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玄朗,赵匡胤就下令天下玄姓改为元姓,不能与他父
亲同姓。
农史学家认为:“胡”系列大多为两汉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课后探究 姓氏探源
“元”姓来源有三:
一是上古商朝时,有你位大姓使什叫元么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
姓。
你知道它的来源吗?
二姓是。改自赶拓跋快姓行,北动魏起皇来族本,姓去拓跋了,解后孝一文下帝改为元 吧!
三是改自玄姓,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原名叫
内容小结
根据课文内容,你能把下面几个关键词 北按魏先的后统一排列一下吗? 迁都洛阳
民族融合趋势 孝迁文都帝洛改阳革
北魏的统促 族一进 融民 合
民族融合趋势
汉化措施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融合
复习巩固
1、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氐
C.鲜卑
D.羌
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米饭外,还有面食、粟 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业发展 C.南方农业发展 D.民族融合的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
266年
魏 司马炎
西 晋


十前六秦国
北朝
淝 水 之 战
东晋
383年
420年 宋、齐、梁、陈
刘裕
南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鲜卑
鲜卑
匈奴
战乱频繁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相对安定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 产技术、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这样民族融合已经 成为趋势。
1、语言:朝廷中必须说说汉汉语语,禁用鲜卑语 2、服饰:官员及家属穿必汉须服穿戴汉族服饰 3、姓氏:鲜卑姓氏改改为汉汉姓姓 4、婚姻:鼓励鲜卑贵联族汉与姻汉族贵族联姻 5、官制:采用汉族官用制汉、制律令 6、礼法:学习汉族礼习法汉礼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木兰不是汉族女子,而是一位出自落籍中原 的鲜卑族家庭的姑娘。
5、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有
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将都城迁往咸阳③鲜卑
贵族必须说汉话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胡萝卜
胡麻(芝麻)
胡椒
胡桃(核桃)
原来如此:
“胡”字其实代表着古代北方和西方的 民族。他们改变了我们的餐桌、改变了 我们的口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3、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便于接受先进 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东迁 B.盘庚迁殷 C.北魏孝文帝迁都 D.汉武帝迁都
4、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知识要点
《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439天笼黄年河北似盖4定流魏世穹四都域纪统平后庐野一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 天苍苍,野茫茫,
动脑风筋吹:草面低对见民牛族羊融。合的大趋势,
北魏应该如何统治中原地区呢?
北魏孝文帝
原名拓跋宏,改 姓氏后为元宏,他四 岁继皇位,是北魏王 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 19年时,祖母冯太后 去世,开始真正掌握 政权。孝文帝自幼在 冯太后的教养下,深 受汉文化的影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很深,她像其他汉族 姑娘一样,常常坐在织机旁织布劳动。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南朝




南朝420年—589年建康(南京)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要点
1、背景——(1) 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2)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3) 孝文帝是汉文化的忠实推行者
2、措施 (4) 北魏定都平城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迁都:从平城迁往洛阳(目的:巩固统治)
(2)汉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用汉制、习汉礼
3、意义——(1)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二、北朝 (3)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东魏
北齐
北魏
西魏
北周
所有因素中,决定的因素是:
平城
洛阳是我国古都之一,驰名中外
的学历过史的文哪化些名朝城代,曾你在北还这记里魏得建要我都们?巩固政权
洛阳
东周 东汉 曹魏 西晋Fra bibliotek朝廷中必须说汉语, 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 穿戴汉族服饰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学习汉族礼法
鼓励鲜卑贵族与 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 进,民族之间的差别逐渐缩小(主要体现在少数民 族的汉化)。
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 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1)
(2) (3) (4) 2、措施 (1)迁都: (2)汉化: 3、意义——(1)
(2)
(3) 二、北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