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博弈论的一点认识——学习《经济博弈论》有感

对博弈论的一点认识——学习《经济博弈论》有感

2010年第9卷第9期对博弈论的一点认识———学习《经济博弈论》有感□孙鑫【摘要】本文通过对《经济博弈论》一书的学习,探讨了博弈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实用性,并通过房价博弈的举例,说明了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用全新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博弈论;博弈;读书报告【作者简介】孙鑫(1978 ),女,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对《经济博弈论》一书的学习,激发了笔者对博弈论领域的浓厚兴趣,通过对相关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对这一领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我们身边充满了博弈,或者说,我们身边的许多行为、现象都可用博弈来概括。

博弈论并非高深知识,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博弈论的广泛应用和实用性“博弈即一些个人、对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博弈由英文“game”翻译过来,过去每每听到博弈一词,都觉得这是一个高深莫测、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域,如今通过了系统的学习,才终于可以对“博弈”有一些粗浅的理解。

博弈论的英文名称为Game Theory,也翻译为对策论、游戏论。

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体系,博弈论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出现,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除了少数博弈论专家以外,很少有人知道它。

可是,近年来却受到高度的重视和青睐。

1994年三位致力于博弈论基础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家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博弈论作为重要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最具权威性的肯定。

此后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又由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家莫里斯和维克瑞获得,这进一步肯定了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博弈理论已经渡过了成长期,步入了成熟期。

为什么目前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上升得这么快,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和经济学的结合的程度会发展得这么快呢?首先,现代经济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对抗性、竞争性越来越强,特别是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市场,竞争和决策较量更是厂商经营活动的核心内容,这些都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活动的环境条件及其变化,越来越重视竞争者或合作者的反应,因此经济决策的“博弈性”越来越强。

在这种情况下,以给定环境条件下的个体理性行为分析为基础的局部均衡理论或一般均衡理论,比较静态分析,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经济理论,在解释现实经济问题时必然越来越力不从心。

而将研究投注于传统经济学研究中忽略掉的,或为了简化讨论避而不谈的,经济活动中各个方面行为或决策时相互之间的反应或反作用,也就是策略和利益的互动性和互相依赖关系的博弈论,却不存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由于上述忽略和回避造成的经济模型脱离实际的缺陷,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所得出的结论更加符合经济现实和更加具有应用性,对参加经济互动的各方或国家政府的决策互动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这正是为什么当忽略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传统西方经济学在理解当今世界各种经济现象、预测经济、制订有效政策方面屡屡失灵之后,博弈论却日益受到重视,能够飞速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一方面也是由于社会经济活动中竞争不断加剧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信息的作用和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要求。

2010年第9卷第9期而博弈论,特别是其中的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的博弈理论,正是信息经济学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因此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对博弈论的发展起了间接的促进作用。

第三,由于博弈论应用科学的方法,更加全面而完整地分析决策过程,因而它的结论可信度很高,揭示社会经济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也比一般经济理论更强,更深刻。

正是上述这些因素的有力促进,以及博弈论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规律的作用下,博弈论在最近20年中实现了飞速的发展。

博弈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具有个体理性的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主要研究行为和利益有相互依存性的经济个体的决策和相关市场均衡问题,包括决策的原则、方法和效率意义等。

因此,博弈论的思路和方法与承认个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承认人们追求自身利益合法权力的市场经济相容性较强,特别适用于分析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

但我国以往很长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强调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追求的直接目标是集体利益最大化,因此博弈论与计划经济的相容性较差,当然这并不是说计划经济中不存在博弈关系,由于经济中也存在个体利益和部门、地方的局部利益,如工作任务的轻重、福利享受的先后等等,因此同样存在博弈关系。

不过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架构中个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居于次要和服从地位,追求这些利益会被认为思想觉悟不高,因此计划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竞争性较小或根本谈不上,博弈理论不可能有用武之地,即使我们那时候已经了解这种经济决策的工作。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进行了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

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质就是承认个体利益和部门利益,以此调动劳动者、经营者的积极性,达到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市场经济改革使个体利益和部门利益有了合法的地位,劳动者和经营者可以正当追求自身利益,这为博弈论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我国是一个经济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经济大国。

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经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广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作用越来越强,即经济决策的“博弈性”越来越强,需要用博弈论进行分析的问题越来越多。

由于我国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而是一个共有经济占主体,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很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市场架构中始终有很强的政策力量在起作用,经济关系的复杂性更胜于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除了需要考虑竞争对手或合作活动的利益与反应之外,还必须经常注意政府的反应和政策变化,经济活动的“博弈性”比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更强,博弈理论在我国大有用武之地,比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更有用武之地。

二、从博弈的视角看房价博弈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博弈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发现现实中好多事情都可以用它解释,例如房价。

假定只有房地产市场是咱们要研究的“局”,房地产商和消费者是两个“局中人”(参与者)。

那么,谁是“决策人”谁是“对抗者”呢?很显然,房地产商是“决策者”,消费者是“对抗人”。

房地产商和消费者围绕房子这一商品展开了一场博弈,博弈的核心是房价,当然,还有其他参与要素,比如,房子质量、附加信息、期望等。

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场信息不对称的博弈。

一般来讲,房地产商是掌握信息多的一方,消费者是掌握信息少的一方。

马克思说,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来在社会及其国家中广泛发展起来的对立”。

而中国早在商周时期随着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日益结合,就形成了家庭与国家的特殊关系,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在传统中国,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几乎无所不在,是娱乐单位、教育单位、经济单位、道德单位、心理单位、人格单位;甚至从家长掌握处罚权角度看,它还是法律单位;从齐家治国的角度看,是政治单位;从生儿育女的角度看是生物单位;从祖先崇拜的角度看是宗教单位。

中国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或国家模式相对稳定地延续了几千年,它既不因外族的多次入侵而中断,也不因佛教的巨大冲击而改变,这与以家庭为中心的罗马帝国在日耳曼族和基督教的双重压力下趋于崩溃的情况迥然不同。

西方传统社会的组织模式是个人与社会对立并此起彼落的“跷跷板式”,而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模式是从“修身”、“齐家”的小圈扩展到“治国”、“平天下”大圈的“同心圆式”。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庭是如此的重要。

而家的载体是什么,是房子。

因此说,房子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房地产市场博弈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庭如2010年第9卷第9期此重要,因此房子必不可少。

中国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分隔政策取向,导致了各种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平等,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

城乡之间的巨大经济差异,是导致农民大量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基本动因。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城市化发展是必然的。

由于传统观念里家庭、房子的重要性,中国城市化发展和人员流动,从而导致房子的需求是刚性的。

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正式宣布停止住房的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从此,房子就成了萦绕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住房改革之初,房价尚无大幅上涨。

2004年之后,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大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适龄婚育青年增多、炒房等因素,房价不断攀升,住房保障问题逐渐升温。

中国消费者向来是买涨不买跌,客观上也是房价提高的一个推动因素。

前面提到过,在房地产市场这个局中,信息是不对称的。

房子的刚性需求是房地产商和消费者共识的,而房子的质量、商品房的销售量销售存量比等信息是房地产商掌握的远远多于消费者。

在简单的房地产市场博弈中,房地产商是决策者,消费者是对抗者,决策者的信息量多于对抗者。

房地产商的策略就是不断提高房价,适当保留好的户型,还可以卖的价格更高,获利更多,因为需求是刚性的,不愁没人买房子。

而消费者的策略则是赶紧买房子,因为需要房子安家置业不得不买房子,而且房子价格在不断上涨,预期还会上涨。

由此造成了,房地产商敢于提高房价,敢于捂盘,买了房的消费者庆幸不已,辛辛苦苦还房贷,买不起房的消费者只能眼睁睁看房价上涨。

从博弈结果分析,博弈分为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指博弈前的支付总和与博弈后的支付总和相等,博弈过程只是支付在不同博弈者之间的重新分配,非零和博弈是博弈后的支付大于(或小于)博弈前的支付总和。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中的博弈显然是零和博弈。

由于组织化程度、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政府和开发商在博弈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由此决定了博弈结果必然是开发商和政府获得更多的收益,而处于劣势地位的普通消费者必然为这些“收益”买单。

也许有人认为,零和博弈只要能促进效率,增进社会的总福利也未有不妥。

但经济理论已经证明,在存在垄断的条件下,厂商必然会索取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提供的商品数量却低于均衡数量,从而导致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房地产市场也是如此,垄断竞争市场格局使得房地产开发数量不足,价格过高,供需结构不匹配,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尽管少数利益集团从中谋取了暴利。

总之,当前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是各级政府、房地产商和消费者进行博弈后的结果,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准垄断性质,在政府和房地产商瓜分了大量超额利润的同时,使得普通购房者的利益严重受损、导致了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为了切实保护普通购房者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珍惜政府信誉,政府应大力改善制度供给结构,改变消费者在房价博弈中的劣势地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