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月考试卷

高三月考试卷

德强高中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月考考试(政治)科文科试卷2012年10月10日命题人:李婷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注意事项:①②③④⑤1.答题前,考生将自己的考场、座位号、姓名、班级、考籍号填写清楚;2.按照题号顺序在指定区域作答;3.注意上交答题卡。

1、原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A.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B. 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C. 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D.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一位哲学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

下列说法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没有文化,经济和政治就不会存在B.经济和政治是由人类创造的,文化是由上帝创造的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D.政治由经济、文化所决定,又给予经济和文化以重大影响3、美国的“麦当劳”在全球开设了那么多连锁店,靠的不是资金,而是“麦当劳”文化。

这说明()A.经济与文化日益交融B.不同地域的文化日益融合C.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4、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5、一位美国游客看到财神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雕像,感叹到:“抢夺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有什么区别。

”这说明()A.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B.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C.部分美国人的看法是正确的D.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6、人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方向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社会科学素养B.自然科学素养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7、“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一盏明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

”事实上,公益广告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这表明()A.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B.文化对人的影响应顺其自然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D.文化总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8、近两年,《人民日报》以固定的版面,中央电视台每天以固定的时段播放《永远的丰碑》,众多的媒体努力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①文化是为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③报纸和电视是人们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中国的舞龙、西班牙的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具有()①民族性②多样性③交融性④独特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

这表明()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11、在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我们应当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样做有利于()①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③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④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2、中秋佳节,凝聚了多少中华儿女对亲情的执着,对故乡的依恋。

明月千里寄相思,让我们共赏明月,共盼团圆!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表明了()①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④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3、人们非常关注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问题。

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①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有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可再生资源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 ①④14、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5、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

这说明()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16、“学有所教”的政策指向是让每一个适学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一提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

这说明()①文化具有继承性②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③文化复古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7、《世界保护文化多样性宣言》第7条指出:“每项创作都来源于有关的文化传统,但也在同其他文化传统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此,实现文化创新必须把握好()①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②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③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8、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

这表明()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现成的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19、“素胚勾勒出青花瓷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2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至今仍为很多人所喜爱。

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这表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①辉煌而悠久的历史②丰富而绚丽的内涵③鲜明而独特的风格④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1、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塞外文化特征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22、下列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名句是()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3、汶川地震后,以汶川地震为题材的十多部电视剧、电影、纪录片也随之开拍。

如电视剧《震撼世界的七日》《里氏8.0》等不久也亮相荧屏。

这表明艺术创造()A.必须是亲身实践B.必须通过大众传媒来展示C.来源于社会实践D.其主体是影视明星24、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逐渐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含义。

这表明()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5、以现代创意“激活”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红楼梦》等经典名著被艺术家以新的形式重新演绎,获得广泛好评。

以现代创意“激活”传统文化表明()A.必须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B.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C.必须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D.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创新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二、非选择题(50分标清楚题号答在答题卡上)26、H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影响的特点,说明企业重视自身文化建设的意义。

(10分)27、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书法艺术产生于汉字萌生之时,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继承完善发展。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成为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汉代书法分为章草、真书、行书,都是由隶书演变而来,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方块字的基本形态。

楷书、行书、草书在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继承革新的过程。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把握这一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做?(8分)(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分)28、材料一:某网站有一个年终文化盘点,名曰《2006中国文化,瞬间贬值?》,文中历数2005年一些专家学者对传统文化的攻击事件,如中医、阴历、中国龙、水墨画等,痛心疾首,十分愤怒。

材料二:12月25日是西方传统的圣诞节,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10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

材料三:《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大力提高我国文化自主创新能力。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8分)29、2008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悲喜。

然而,这个年度给我们的记忆不仅是悲伤或欣喜,还包括一种顽强向上生长的力量——在地震的阵痛中,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不屈和坚韧;在奥运圆梦那一刻,在太空漫游那一瞬间,我们再次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强;在金融风暴、奶粉事件等危机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们更正视到了肩头的责任和担当。

历史将会记载2008中国不平凡的经历。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2008中国不平凡的经历,见证了中华民族怎样的精神?(4分)(2)我们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这种精神?(6分)考考试政治科答题卡2012年10月10日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