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第一章、中国古代玉和玉器一、中国古代玉: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

1、角闪石亦称软玉,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

其中以新疆和阗所产的一种透闪石之类的玉石最为有名。

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

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

2、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

缅甸是翡翠的主要出产国,清代乾隆时期流入中国,其中含有铬镍元素的呈现绿色,称之为“翠”;含有铁元素的呈现黄、红色,称之为“翡”,如果在同一块玉石由红、绿、紫三色组成,则称为“福禄寿三星”或“桃园三结义”。

其硬度为6.75-7度,比重3.2-3.3。

辉石类则以硅酸钠和硅酸铝为主,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

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

3、在中国古籍上所指的玉并不是确切的矿物学的名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阐释“玉”为:“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五德”之说是儒家对玉理念的高度概括,也把玉赋予了人格化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玉器:西汉扬雄在《法言》中阐述说:“玉不雕,屿璠不作器。

”(屿璠是鲁国的一种宝石)制玉的工艺过程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选材、切割、碾磨、钻孔及抛光。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道:“琢磨时要有高于玉硬度的石英砂、石榴子砂或者金刚砂,俗称为“解玉砂”,当使用砣、钻、无齿锯等旋转接触玉材时,放入适度的水调匀解玉砂,利用砂的硬度和旋转产生的摩擦力碾磨成器。

”第二章、中国古玉鉴定一、鉴定:1、鉴定:是辨别事物的真伪与优劣。

2、断代:是按照时代划分段落。

二、古玉鉴定方法:质地、刀工、纹饰、器型、抛光、沁色等方面。

1、质地:(1)玉:新疆和田(2)岫玉:东北岫岩县(3)翡:含铁元素(4)翠:含镍铬元素2、手段:(1)玉器分为出土和传世品:(2)旧玉改造重刻:(3)新玉仿古:(4)作旧:(5)火烧:(6)油炸:三、新石器时代玉器:1、红山文化:多属于岫岩玉,半透明,有不规则纹理,有蜡状光泽感。

2、龙山文化:河南和陕西地区,墨绿色和褐色,属岫岩玉一类。

3、良渚文化:鸡骨白色,浅绿色,暗绿色,属透闪石、阳起石、铁阳起石,属于当地产。

四、商代玉器:商代晚期和阗玉已经被较多的使用,同时使用独山玉及彩石等玉材,商殷王室向方国索玉、征玉。

“千种玛瑙万种玉。

”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

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

五、西周玉器:以和田玉为主,杂质较少。

六、两汉玉器:和田玉成为皇室及皇室家族必备的玉材,用青白玉,大量使用黄玉,盛行白玉,两汉时期达到了一个用玉的高峰。

七、唐代玉器:多青白玉,白玉为主,纯净的为佳品,多数含杂质。

八、宋元玉器:多青玉、白玉,巧做玉器流行。

九、明代玉器:多青玉,白玉少见,多绺纹,戗色,玉质不纯,多杂质。

十、清代玉器:白、黄、翠、墨、碧玉。

第三章、玉器的雕琢艺术一、新石器时代玉器:1、红山文化:采用中央打洼,最突出的特征是:边缘磨薄呈刃状,很少用阴刻线,更不见阳刻线,有时采用镂雕。

2、龙山文化:细阴刻线3、良渚文化:水平最高,阴刻线手法极为突出,线条细如毫发,阳线和镂刻发展较全面。

4、打孔:(1)单面打孔:俗称“马蹄孔”,即从一侧打孔开始,孔径越钻越小,孔整体呈现出一端大一端窄的外观特征。

(2)双面打孔:即从一侧开始打孔,打到大概中间的位置后,再从对应位置的另一侧开始打孔,完成后的孔洞有阶梯状痕迹,并出现孔洞错位现象,整体孔呈现出两端大中间窄的外观特征。

(3)管钻孔:从上到下均匀钻孔,孔呈现出螺旋纹状痕迹。

二、商周时期玉器:圆雕作品多,阴刻线转弯处常留有毛刺。

三、春秋战国两汉:线条是粗犷大写意的方法,另一种加工精细,一丝不苟,还有一种着意泼辣,快速切割。

汉八刀,齐整,刺手,玉蝉,寄托来世再生。

四、唐代玉器:粗犷的打洼技术,繁密的阴刻线,受外来文化和佛教的影响。

五、宋辽元玉器:受中原地区影响具有民族风格,镂空技术代表当时风格。

六、明代玉器:前期刀法细腻,后期粗放敦厚,俗称“粗大明”。

七、清代玉器:细腻繁缛,加工精细,阴阳线力求规整,形成华丽有余而豪放刚劲力度不足,呆板,造作之感。

第四章、玉器的纹饰(花纹)玉器纹饰在组合特点上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刀工组成的花纹和花纹所用的刀工密不可分。

C字龙长椭圆形的眼睛商代消失,商代后不再用阴刻线,新石器时代用阴刻线组成的神怪纹饰成为这一时代的特征。

商代用双勾的阳线反映出云纹组成的鸟兽人物夸张抽象的纹饰,特别是夸张的“臣”字眼。

周代的纹饰以鸟纹最为突出,圆眼勾喙,长卷尾形成时代风格。

春秋时期多出现C和S形纹饰,还有谷粒纹、卧蚕纹、蝌蚪纹、谷芽纹、勾连云纹等纹饰。

汉代时谷纹更加发达,并新兴蒲纹,出廓镂空玉璧,怪兽、鹰、熊、马、辟邪、舞蹈仕女等题材大量使用,动物眼变为水滴眼、菱形眼;东汉时期变为半球状,称为乳丁纹,多用高浮雕、立雕,螭纹常见,鸡心佩。

隋代玉器稀少,唐代改为写实,开创了先河,称为分水岭,大量蕃人(胡人)题材出现,讲究对称是唐代的风格,唐代以后除了仿古,都是写实。

明代以后,玉器上开始出现吉祥图案。

玛瑙带红,价值连城。

第五章、玉器的种类(无机与有机)一、和田玉:又称软玉,自商代出现。

197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市小屯村商代遗址中发现商王武丁配偶之一——妇好墓中755件玉器。

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6类。

这是迄今商代玉器最重大的一次发现,对商代帝王玉的功能、造型、图案、玉材来源、制玉工具、工艺技巧以及玉器所涉及的商代政治、王室生活等各个侧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妇好墓出土玉器的原料,经专家对其中的300件进行目验鉴别,认为大部分是新疆玉,只有3件嘴形器质地近似岫岩玉,1件玉戈有人认为是独山玉,另有少数硅质板岩和大理岩。

这说明商王室用玉以新疆和田玉为主体,有别于近畿其他贵族和各方国首领所用的玉器,从而结束了中国古代长达二三千年用彩石玉器的阶段。

妇好墓玉器的玉色以浅深不等的青玉为主,白玉、黄玉墨玉极少。

除王室玉之外,还有来自地方方国的玉器,如有的刻铭说明是来自“卢方”的,这反映了商王室玉和方国玉器的工艺特色。

琢玉技巧有阴线、阳线、平面、凹面、立体等手法,在一件玉器上往往有多种琢法,图案的体面处理也有变化。

妇好墓玉器的新器型有簋盘纺轮、梳、耳勺、虎、象、熊、鹿、猴、马、牛、狗、兔、羊头、鹤、鹰、鸱、鹦鹉、鸽、燕雏、鸬鹚、鹅、鸭、螳螂、龙凤双体、凤、怪鸟、怪兽以及各式人物形象等,其中有些器型尚属罕见。

妇好墓玉器的艺术特点不仅继承了原始社会的艺术传统,而且依据现实生活又有所创新,如玉龙继承了红山文化的玉龙,仍属蛇身龙系统而又有变化,头更大,角、目、口、齿更突出,身施菱形鳞纹,昂首张口,身躯卷曲,似欲腾空,形体趋于完善。

玉凤是新创形式,高冠勾喙,短翅长尾,飘逸洒脱,与玉龙形成对照。

玉龙、玉凤和龙凤相叠等玉雕的产生可能与巫术有关。

玉象、玉虎等动物玉雕来自生活,用夸张概括的象征性手法准确地体现了动物的个性,如象的驯服温顺,虎的凶猛灵活等。

玉人是妇好墓玉器中最为珍贵的部分,如绝品跪形玉人,头戴圆箍形,前连结一筒饰,身穿交领长袍,下缘至足踝,双手抚膝跪坐,腰系宽带,腹前悬长条“蔽”,两肩饰臣字目的动物纹,右腿饰S形蛇纹,面庞狭长,细眉大眼,宽鼻小口,表情肃穆。

其身份是墓主人妇好还是贵妇,难以确辨。

无论是玉禽、玉兽还是玉人,均为正面或侧面的造型,这是妇好墓玉雕以至整个商代玉器的共同特点。

妇好墓玉器的大量出土,说明玉器在商代贵族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是“玉不离身”的最早例证。

1、羊脂玉:2、青玉:3、青白玉:4、墨玉:5、碧玉:6、黄玉:7、糖玉:二、岫岩玉:三、南阳玉:四、蓝田玉:五、绿松石:六、玛瑙:七、青金石:八、孔雀石:九、水晶:十、珍珠:十一、珊瑚:十二、琥珀:十三、煤玉:第六章、中国古代玉器分期断代与鉴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