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动物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是由于食入含有肉毒梭菌毒素的饲料或饮水而引起的急性致死性疾病。
临床上以出现运动中枢神经麻痹和延脑麻痹为特征,死亡率很高。
一、病原
1、病原形态肉毒梭菌又名腊肠中毒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厌氧菌,产生剧烈细菌外毒素,即肉毒毒素,这些毒素能引起人和动物的肉毒中毒。
菌体成汤匙状或网球拍状,周身有4~8根鞭毛,无荚膜,能产生芽孢,芽胞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
芽孢极其耐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抵抗性,在100℃以上的温度中能够存活4~9小时。
而在室温或37℃缺氧的环境中,肉毒梭菌就可以萌芽。
2、生物学性状肉毒梭菌的致病性在于其产生的神经麻痹毒素,即肉毒毒素,而细菌本身则是一种腐生菌,各个型的肉毒梭菌分别产生相应的毒素,所以,肉毒毒素也分为A、B、C、D、E、F、G 等七个型,C型包括C1、C2两个亚型。
人类肉毒毒素中毒主要由A、B、E型引起,很少由F型引起。
C和D型则引起动物肉毒毒素中毒。
A型毒素经60℃2分钟加热,差不多能被完全破坏,而B、E二型毒素要经70℃2分钟才能被破坏;C、D二型毒素对热的抵抗更
大些;C型毒素要经过90℃2分钟加热才能完全破坏,不论如何,只要煮沸1分钟或75℃加热5-10分钟,毒素都能被完全破坏。
肉毒毒素对酸性反应比较稳定,对碱性反应比较敏感,某些型
的肉毒毒素在适宜条件下,毒性能被胰酶激活和加强。
3、致病性肉毒素是由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产生
的一种神经毒素,这种神经毒素能够阻止乙酰胆碱神经递质的释放,使肌肉失去神经控制而无法收缩,从而引起人畜肉毒素中毒。
据称,精制毒素1微克的毒力为200,000小白鼠(20克)致死量,也就
是说,1克毒素能杀死400万吨小白鼠,一个人的致死量大概1微
克左右。
二、流行特点
本病各种畜禽都有易感性,以鸭、鸡、牛、马较为多见,山羊
次之,猪、犬、猫少见。
肉毒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为其自然居留所在,动物肠
道内容物、粪便、腐败的尸体和饲料、蔬菜、水果等都经常含有。
但肉毒梭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上具有某种区域性差异,显示出生态上的差别倾向。
A、B型的分布最广其芽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均有检出;C、D型的芽胞一般多存在于动物的尸体中,或在腐尸附近的土壤中;E型菌及其芽胞存在于海洋的沉积物、水
产品的肠道内,E型菌及其芽胞适应于深水的低温,使E型菌在海
洋地区的广泛分布。
但是,越来越多的调查结果表明,除G型菌之外,其它各型菌的分布都是相当广泛的。
各种畜禽主要由于食入霉烂饲料、腐败尸体和已有毒素污染的
饲料、饮水而发病。
虽然发生并不多见,但具有来势急、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病死率高、群发等特点,一般来不及治疗。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夏季炎热时期发病率较高,至秋凉停止。
三、临床症状
本病为超急性经过,少数为急性经过。
本病无地域、动物种类、年龄差别 ,主要通过食入毒素引起 , 此病潜伏期一般在几小时或几天,与食人的有毒物质的量成正比,食入的越多,发病越早,症状越重。
各种动物中毒后的症状有所不同 ,但主要表现为神经麻痹症状。
马、牛、猪:表现为从头部开始向后发展的运动麻痹 ,开始时咀嚼、吞咽困难 ,然后流涎 ,瞳孔散大,视觉障碍 ,波及四肢时则共济失调 ,
卧地不起 ,最后呼吸困难至呼吸麻痹而死 ;羊:初期表现出一定兴奋状态 ,步态强硬 ,行走时头弯于一侧或点头 ,尾向一侧摆动 ,后来流
涎 ,呼吸困难直至呼吸麻痹死亡。
家禽:表现为头颈无力下垂 ,翅膀下垂 ,行动困难 ,羽毛松乱易脱落 ,昏迷嗜睡 ,数小时至 3— 4天死亡;狐:表现运动不灵活,躺卧,不能站立,先后肢出现不完全麻痹,不能支撑身体,拖肢爬行,继而前肢也出现麻痹,病重时出入小室困难,常滞留在小室门内外,未进入昏迷前,意识一直很清醒。
四、剖检病变
剖检病畜禽尸体一般无特异变化,有时在胃内发现骨片、木石等物;一般可见咽喉和会厌的黏膜有灰黄色被覆物,其下面有出血点;胃肠粘膜可能有卡他性炎症和小点状出血;心内外膜也可能有小点状出血;脑膜可能充血;肺可能发生充血和水肿。
五、诊断
根据畜禽食入霉烂饲料、腐败动物尸体和已有毒素污染的饲料、饮水突然全群性发病,并有大批死亡,初步可怀疑为肉毒梭菌毒素中毒。
确诊需采样做毒性试验。
方法是取病畜禽血清、胃肠内容物和可疑饲料,在检样中加入2倍以上无菌生理盐水,充分研磨制成混悬液,置于室温下1~2小时,离心,取上清液或者滤液,分为2份,1份不加热,供毒素试验用;另l份加热l00℃30分钟,供对照用。
用鸡作试验动物,吸取上述两种液体各注射于鸡一侧眼睑皮下,注射量均为0.1~0.2毫升。
如注射后半小时至2小时,注射未加热滤液一侧眼睑发生麻痹,逐渐闭合,而对照一侧眼睑仍正常,试验鸡于10小时后死亡,则证明被检物含有毒素。
也可用小鼠或豚鼠作试验。
另外用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荧光试验、 P CR 试验可以鉴定毒素的型。
六、预防措施
由于本病是因食入腐败变质的饲料,尤其是动物性饲料而发病。
因此在预防措施上要注意饲料保管,防止腐败,不用腐败变质的饲
料饲喂动物,加强饲料调配,保证饲料的矿物质平衡,防止动物发生异嗜癖而舔食污水、尸骨等。
为防止让畜禽食入腐败变质的动物尸体及饲料,先将食物加热100 C,10分钟以上后饲喂。
发病后,一定要查明、清除肉毒梭菌毒素的来源;经常发病地区,同时也要查明肉毒梭菌的血清型,用同型肉毒梭菌苗预防接种。
七、治疗方法
本病的一般治疗原则是:减少毒素吸收;抗毒素治疗;促进神经肌肉的功能恢复;静脉输液,对症支持治疗。
1、发病初期用肉毒梭菌抗毒素治疗,效果较好。
在未确定毒素类别之前,则用多价抗毒素进行治疗。
静脉或肌肉注射,4~6小时重复一次,直至病情缓解为止。
但早期应用比晚期应用效果显著。
2、同时,还应采取催吐、灌肠洗胃、利尿、强心补液、以及抗生素等对症治疗。
犬可肌肉注射阿朴吗啡催吐,将胃内毒物排出体外;应用5%碳酸氢钠溶液或0.01%高锰酸钾溶液灌肠、洗胃,或内服泻剂,以促进消化道内毒素排出;静脉或肌肉注射速尿,可加速毒素从小便排出体外;开泻用硫酸钠或硫酸镁(任选一种),每千克体重 1克内服;体温升高的,应注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防发生肺炎;为防止因脱水、心衰而造成意外死亡,可用5%葡萄糖盐水100-1000毫升、5%碳酸氢钠注射液10-50毫升,混合静脉滴注。
盐酸胍和单醋酸胚芽碱可加强肌肉紧张性 ,也可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