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义(colonialism),指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西方强国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种侵略政策。
其表现形式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都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血腥的奴隶买卖等。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通过“自由贸易”形式,把不发达国家、民族和地区变成自己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和雇佣兵的来源地。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帝国主义时期,除了采取上述各种手段外,资本输出成为剥削这些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主要形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大批亚洲、非洲国家获得独立,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奉行殖民主义政策的国家转而采用间接的、比较隐蔽的、更具有欺骗性的形式,来维护和谋求殖民利益。
在政治上,一方面允许和承认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另一方面通过培养或扶植代理人来实行控制;经济上以提供“援助”的形式,通过附加苛刻条件的贷款、不平等贸易、组织跨国公司等手段,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对这些国家实行掠夺;军事上以提供军事“援助”的形式,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驻扎军队、派遣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等,实行变相的军事占领。
为了实现其战略目的,它们甚至策动政变、挑起内战、扶植傀儡政权。
这些被统称为新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是相对于17、18、19世纪的殖民主义而言的。
也即:原来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是以直接的军事占领为形式,出兵侵略一个国家,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但是20世纪以来,随着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西方发达国家发现原来的直接占领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也会招来人道主义及民主的谴责,于是转而以经济、文化的侵略为主,即从经济上控制,政治上影响,文化上同化。
这就是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
正是在这个所谓“落后”文化被不断沦为他者化的时代,西方文化霸权逐渐代替了西方以往对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直接控制,因而,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抗就成了“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主要内容。
(注:Edward Said, "Third WorldIntellectuals and Mctropolitan Culture," Raritan 23.3 (1990), p.31.)严格地说,后殖民主义是个含混的概念,通常有两个指向,首先是指一种理论思潮,其次才是一种有别于殖民地宗主国正统文文学的写作。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其实就是指萨伊德、斯匹瓦克和巴巴这样一些西方理论家对殖民地写作/话语的研究。
其理论根源主要是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一些批评概念;所谓后殖民地文学也就是欧洲殖民地诸国的文学,用以区别其与“主流文学”的不同。
后殖民地文学内蕴复杂,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固有的传统和对殖民主义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这就决定了研究视角和批评策略的多样性。
从研究方法来看,该流派具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方法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打破学术界限的倾向。
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那些目前在英美的主要大学任教的第三世界的后裔。
这些学者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以第三世界批评家自居,不断向主流文化发起攻击,从而为自己寻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他们又沾沾自喜,俨然以第一世界学术圈的成功者的面目活跃在学术舞台上。
无论萨伊德、斯匹瓦克还是巴巴都是如此,都经历了从一开始默默无闻到在学界崭露头角这样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
后殖民批评话语的出现,可以说是西方理论界首次把非西方的文化事实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并形成热点,使历史未曾受到质疑的西方中心理论在跨文化语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于这一理论所操持的是西方最时髦的思想武器,其中包括福柯、德里达的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等。
因此,西方学术界不可能像以往对待第三世界文化的态度那样对其熟视无睹。
在不休的争论中,后殖民主义理论异军突起,在理论界独树一帜,成为当今文学批评中的一支生力军。
在这一理论思潮的影响下,文学研究的兴趣也明显发生了偏移。
许多经典作家的作品也被得以重新解释。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崛起与发展是在一种庞杂繁复的精神氛围中进行的。
当今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多元化或多极化的世界。
当代世界文化已经不可能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
处于后冷战时代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差异整合性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探视不同文化的属性问题、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具有的一种共同倾向。
他们在重视区域文化、地方性文化的同时,还保持了对欧洲中心主义和父权中心主义的批判。
从此意义上讲,后殖民主义确乎可以对当代复杂的文化现象作出某种文化阐释,也可以透过现代杂色纷陈的文化帷幔进一步窥视多元文化的质地。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五四时,传到中国,定为女权主义。
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首先是争取选举权。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
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就变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强调性别分析。
在我国也认识到,先讲女权是不行的,也要讲性别分析。
从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是认识的加深。
在国内目前多用女性主义,用性别研究两性权力有深层次的意义,而且用女性主义也容易让人们接受。
女性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反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一切不平等。
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有四种流派: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妇女的不同需求。
①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代表作:玛丽·沃斯通克拉克拉特《女权辩护》,约翰·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传统观点认为女人智力低下,认为他们没能力从事政治社会事务。
而女权主义认为人人都有理性,都有权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其理论根源于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
其缺陷为a.没找到男女不平等的原因,没有实现平等的途径,只是从人性上呼吁显得苍白无力b.没看到在男人社会中也有等级差别,同一等级的男女是平等的,没有用阶级观点分析问题。
c.没有看到私域的男女不平等。
②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代表作: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贝贝尔《妇女与社会主义》,他们认为,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把争取妇女平等诉诸于人性是靠不住的。
而认为男女不平等是由于经济的不平等,经济问题解决了,男女问题也解决了。
但这种观点,把问题简单化了,经济解放固然是妇女解放的条件,但经济问题解决了,妇女解放也不一定能实现。
马克思义的女权主义指出了经济落后是妇女受压迫的一个原因,其缺点在于夸大了阶级,经济的作用。
③激进的女权主义代表作盖尔·鲁宾《走向妇女人类学》,凯特·米利特《性政治》他们认为,妇女的从属地位不是经济压迫的结果,而性别制度才是根本原因,特别强调性的不平等。
他们认为,男人通过性在社会各方面对女性加以控制,他们反对父权制,家长制,认为这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男从先是统治女人,然后才统治被统治阶级)。
其缺点在于夸大了妇女的优越性,认为女人生育与性欲的特点表明了女人更关怀,更广泛。
这又陷入了本质主义,与认为男人天生优于女人无本质区别,这会导致女权主义是理论,女同性是实践的恶果。
④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代表作: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漫长的革命》这一理论认为妇女受压迫有四个关键因素:a.经济地位低下b.生育的负担c.性的差别d.儿童的社会化。
并认为四个环节的解决缺一不可,任何单方面的完成都不可能使妇解放。
女性主义关怀:女性主义关怀是伦理学的内容,有女性主义论理学,它是与“关怀伦理学”(Ethics of Care)及“关怀模型”(Caring Model)相对立,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对生命伦理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批评。
审视女性主义对生命伦理学的批评,对照和比较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我们发现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理论和内涵,确实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如能互补,将对伦理推理和伦理难题的解决,提供较好的伦理理论和实践方法。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这个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产生于现代主义之后。
批判传统和正统。
但它反对“科学的独裁性”。
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
在此意义下,后现代主义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建设性。
2)设定相对主义。
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甚至是性的角度。
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
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和性上占优先地位。
3)解构文本、意义、表征和符号。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这样,男性传统的解释就被女权主义者和被边缘化了的解释者解构了。
4)批评权利和信仰的系统。
认为政治党派联盟是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忠诚;信仰的好坏基于对其的个人体验。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与无政治信仰相联系;在灵命生活里,它是折衷主义(全凭在平安、安全、价值和目的方面是否有舒服的感觉)。
但后现代主义的反“元解释”和“文本意义”也暗示着它本身的存在也大有问题。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在后现代主义的浸淫下变得相当模糊、淡化,这就难免导致文化生态的平衡和社会大众文化素养的低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