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哈德•泽尔腾简介
一、人物生平
莱茵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德国人,1930年10月10日出生于德国的布莱斯劳。
由于犹太人的身份,泽尔腾自小对政治、经济学感兴趣,对数学的爱好伴随其一生。
1951~1957年,他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数学,1957年获硕士学位。
1961年,泽尔腾获得马恩法兰克福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
1967~1968年,泽尔腾去伯克利加州大学商学院当客座教授。
1969年接受柏林大学聘请,担任经济学教授至1972年。
1984年,他到波恩大学任经济学教授。
1991年,泽尔腾和夫人伊丽莎白都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
伊丽莎白因此下肢瘫痪,并且视力也接近失明。
但泽尔腾夫妇对生活仍充满了自信。
泽尔腾多次来中国访问,并到过多所大学进行学术演讲。
泽尔腾在学术报告中展示出的大师的学术精神与态度、深刻的思想见解以及伟大的学术抱负令聆听其报告的每一个人所敬佩。
1994年泽尔腾教授因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开创性的均衡分析”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泽尔腾现还任计量经济学社团委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名誉院士、青岛大学名誉教授、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顾问、南京审计学院名誉教授。
二、主要著作和学术贡献
1、主要著作
泽尔腾的主要学术论著有:《一项寡头垄断实验》、《关于扩展性博弈中均衡完善概念的再检验》、《连锁商店之谜》、《博弈中均衡选择通论》、《价格制定者厂商的一般均衡》(1974年)、《博弈均衡选择的一般理论》(1988年,与哈萨尼合作)、《战略理性模型与决策理论丛书:《系列C:博弈论、数学规划及运筹学研究》(1988年)。
1994年,由于“莱茵哈德•泽尔腾教授的均衡分析中的完善性的观念大大扩展了非合作博弈论的应用”,他与约翰•纳什、约翰•哈萨尼共同荣获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2、学术贡献
他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博弈论及其应用、实验经济学等。
博弈论是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出现的,但是它在军事、政治、经济许多方面都有很多重要的运用,其中以在经济学内的运用最多也最为成功。
博弈论整个改写了经济学理论。
博弈论对人类的更大贡献是,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机会。
各国对博弈论的研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
此外,博弈论的思维方式推动了人类思维模式更高层次的发展。
泽尔腾针对纳什均衡中的静态分析的不足,在1965年将扩展型博弈推广为动态博弈,并提出了子博弈的概念和子博弈完美均衡的概念,发展了倒推归纳法。
1975年发表“关于扩展型博弈中完美均衡概念的再检验”一文,提出了被称之为“颤抖手完美纳什均衡”的概念,
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应用范围。
泽尔腾发现纳什均衡有两个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纳什均衡是静态的分析。
其次,假定任何局中人没有单方面改变策略的意愿。
1965年他提出了子博弈概念和子博弈完美均衡的概念,从而区分了合理的纳什均衡与不合理的纳什均衡。
所谓子博弈是原博弈的一部分,同时自身也构成一个博弈。
他指出:参与人的均衡战略应在各个博弈上都构成均衡,否则,如果存在一个子博弈,在该子博弈上,博弈解就构不成均衡,那么当该子博弈到达时,至少有一个参与人有积极性偏离均衡,从而这个解就不能自动生效。
泽尔腾把满足在所有子博弈上都构成均衡的解释称为精炼均衡。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精炼均衡首先必须是一个纳什均衡,但纳什均衡不一定是精炼均衡。
只有那些不包含不可臵信的纳什均衡才是精炼纳什均衡。
不可臵信的威胁引出信息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承诺行动。
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经知道,有些纳什均衡之所以不是精炼均衡,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不可臵信的威胁战略。
这一点意味着,如果参与人能在博弈之前采取某种措施改变自己的行动空间或支付函数,原来不可臵信的威胁就可能变得可臵信,博弈的精炼均衡就会相应改变。
这些为改变博弈结果而采取的措施称为“承诺行动”。
“承诺行动”是当事人使自己的威胁策略变成可臵信的行动。
承诺行动表明当事人将为自己的“失信”付出成本。
尽管这种成本并不一定真正发生,但当事人如不实施威胁策略,就会受更大的损失。
承诺行动因使威胁
变得可以臵信,从而可以改变均衡结果,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好处。
例如成语中“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都是一种“决一死战”的承诺行动。
泽尔腾于1975年提出了“颤抖手完美点”的概念,其意蕴是:在博弈中每个局中人按纳什均衡点进行策略选择时难免会犯错误,即偶尔偏离均衡策略(形象地说,可能手会颤抖)。
这样局中人应该选择这样的纳什均衡点,即使自己犯错误时,其他人按照他们的最佳反应策略,仍如同自己未发生错误一样做出同样的策略选择。
事实上,这意味着局中人在策略选择时应考虑到自己有可能做出错误选择,从而会力图避免因自己的偶然错误而蒙受其他局中人改变相应策略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当然这一概念假定对任何一方的颤抖概率都是一样的。
其实,在博弈中人们会更小心地避免在损失大的方向上犯错误,这样向不同方向的颤抖概率就会不同。
在颤抖手均衡点概念中,泽尔腾利用人类行为包含非理性因素(局中人会犯错)这一特点,形成对理性概念的一种新理解。
这种方法无疑是博弈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三、评价与感想
从博弈论中我们知道,泽尔腾的这种“颤抖手均衡(trembling hand equilibrium)”也是一种精炼纳什均衡。
大致说来,泽尔腾(1975)假定,在博弈中存在一种数值极小但又不为0的概率,即在每个博弈者选择对他来说所有可行的一项策略时,可能会偶尔出错,这就是所谓的“颤抖之手”。
因之,一个博弈者的均衡策略是在考虑到其对手可能“颤
抖”(偶尔出错)的情况下对其对手策略选择所作的最好的策略回应。
单从这一点来看,在演进博弈论中,最初的演进稳定性的出现,并不完全来自博弈双方的理性计算,而实际上可能是随机形成的(往往取决于博弈双方“察言观色”的一念之差)。
按照这一分析思路,我们也可以认为,人们对一种习俗(演进稳定性)的偏离,也可能出自泽尔腾所说的那种人们社会博弈中的“颤抖”。
博弈论告诉人们,要学会理解他人都有自己的思想。
博弈论是一门以数学为基础的研究对抗冲突中最优解决问题的学科,对于人类而言,它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它能够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促进人类的相互了解与合作。
很多人一辈子追求诺贝尔奖而不得,泽尔腾却从未刻意想要得奖。
他说,当初投身“博弈论”研究,根本没有目标,完全出于对科学的着迷,“内心不断提出的问题,激发我的兴趣。
对于我,做研究既是工作,也是游戏,这就是我几十年沉醉其中的理由。
”
创新需要灵感,灵感来自何方?泽尔腾的回答是,不要固守自己的研究领域,跨学科合作非常有必要。
75岁的泽尔腾非常怀念在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10年的研究生活,那里有个特点,许多专业委员会要求有非本专业人士参加,他作为经济学家就先后参与了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多个专业委员会的研究工作,让他发现了博弈理论在多个领域的应用。
同时,泽尔滕教授也对中国日益增长的房价做出了相关评价,泽尔腾警告说,如果房地产领域出现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3%。
风险已如悬挂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虽然不能预知这
把剑何时落下,但宝剑的寒光已经让人望而生畏。
好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将调整产生结构、改善民生现状,作为明年工作的重点。
积极采取措施,引导泛滥的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着陆,无疑是明智之举。
发展房地产并不是致富捷径,而是一座建筑在浮沙上的城堡。
如果实体经济不能有效“止血”或者主动“造血”,经济很难真正“康复”。
当世界各国通过增加市场流动性来刺激经济
复苏时,如果这些增加的流动性不是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入地产、金融及资产市场,那么,说不定第二波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还会来。
由此,我们不仅仅可以从泽尔腾的博弈论的学术贡献中有所感,更能从他的生平经历和学术创作中得到启发。
诺贝尔学奖是许多科学家一生的追求,但是,泽尔腾在追求学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获得了诺贝尔学奖。
有时,专注于自己的专业,而不是致力于追求荣誉,或许,荣誉就在前方等着自己。
四、参考文献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泽尔腾与中国房地产危机》《中国城市金融》
《泽尔腾在青岛大学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