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
27
最早专门论述课堂互动问题的著作是德拉梅特的《课堂 中的互动》,而以课堂互动为核心,对互动研究加以较 为全面梳理的著作则是沃兹的《社会学与学校——一种 互动论观点》。
28
一、互动类型
互动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法。 按照所涉及心理层面可以将互动分为感官的互动、 情绪的互动及智力的互动等; 按照形式特征可以将互动分为循环式互动、直线 式互动及连锁式互动等。
33
对抗性互动具体包括: 一种是竞争性互动,一般只发生于学生之间,且多半 发生于学习成绩等第相同的学生之间,互动参与者的 共有动机之一是提高或维护自己在教师心目中及班集 体中的“课堂地位”。
另一种是冲突性互动,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中这种互动 主要发生于师生之间。
34
竞争·合作性互动基本上只发生于学生之间。这种互动 并不是竞争性互动与合作性互动的简单相加,而是竞争 与合作的交叉渗透及相互转化。 所谓交叉渗透是指合作中含有竞争因素,竞争中也 含有合作因素; 所谓相互转化则是指合作性互动与竞争性互动交替 连接并转化为相对的一方。
四是“定向·定规·定论者”,此类教师的提问、要求 与评价这三类言语行为各自所占比重大致相等。
23
当然,教师课堂角色研究并非只是区分角色类型的问 题,教师课堂角色类型受制于哪些因素?它对学生课 堂行为有何具体影响?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 题。
24
二、学生角色
至今关于学生的课堂角色定位依然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有些学者持有“受抑性角色论”,认为由于制度、班级 人数及权力等原因,学生在课堂中的结构地位不高,总 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压抑,其扮演的课堂角色多为遵从者, 取悦者,忍受者。
70年代,英国的“新”教育社会学研究注重:将课堂教 学社会学的重心放在课堂中的社会过程,并将此过程视 为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共同界定、相互解释、持续磋 商且不断变化的过程。
3
课堂教学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可概括为:课堂教学自身社 会系统;课堂教学的社会制约因素;课堂教学的社会功 能;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
42
一、模式分类
首先来区分两种不同的“模式”概念。 一种是“客观事实”意义上的模式,或者说“实是模 式”,它是一定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所实际形成的相对 稳定的“基本格局”;
31
从人际状态的性质来看,课堂互动可区分为: 合作性互动 对抗性互动 竞争·合作性互动
32
合作性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彼此配合、互相协作 时所产生的互动。其基本机制是顺应与模仿。 顺应是双向的,它导致顺应者逐渐改变其自身的某些文 化,从而达到相互调适。 模仿则是单向的,是作为社会范型的教师被学生所认同 的结果。
7
英国学者高尔顿(M.Galton)等人的方法更适合于考 察课堂教学时间构成。他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均 分为“有互动”与“无互动”两个部分,并将教师的 “有互动”部分具体分为“与学生个体互动”、“与 学生小组互动”及“与全班互动”三类,将学生的 “有互动”部分具体分成“与教师互动”及“与其他 学生互动”两类。
21
关于我国教师的课堂角色的研究,教师角色主要有四种 类型: 一是“定向者”,此类教师在课堂中主要通过提问来 控制课堂,“强制”或引导学生的课堂参与; 二是“定向·定规者”,此类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以 “提问”与“要求”为主,而“要求”的目的在于确 立或维护某种规范;
22
三是“定向·定论者”,此类教师主要通过“提问” 与“评价”来调整学生的课堂行为,这种“评价” 对学生来说具有“法官裁定”的性质;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首先要区分三种“角色概念”: 一是以社会期待为参照的角色; 二是以社会地位为标识的角色; 三是以社会行为为依据的角色。
18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研究来说,前两种角色概念并 无多少实际意义,因为这一研究的目的只在于具体揭 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这一特殊社会活动中的“实 扮角色”或“角色面目”,至于这种实扮角色是否同 “受托角色”及“相对角色”相一致,则属于另外的 研究。
12
赫特就“空间构成”对师生交往的影响对三种类型 的课堂教学空间构成进行过比较。
其一是传统“秧田型”的空间构成; 其二是马蹄形的空间构成; 其三是分组型空间构成。
13
(1)传统“秧田型”形态空间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坐于前面、中间靠前位置的学生与 教师、同学间的互动较多;坐在后面、后面靠边位 置的学生互动较少。
25
另一些学者持“适应角色论”,他们在承认学生课堂角 色有受抑的一面的同时,着重强调其反抗的一面,认为 学生在课堂中并非一味地遵从、取悦与忍受,而是经常 地不参与、阻碍或与教师交涉,即扮演旁观者、诘难者 及谈判者的角色。
26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课堂教学与学生独自进行学习活动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它不是“个体活动”,而是“群体活动”,作为活动主 体的教师与学生必然要发生各种相互交往与相互作用, 即所谓的“课堂互动”。课堂教学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 互动。
35
二、互动差异
师生互动包括师个互动与师群互动。在师群互动中,教师的 行为对象并非特定的学生个体,而是学生群体,因此,就互 动的机会而言,师群互动对学生来说具有均等性。当然也包 含着不均等成分,比如教育对全班学生的教学所体现的文化 特征可能只适合部分学生,而不太适合甚至完全不适合其他 学生。不过,这种差异性主要是“客观结果”,而并非教师 本来目的。
4
第一节 课堂教学中的时空构成
课堂教学的时空构成似乎只是教师的某些“技术倾 向性”的反映,但从根本上来看,它受制于教师的 价值取向,体现着特定的课堂教学的某些社会学总 体特征。
5
一、时间构成
对课堂教学时间构成的社会学研究主要关注对课 堂教学中不同类型的互动所占的时间比重,旨在 通过这种时间比重来说明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特征。
36
与此不同的师个互动基本上是“非均等互动”。师个互 动的主要特征便是差异性。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择、互 动内容的分配、互动过程的延续及互动关系的建构上都 明显地“因人而异”。
37
首先,教师的互动对象选择明显具有倾向性。教师会选 择有利于自己开展教学的学生进行互动;
其次,教师的互动内容分配明显地具有倾向性。以课堂 提问为例,教师一般倾向于让“学业失败者”回答“判 断性”、“描述性”较强的简单问题,而让“学业成功 者”回答“论述性较强的复杂问题”。
40
第四节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是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逐 步展开而出现的。二者的关系基本上是层面与整体的 关系。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总体模式,而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则是这一活动的社会学层面的 模式。
41
当我们将课堂教学活动视为特殊的社会活动,并将视线 集中于教师与学生这两种特殊社会角色构成的活动网络 时,我们所看到的便是教学活动的微观的社会学层面, 该层面的运行所展现的基本格局,便是课堂教学的社会 学模式。
(2)马蹄形态的课堂空间构成
与教师互动最多的是坐在正对面的学生,坐在最前 面的学生互动最少。
(3)分组形态的课堂空间构成
与教师互动的情形较为复杂,而学生之间的互动最
14
多。
由于在西方国家的学校中,课堂座位大多是学生选择 的结果,因此,他们的研究结果所示学生参与课堂互 动的差异既可能因座位不同所致,也可能是因为选择 不同座位的学生之间本来就在课堂互动积极性方面存 在差异,他们往往是有意识地选择有利于参与互动或 避开互动的座位的。
29
对于课堂互动的研究来说,关键的是要弄清楚谁和谁 在互动及互动所反映出何种人际关系。据此,可以将 课堂互动分为: 一是“互动主体的构成”; 二是“人际状态的性质”。
30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主体可分为三种:教师个体、学生个 体及学生群体。这三种主体的不同组合可产生课堂互动 的五种类型。
第一种是“师个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 第二种是“师群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第三种是“个个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 第四种是“个群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第五种是“群群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8
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构成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一是师生互动被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互动
则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 师,课堂主要是由教师主宰的世界。 二是学生小组在课堂教学中并未成为有意义的“功能群 体”。学生在课堂中或者只是“个人”,或者只是并无 实质性功能联系的所谓“班级”的一员,学生在课堂中 往往表现出来的只是“孤独的个体”。
9
总体而言,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构成大致可分为 三类:
一是师生互动独占型 即全部时间都用于师生互动; 二是师生互动主导型 即师生互动时间占总时间的70%以上; 三是混合型 即师生互动(也占60%以上)、学生互动及无互动时
间均占一定比例;
10
二、空间构成
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空间构成可理解为课堂内整个物理环境。
狭义的空间构成则指课堂教学参与者人际组合的 空间形态。
11
最早研究课堂教学空间构成的教育社会学家是华勒,他从 “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lassroom)的角度出发,指出 学生对座位的选择具有相对稳定的群体特征,对教师依赖性 过强者与学习积极性高者通常选择前排座位,喜欢捣乱者往 往坐在后排,希望引起教师注意者一般就坐于中排,胆怯者 则贴墙而坐。华勒认为,由此而出现的课堂空间构成对课堂 人际关系具有很大影响。
15
一般来说,秧田型空间构成,更有利于教师的系统讲 授,有利于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分组型、马蹄型则 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相互交往。
而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座位一般不是自由选择,而是由 教师安排的,这种安排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便于课堂 控制,奉行的是“同桌搭配”的原则。
16
三、课堂的角色结构 (一)课堂中的学生角色 1、学生自身变量的影响 2、课堂教学环境 3、教师和学生对于科目的信念 (二)课堂中的教师角色 (三)课堂角色结构类型 1、两级分类说 2、三分类说 (四)课堂角色结构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