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国的就业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工资黏性、劳动市场、就业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
它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
该理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几乎不论及劳动市场的致命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
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动而迅速进行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则比较困难。
由于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因而工资粘性也有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之分,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也就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一)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粘性。
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一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
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粘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二)隐含合同理论。
隐含合同是指厂商与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互相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被称为“看不见的握手”。
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障合同交易。
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
由于决定工资的劳资双方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
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
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粘性。
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做出调整,工资出现粘性。
隐含合同之所以导致失业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都只有部分的有限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均衡的合同会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
此时一般会采取解雇工人的形式。
暂时失业的工人为了建立起其一个‘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将来能得到更优惠的工资合同,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的职位,因此失业会继续存在。
(三)效率工资理论。
该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
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
工资粘性,从而导致失业。
因此,政府的就业政策应着眼于增加工资弹性,减少失业。
(三)促进就业的政策。
具体包括: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以提高总就业水平,同时引致私人部门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国内外市场竞争者开放市场,降低垄断程度,增加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以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
(四)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国民经济总量来拉动就业需求。
从我国失业情况来看,有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但主要问题是因劳动力总量大大多于就业岗位总量造成的总量过剩性失业。
因此解决我国失业问题需要扩大投资规模,加速经济增长,大幅度增加就业岗位。
(五)积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和就业规模的扩张。
我国目前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消费需求不足而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所致。
为此要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他们的购买力。
开辟新的消费热点,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以此促进生产和就业规模的扩大。
(六)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这不但有利于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部分降低摩擦性失业。
为此要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
加强对就业的指导和服务,提高职业介绍所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减少因信息不畅而造成的就业困难。
参考文献
[1]李先锋,格日乐其其格西方就业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04
[2]陈银娥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J] 经济学动态199904
[3]赵红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就业对策[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005
[4]王诚当前经济增长中的失业及其治理[J] 浙江社会科学200005
[5]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