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 迁都洛阳
影响
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①对洛阳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②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2.迁都之后的改革措施:
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 措施来学习汉族文化呢?
2.迁都之后的改革措施: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北魏文官俑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 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 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 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 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 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 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 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 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 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1.迁都
平城
北魏孝文帝为什 么要迁都呢?
洛阳
①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
多人口的需要
原因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D) A.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D.使孝文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阅读下列材料: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 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 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请回答:
(1)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
语言、服饰、姓氏、婚姻、
西

一、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1.北魏政权的建立者:东北地区鲜卑 族拓拔部
386年,拓拔珪建立北魏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拓拔珪
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北 方,民族融合已成趋势。
北魏统一北方, 初步结束了前秦瓦 解后北方的分裂局 面,北方出现了民 族融合的趋势。
根据课本内容及图片,理解“民族融合”的含 义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 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 姓元。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楼 穆 陆 贺 刘
改鲜卑族的姓氏为汉族姓氏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 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 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 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 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 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 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 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 的教训,深知鲜卑族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 的文化; 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比游牧文化更 为先进,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南 北 朝 地 图
你能填一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表吗?
东魏
北朝: 北 魏 南 北 朝
北齐
隋 的 统 一
西魏
北周
南朝:宋



错改正,对打勾。
1、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将都 城从洛阳迁到平城。 洛阳 平城 2、孝文帝在实行汉化的过程中,带头将自己的 姓氏由“拓拔”改姓“陆”。 “元”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 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 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 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 敕 勒 歌 》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笼 盖 四 野
天 阴 敕 似 山 勒 穹 下 川 庐
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北方。
背景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①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②汉化措施
北魏 孝文 内容 帝改 革
通汉婚 用汉制 学汉礼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 影响: 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 程。
孝文帝对于北方汉族来说是一个征服者, 他为什么不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原汉族 地区,却要向汉族学习,实施汉化政策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