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数学的方程的意义的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的方程的意义的教案

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华实小学倪战 2007.10.1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

在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

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接着通过实例让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然后再借助集合图,说明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关系。

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

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部分。

一、激趣导入,动手操作——等式
1 、针对“ 方程的意义” 这节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上课伊始,我借助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天平,天平是平衡的,再引导学生看,老师进行演示:在天平的左边放上20克和30克的物体,天平不平衡了。

在天平的右边放5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又平衡了,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体的重量相等,用式子表示:20+30=50。

教师及时点明这是一个等式。

表示等号两边的数量相等。

这样,
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在学生建立等式概念后,我还举出如下例子:天平的左边放10克和20克的物体,右边放30克砝码,用式子表示 10+20=30;天平的左边放20克和80克的物体,右边放100克砝码,用式子表示20+80=100;天平的左边放20克砝码和50克砝码,右边放30克和40克的物体,用式子表示:
20+50=30+40。

让学生上讲台操作演示,讨论得出结论——这些都是等式。

在学生巩固了等式的概念后,教师再借助天平进行演示:在天平左边放20克物体,右边放100克砝码,这时候天平怎样了?现在我们往左盘里加一盒重X克的物体,仔细观察这说明左右两边重量相等。

用式子表示可以写成: 20+X=100。

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后得出:这也是一个等式,但它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还设计了这个例子:天平的左边放两个相同的未知重量的物体,右边入100克砝码,可以用式子表示2X=100。

通过天平称重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平衡与不平衡的各种生活现象,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以上我们初步认识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接下来我们再继续加深这一内容的认识。

出示:根据图意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3X=186,随后提出问题: 3X=186 是等式吗?它含有未知数吗?当X等于多少,等式成立?让学生思考,交流后说出:3X=186也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

这节课,我还设计了几个贴近生活的例子:买4面同样的挂钟共用去160元,如果每面挂钟的价钱是y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4y=160;买5个同样的玩具熊共用去100元,如果每个熊的价格是X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5X=100 有一袋面粉50千克,吃了X千克,还剩下15千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50-X=15。

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探究交流,引导概括——方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我让学生分组学习,引导他们先找20+X=100,3X=186这两个等式的共同特征,然后归纳概括什么叫做方程?最后得出:像20+X=100、3X=186、X-10=35、X÷12=5等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三、讨论比较,辨析、概念——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

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四、巩固深化,拓展思维——练习
1.基础性练习:
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4+3X-10 6+2X 7-X>3
17-8=9 8X=0 18÷X=2
28﹤16+14 6(a+2)=42 5X+32=47
是方程不是方程
2.综合练习:
⑴ 判断题:下面的说法,对的请在括号里打“√” ,错的打“×” 。

①0.6+0.4=1是等式,不是方程。

()
②0.4X=1 是方程,不是等式。

()
③36+a=45 不是方程。

()
④32X 不是方程,也不是等式。

()
⑤5.8-2X=8 是方程,也是等式。

()
(2)请你用方程表示出下面各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①小红买了五支圆珠笔,共付9元,每支X元。

②文具店有乒乓球40筒,卖了X筒,还剩18筒。

③一头大象重5.1吨,一头黄牛重X吨,这头黄牛比大象轻4.75吨。

④小红家本月的用电量是80千瓦时,交电费46.4元,每千瓦时电费a元。

3.拓展练习:
选择 6X 、 2X 、 120 、 20 、 3 中的几项列出方程。

这是一道富有思维容量的练习题,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保持与发展。

五、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疑问?这样的设计概括了整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今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作好铺垫。

说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20+30=50 等式
20+X=100 方程
3X=186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这种设计既体现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渗透了探究新知的思考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