市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古代城市规划建设受到哪些思想体系的影响? 古代城市布局结构是怎样的?
……
内容大纲
城市建制 城市选址 筑城办法 城市布局结构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汉长安城 曹魏邺城 北魏洛阳 南朝建康 唐长安(隋大兴) 北宋东京(开封)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 明南京 南宋平江府
金水河(供应宫城) 通惠河连运河(漕运可直达皇城) 不规则水系与规则道路网对比 明北京城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建设,北退五里,南进一 里,凸字形城墙 城市更为严整,中轴线得到进一步强调 内城的街道坊巷仍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 清北京规模与布局没有再改变和扩充,主要是营建苑囿 和宫殿
斜街市
开封四野平畴 万里,无险可守, 除加强城垣防御 性建设之外,只 好悉举天下之兵 宿于畿甸。
开封之兴起主 要得利于水陆交 通之便,城市盛 衰与运河通塞息 息相关。
汴河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7)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
胡同(蒙古语) 刘秉忠、郭守敬、黑迭儿 元大都三重水系:西山昌平泉水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 宋代及以后的城市模式
城市选址
• 1)解决水源问题(饮用水、供应苑囿和漕运) • 2)政治、军事、经济上的要求 • 3)风水上的要求
筑城办法
• 1)夏商时期:版筑夯土城墙
• 2)唐以后:砖包夯土墙 – 城门门洞结构:早期多用木过 梁,元以后砖拱门洞开始逐步 推广 – 瓮城:二道以上城门 – 敌台、马面:城墙上每隔一定 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 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
2、选择城址的自然背景原则——“凡立国都,非于大 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 防省。”
3、城市的总体布局原则——“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祖庙、社稷、外朝、市场环绕皇宫对称布局,以宫为中心的 南北中轴成为全城的主轴。这一布局原则对都城有深远影响。 在皇宫内部,前朝后寝,“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 九卿朝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随地形,汉长安城 棋盘式和以中轴线为中西的布局突出皇权,明清北
京城 宋以前里坊制,宋以后开放的格局 道路,笔直,道路两边建沟渠利于排水 商业区沿河,运输方便 宗法思想,左祖右社 注重水运,河流贯穿全城
思考题:
1、曹魏邺城的特点并举两个以上以其为原型的城市 例子。
基础,为新都城服务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1)汉长安城 汉陵邑制
5、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2)曹魏邺城
王室专用园林
主次 宫宫 城殿
戚 里
衙 署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2)曹魏邺城
古代都城建设从邺城开始有一定之规 宫殿位北居中 “丁”字形主干道,中轴线明确 里坊制
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 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 城与外城的区分。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 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 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街巷制是一种启示 开创了建设人工湖的先河(玄武湖)
· 礼制格局:延 长了南北中轴线 · 风水格局:玄 武门、青溪、朱 雀、主山 · 防御:设东府 城、石头城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5)唐长安城(隋大兴)
高颎和宇文恺二人负责隋大兴城建设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
· 宇文恺(555-612) 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字 安乐,朔方夏州人,后居长安。隋文帝时,任营新都副监。 曾征民工开凿广通渠,决渭水以流入黄河,籍通漕运。隋炀 帝建东部时,任东都副监,转升将作大匠。主持建造隋朝新 都大兴城、东都洛阳城,及宫殿衙署。包括隋宗庙、仁寿宫 (唐九成宫)、隋文帝陵等重大工程。宇文恺还曾对周明堂 进行了研究,绘制了明堂的建筑设计图,制作了立体模型 (木样);在明堂建筑图和木样中都使用了比例尺。 宇文恺 著有《东都图记》2O卷、《释疑》1卷和《明堂图议》2卷。 除《明堂图议》的部分内容保存在《隋史》中流传到现在外, 其余都已失传。
隋 唐 洛 阳 城
权贵居住区
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
日本古代城市奈良古都平城京
日 本 平 安 古 都 平 安 京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6)北宋东京(开封)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转折点 里坊制解体,街巷系统形成 三重城墙,三条水系(五丈河、汴河、蔡河) 宫城——金水桥——千步廊——朱雀门 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化
城市布局结构
• 4)城市道路系统 – 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 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从商代起总结并确定了这条建 筑布置经验) – 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 市得到广泛应用
• 5)都城绿化 – 道路绿化、道路彩画 – 两侧种植,北方:槐、榆 南方:槐、柳 – 中轴线御街绿化,设御沟,饮水灌注,沿沟种植
• 2)战国:自行建城。 • 3)秦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并基本上沿袭下来。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随着三个基本要素发展而不断 的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河南安阳殷墟
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