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下总第443期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
189【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一、专业化翻译人才现状
数亿中国人学英语并没有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合格的、足够的外语人才。
英语变成了一门学习时间最长、家长花钱最多、学生投入精力最大而效率最低的课程。
学校对外语教学和教育的“超常重视”,导致外语考级把学生的精力引向了证书或资格需求而非能力指向,考级一旦过关,对于考试者而言外语的使命便也完事,因为他拥有了资格证书,就拥有了“高”外语水平,好的外语素质。
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也造成了大量的实用性翻译人才与社合需求大为脱节。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翻译教育和翻译服务还正在发展。
从翻译教育现状来看,中国只有极少数高校开设了翻译的本科课程,而翻译的硕士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在人才培养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
翻译专业化教育从数量上和师资力量上而言仍然不足。
由翻译人才市场供需来看,合格的译员缺口很大,尤其是同声传译员。
翻译市场要求熟练双语、经验丰富、精通某一领域的高质量译员,而在校大学生的培养涉及领域广而不精,除了课堂练习,翻译实践较少,翻译经验欠缺。
就翻译人才来说,大多数自身能力还难以企及翻译的更高层次,翻译实践经验不足。
二、翻译及翻译事业所需要的素质
翻译需要的是细致、严谨的和责任心强。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翻译错了,就违背了作者的意愿,而且影响了作者的声誉。
因此,提高英语水平是根本的。
有的时候我们会翻译,翻译的也不错,需要再进行文字加工一下而已,但所下的功夫可不是一点而已。
如“让”与“使”在翻译时常碰到,前者是内在的,后者是外加的。
让孩子哭,孩子原来在哭。
使孩子哭,孩子原来没有哭。
因此,中文花时间就是在于“推敲”。
专业外文的翻译难就在于自己不是这专业。
中国的诗是无人能翻译好的,有一歇后语“瘌痢头打伞”——无法无天,英语要48个字才能翻译出来。
过去有些翻译家,为了翻译一个形容词,考虑了一周甚至一个月的事情时有发生。
同时,从事翻译是一个严肃的,具有责任性的,有意义的工作。
介绍国外的学说,有的可以作为借鉴的样板,有的可以指导工作的参考,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与内容,也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避免重蹈覆辙的后果。
作为一个开放的中国,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世界,此中,翻译起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应该努力的方向
首先,要不断提高中文水平。
翻译是“见仁见智”的集中点。
我们知道,一部国外名著往往有各种版本。
即是一个简单句,翻译者也各显神通,各有千秋,而褒贬不一。
例如《哈姆雷特》各翻译本中,对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中文版就有各种翻译。
而“三个和尚没水吃“有好几种翻译。
我们很简单的就能比较出中文的优劣。
我们翻译外文作品,一定要按中文的表达形式来表现。
生搬原文,逐字的翻译是行不通的。
毕竟我们译出来的文字是让我们中国人看的,要符合我们中文的习惯和逻辑形式。
其次,要学会应用我们先辈翻译上的宝贵经验,他们的指导性理论,他们的翻译技巧。
英语的句型相对是有科学的分类,英语的长句的翻译技巧上也是可以归类的,对于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从句,非谓语的短语,是可以找到不少的范例,在解构中,从句型着手,在建构中,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如:排比的手法在政论书籍中是屡见不鲜的。
翻译成中文后,这种修辞手法还是要保持的。
再次,专业知识对一个翻译者来说是难点。
作为以英语为专业的我来说,对其它专业的了解是极其有限的。
因此,今后要扩大自己阅读的范围,在借助专业词典外,能胜任一些专业翻译。
因此,我感到,翻译工作者,除了中文,外文,其它专业的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而随着科学的突飞猛进,新的词汇不断出现,如blog 博客一字,因此,要与时俱进,就要不断学习,学无止境。
四、结语
翻译能带给我们一种创新的乐趣。
通过中英两种不同语种与文化的对比与交流,我们可以看到华夏文化是博大精深,而欧美文化也有独到之处。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说过:“翻译的工作特别重要,我之所以获得诺奖,离不开各国翻译者创造性工作。
有时候,翻译比原创还要艰苦。
”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翻译工作和“杂学”[A].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58.
(责任编辑:辛美玉)
翻译专业人才素质培养
管艳郡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9)
摘 要:翻译是一个严谨的工作,是一个要求高度脑力活动的工作,是一个最广阔的促进文化技术、科学、艺术交流的工作,其意义、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一名好的翻译需要有不断实践学习的毅力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需要有专业化的学习。
明确翻译的重要意义,提高自己翻译的自觉性与责任心。
关键词:专业化翻译;意义;素质;方向
中图分类号:D 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32-0189-1
收稿日期:2013-11-09
作者简介:管艳郡(1986-),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助教。
研究方向:翻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