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

1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


• 第一阶段(1971~1973):
典型的微型机以Intel 4004和Intel 4040 为基础。微处理器和存储器采用PMOS工 艺,工作速度很慢。微处理器的字长4位, 时钟频率500KHz~2MHz,存储器的容量 很小,只有几百字节;指令系统不完整, 没有操作系统,只有汇编语言。主要用于 工业仪表、过程控制或计算器中。
倒退回70年代中期,那时PC还没有面世,那时猜测计算机会在每 张办公桌上出现简直是不可能的,即使在我们创办微软公司的时 候,也无法预料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21世纪,PC会向上 百万的人传输金融数据,人们利用它学习、工作、它的潜力无 穷。”
微型计算机
• 微机概念: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为主要部件,以集成了计算机的主要部 件——控制器和运算器的微处理器为核心, 配以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及系统总 线所制造出的计算机系统。 • 划分阶段的标志:以字长(即数据位数) 和微处理器芯片。
1. 2.1 微型计算机的特点
• 1.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廉 • 2.简单灵活、可靠性高、使用环境要
求不高 • 3.功耗低
1.2.2 微型机的应用范围
1、科学计算和科学研究
计算机主要应用于解决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 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数值计算)。
2、数据处理 (信息处理) 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速度快和精度高的特点来 对数字信息进行加工。
3、PC机(Personal Computer ) :面向个人单独使用的一类微 机,实现各种计算、数据处理及信息管理等。
1.3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微型计算机系统
微处理器
微型计算机
运算器
控制器
寄存器组 内存储器 总线
输入输出输出 接口电路
外部设备 软件
区别3个概念
1.3.1.1、微处理器
• CPU组成:算术逻辑部件,累加器,通用寄存器组,控 • • •
• 1944年哈佛大学和IBM公司合作,在Howard •
Aiken的指导下在美国首次制造出了现代计算机的 雏形——马克Ⅰ (Mark I) 。 1942年美国物理学家莫克力提出了一个名曰 “高速电子管计算装置”的现代计算机制造方案。 该机于1946年2月制成,取名ENIAC——电子数 字积分机和计算机。 (第一台计算机,宾夕发尼 亚大学) J. Presper Eckert Jr.和John Mauchly
1.1.2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1971年,美国Intel公司研究并制造了
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芯片Intel4004,开 创了一个全新的计算机时代,即微型机时 代。
•该芯片能同时处理4位二进制数,集成了
2300个晶体管,每秒可进行6万次运算, 成本约为200美元。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微 处理器芯片,以它为核心组成的MCS-4计 算机,标志了世界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的诞 生。
• 计算机之父:Von Neumann • 采用二进制进制器)为核心,结合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 的现代计算机的构架体系。称为诺依曼体系。
冯 ·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的基本思想与组成
运算器
输入设备
存储器
输出设备
控制器
1.1.1 计算机的发展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称为电子管计算机。(1946年 ) 第二代计算机称为晶体管计算机,其主要逻辑元件采用的是晶
1.3.2.2 主机板组成
1.
8087 协 处 理 器 8086 微 处2. 理 器
8259 中断控制 微处理器子系统 器 8086CPU:16位内部结构、16位数据总线、 地址总线 地址锁存器 20 位地址总线、4.77MHz主频 数据总线 数据收发器 存储器 控制总线 只读存储器 ROM 随机存储器 RAM
制逻辑部件等; 算术逻辑部件功能:加减乘除等算术和与或非等逻辑 运算; 累加器和通用寄存器组功能:存放数据、中间结果、 地址; 控制逻辑部件功能:对指令译码、发出相应的一系列 控制信号,以完成该指令指定的操作。
1.3.1.2、微型计算机
• 微型计算机组成:
– 微处理器 – 存储器 – 输入/输出接口电路 – 系统总线
1.2.3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1、单片机: 将CPU以及其他主要部件(如ROM、RAM、I/O 又称单片微控制器,它不是完成某一个逻辑功能的芯片,而是把 接口)都集成在一个微处理器芯片中 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概括的讲:它主要是将微 例如:常用的MCS-51、MCS-96 处理器、部分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都集成在一块集成电路芯 片上,一块芯片就成了一台计算机 2、单板机:将计算机的各个部分都组装在一块印制电路板上, 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还有简单的七段发光二 极管显示器、小键盘、插座等。功能比单片机强,适于进行生 产过程的控制。可以直接在实验板上操作,适用于教学。
软件 程序设计语言
汇编语言 高级语言
应用软件、软件包、数据库
1.3.2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
系统总线BUS 处 理 器 子 系 统 系 统 总 线 形 成 地址总线AB 数据总线DB 控制总线CB 存储器 I/O接口 1. 微处理器 2. 存储器 3. I/O设备和 I/O接口 4. 系统总线
I/O设备
举例
• 控制总线CB (Control Bus)
– 协调系统中各部件的操作,有输出控制、输入状态等 – 控制总线决定了系统总线的特点,例如功能、适应性等
总线使用特点
• 在某一时刻,只能由一个总线主控设备
(例如CPU)来控制总线 • 在连接系统总线的各个设备中,某时刻只 能有一个发送者向总线发送信号;但可以 有多个设备从总线上同时获取信号 • 微机系统采用“总线结构”,具有组态灵 活、扩展方便的优势
•第三阶段(1978~1981):以16位和准
32位微处理器为基础,如Intel公司的8086、 Motorola的68000和Zilog的Z8000。微 处理器采用短沟道高性能NMOS工艺。集成 了2.9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达到8MHz, 在体系结构方面吸纳了传统小型机甚至大型 机的设计思想,如虚拟存储和存储保护。
•第二阶段(1974~1977):
以8位微处理器为基础,典型的微处理器 有Intel 8080/8085、Zilog公司的Z80 及Motorola公司的6800。微处理器采 用高密度MOS(HMOS)工艺,集成了 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达到5MHz, 具有较完整的指令系统和较强的功能。 存储器容量达64KB,配有荧光屏显示器、 键盘、软盘驱动器等设备,构成了独立 的台式计算机。配有简单的操作系统 (如CP/M)和高级语言。
体管。( 50年代中后期)
第三代计算机的内存储器采用了半导体存储器,可靠性和存取
速度有了明显的改善。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60年代中后期)
第 四 代 计算 机 以 采用 大 规 模和 超 大 规模 集 成 电路 为 标 志 。
( 70年代开始)
微型计算机时代(PC) MICROSOFT公司的总裁Bill Gates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甚至
3、工业控制
用单板微型计算机实现DDC级控制,用卫星计 算机实现SCC级监督管理控制,用高档微型计算机 实现SCC或低层MIS管理已屡见不鲜。
4、计算机辅助系统 计算机辅助系统主要有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 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集成 制造(CIMS)等系统。 5、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主要就是研究解释和模拟人类智 能、智能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智能机器 人,模拟人的思维过程,计算机学习等等。其主要 任务是建立智能信息处理理论,进而设计可以展现 某些近似于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系统。
第五阶段(21世纪开始): 64位计算机时代。 •Itanium、64位RISC微处理器芯片 •微机服务器、工程工作站、图形工作站 发展趋势:
– 最新的计算机:量子计算机 – 集成度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多CPU协调 工作。 – 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生物计算机; – 光计算机,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又会如 何呢?
第一代 4位和低档8位机 (1971-1973) Intel 4004 第二代 中高档8位机 (1974-1978)
8080/8085、Z80、MC6800
第三代 16位机
特点: 1、速度越来越快。 2、容量越来越大。 3、功能越来越强。
(1978-1981) 第四代 32位机
Intel 8086、Z8000、MC6800
1.3.1.3、微型计算机系统
微型计算机
运算器 微处理器 内存储器 控制器 RAM
ROM 输入/输出接口电路 数据总线
系统总线 地址总线
硬件
控制总线
外围设备---键盘/显示器、打印机、 磁带机、磁盘机、D/A、 A/D转换器 监控程序、操作系统 系统软件
微型 计算机系统
汇编程序
解释程序 编译程序 机器语言
接口 开关
1.3.3 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 • • •
操作系统 汇编程序 文本编辑程序 调试程序 MS-DOS、WINDOWS MASM和LINK DEBUG.EXE
附1. 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与基本功能
包括以下几个重要部分:累加器,算术逻辑运算单元 (ALU),状态标志寄存器,寄存器阵列,指令寄存器, 指令译码器和定时及各种控制信号的产生电路。
I/O 通 道
ROM-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主体为 RAM 8288 总线控制器 8237 8253 8255 3. I/O接口控制电路 DMA控制器 定时控制器 并行接口 8259A、8253、8237A、8255等 8284 时钟发生器4. I/O通道 键盘 系统 扬声器 62线的IBM PC总线 接口 配置
• 地址总线AB(Address Bus)
– 输出将要访问的内存单元或I/O端口的地址 – 地址线的多少决定了系统直接寻址存储器的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