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的知识整合

社会学的知识整合

社会学的知识整合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具体社会学科。

2.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什么?米尔斯认为,它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够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

心智是一种视角的转换能力——把个人生活与更广阔的社会整体相联系的能力,把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相联系的能力。

简而言之,社会学想象力是整体观与历史观的思维方式。

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象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体现为明确的社会性困扰,公众不在蓦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议题中。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提出的,他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孔德:对科学进行分类,并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的学科;他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提出人类知识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并认为当时的工业社会时期为实证阶段,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他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和历史的方法。

斯宾塞(英国):提出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论思想涂尔干: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团结为主线展开。

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的团结”和“有机的团结”,前者是传统社会中的团结,后者是现代社会,具有高度社会分工的社会中的团结形式,社会分工是社会团结的动力,是维持现代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

著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韦伯: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经济与社会》,他主张社会行动论。

P232.社会学的四大理论:结构功能理论:代表人物帕金森和默顿。

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是创始人,他指出人与人之间具有比较普遍的功利关系,互动本质是一种交换过程,交换并不都是有偿的,如情感、报酬、资源、公正性等。

符号互动理论:代表人物:米德,布鲁默和戈夫曼,理论侧重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和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的主观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的影响。

(戈夫曼提出了“拟剧理论”:社会是一直在演出的戏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

符号互动理论的评价:符号互动理论对于个人社会化、自我意识的形成、越轨行为等微观社会过程提出了一些有启发性的见解,但过分强调了主观意识的作用,忽略了社会结构对互动过程的影响,代来很大的局限性。

3.社会学的传入:最早把西方社会学引入中国的是严复,1 897年,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前两章翻译成中文,1903年,将全书翻译成《群学肄言》,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开端。

第四章1.社会的主要功能:P68(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2.人口变动:自然变动——人口增长、净出生率机械变动人口总量不变,实际是空间变化,即人口迁移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1.这两者都具有形而向上的倾向文化的相对主义:不同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比较的,因为从不同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无优劣之分,他们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又叫民族中心主义。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他人的。

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形式当作民族标准,以此来衡量其他文化,敌视和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2.文化的基本特征:创造性;象征性;复合型;累积性;共享性;多样性和共同性3.文化的构成要素:(P89)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和物质文明。

4.文化的功能:认同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规范功能;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加系统化(规范体系有风俗,道德,法律,价值观念)整合功能;文化使实惠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涵化功能;文化塑造了社会上的人第六章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社会文化,通过扮演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社会中去的过程。

2.社会化的内容:(1)学习生活和劳动技能(2)内化社会的价值观念(3)掌握社会的行为规范(4)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5)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3.社会化的类型:初级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P102)4.同龄群体:也称同辈群体,它以年龄,性别,职业,志趣为构成条件,这一群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作用表现在:有身份认同的作用;有平等信息交流的作用;学习人际交往的作用。

5.有关社会化的几个问题:如教化的不一致,互联网的冲击,心理断乳,代差现象,死亡问题等。

6.社会角色扮演:社会角色是指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行为模式。

角色类型:先赋角色(先天)与自获角色(后天)P113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角色扮演过程:角色认同或确定—角色表现—角色构建角色冲突与失调:角色冲突(P115 )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他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额形成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设想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实施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在循环过程中,就逐渐形成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

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8.角色扮演理论: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从事角色行为。

他将社会化过程分三个阶段:模仿过程,孩子模仿父母的动作,“角色扮演”非常有限嬉戏过程,孩子扮演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博弈过程,孩子的需要及其能够扮演的角色范围更加扩大,开始观察、理解、模仿“一般化他人”的角色,这些过程,是一个人“客我”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展。

第七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的涵义: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应的过程,他的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也被称为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包括所有的社会行为。

社会互动要素:互动主体、信息交流、情景条件2.社会互动的类型: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3.社会互动的一般过程:接触和接近阶段;了解与理解阶段;调整与反应阶段社会互动的意义:社会互动能够促进对自我的认识;社会互动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社会互动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4.个人空间:亲密距离:夫妻与情侣之间(0~45cm)个人距离:与朋友或,熟人,亲戚之间(45~120cm)社会距离: 洽谈业务和接待陌生客人(120~360cm)公众距离:用于非正式聚会(360~750cm)5.社会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人类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为过程,侧重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理论代表人物:米德、布鲁默、库恩、托马斯核心观点:社会互动是根据人们对符号的理解而进行的。

日常生活中,人们借助于各种符号互动着,在共享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互动,就使社会呈现出有秩序的状态。

基本观点:符号在社会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的。

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互动要以对意义的解读为前提。

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对意义的解读要结合特定的情景和情境对意义的解读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来实现互动中自我的呈现是通过“镜中我”设计和调整的。

弊端:它将社会关系简单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宏观的社会结构;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

库利的“镜中我”: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思想的、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镜中我的三层含义或三个阶段:1)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就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他人的感觉。

2)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和定义阶段,是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3)有上述想象所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应的阶段。

戏剧理论理论提出者:戈夫曼(美),其代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基本假设: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所有社会成员都是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

社会成员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以便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戏剧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形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

6.集体行为内涵:也称集群行为,集合行为或聚合行为,它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的行为。

特征:1)无结构性;2)感染性;3)狂热性);4)匿名性;5)失范性第八章社会网络和社会群体1.社会群体定义: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特征:1)有共同的活动;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相似的群体归属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社会群体存在基础是“需要”(生物性需要、工具性需要、表意性需要)社会群体的类型: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亲密程度)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规范程度)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身份归属)内群体与外群体(心理归属)血缘,地缘与业缘群体(关系缘由)2.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规模较小或成员有限持续直接全面的交往群体内人际关系密切群体中的非正式控制初集群体整合程度高3.家庭的三种类型:一:核心家庭(居主导地位)二:主干家庭三:联合家庭家庭的一般功能:生理需求满足功能,社会延续功能,( P161 ) 经济协作功能,社会化功能,保障功能第九章社会组织组织管理方式:1.家长制的管理方式;特征:一、组织内部权利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中。

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三、任人为亲,因人设位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五、终身制用于小规模的社会结构、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2.科层制的管理方式;科层制是一种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组织内部有严格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主要特征:①权力分层,职务分等;②因事设职,专职专人;③量才用人,法理权威;④规章成文,按章办事;⑤公文往来,言行有据第十章社会制度社会制度1)定义: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

2)要素:观念系统,规范系统,组织系统,设施系统3)特征:普遍性公认性稳定性系统性强制性阶级性4)功能:行为导向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文化传递功能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区分层定义: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分层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2.社会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所处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力和义务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