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组织的三个层次张文亮/徐跃权2012-10-25 20:22:03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1年01期【英文标题】On the Three Levels of Knowledge Organization【作者简介】张文亮,男,1983年生,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研究生。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长春130117徐跃权,男,1964年生,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长春130117【内容提要】知识组织的概念和理论都具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
微观知识组织是对知识节点与知识关联的组织。
中观知识组织是对文献与电子文档的组织。
宏观知识组织是对数据库、机构和社会知识工程的组织。
微观、中观和宏观知识组织通过知识发现、知识描述最终实现知识的表达、共享与创新。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hould be three levels of micro-knowledge organization, middle-knowledge organization and macro-knowledge organization.Micro-knowledge organization concerns about the knowledge nodes and knowledge relations. Middle-Knowledge organization organizes documents and electronic documents. Macro-knowledge organization organizes database,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knowledge engineering. Micro, middle and macro knowledge organization ultimately achieve the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sharing and innovation through knowledge discovery anddescription.【关键词】知识组织/概念演化/层次划分/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宏观层次knowledge organization/concept evolvement/level partition/microlevel/middle level/macro level知识组织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献分类与编目领域的研究活动。
这一时期的研究将文献不仅分解成比较小的书目单元,而且可以分解成比较小的信息单元。
这些信息单元被分析著录后加以重新组织以备检索[1]。
这些研究将知识组织等同于文献的分类和编目。
知识组织理论可以应用于图书馆的传统工作,但绝不等同;它可以应用于知识存取;但不是做表面的知识化罗列而是要对知识内容进行组织。
近几年的知识组织理论研究主要局限于具体技术方法问题,缺乏深度理论研究[2]。
目前的研究在总体上呈现出重技术轻理论、重微观轻宏观的倾向,至今尚未形成知识组织理论的完整体系。
1 知识组织概念的演化知识组织(knowledge organization)一词最早由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分类法专家布利斯(H.E.Bliss)于1929年提出。
透过其《知识组织和科学体系》、《图书馆内的知识组织》、《书目分类法体系》可知,布氏的主张是一种基于图书分类的知识组织雏形,观点具有预见性,但限于纯粹的实用角度[3]。
1989年,国际知识组织学会成立,后将其学术刊物《国际分类法》更名为《知识组织》。
此后学者开始关注知识组织。
英国的布鲁克斯从“认知地图”的角度探讨知识组织,印度的赛恩(S.K.SEN)提出“思想基因”的观点、美国的德本斯从情报学的角度解释知识组织[4]。
在美国,知识组织就是指对文献的分类、标引、编目、文摘、索引等一系列整序活动[5]。
我国最早提出知识组织一词的是袁翰青先生。
他在1964年的《现代文献工作基本概念》中指出:“文献工作实际上有两个方面:知识组织工作的一方面和情报检索工作的一方面”[6]。
近20年来,马费城、王知津等一大批学者对知识组织做了进一步研究。
知识组织在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
陈树年认为:“从信息的内容角度研究信息组织时就称为‘知识组织’,知识组织一般是指对文献信息的整序由文献单元深入到‘知识单元’”[7];蒋永福认为:“知识组织是指为促进或实现主观知识客观化和客观知识主观化而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诸如整理、加工、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8]。
王知津认为:“知识组织所研究的最小单元是概念及其词语表达”[9]。
邱均平等将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阐释为“在信息获取和信息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挖掘,对信息进行精简、提取、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识单元,并对其进行集合组织的过程[10]”。
知识组织概念的复杂性首先源于知识、组织概念的复杂性。
知识有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之分。
主观知识也称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人们大脑之中的个人经验、技能、洞察力等。
客观知识也称显性知识,是存在于文献之中的信息,是可以被表达和编码的知识。
组织一词的含义更为丰富。
《英汉大词典第二版》对组织的解释共有六个义项:(1)组织;把……编组。
(2)把工人等组成工会;把……组织起来。
(3)使具有有机结构;使成有机体。
(4)使有条理、使井然有序。
(5)使自己头脑清醒;使紧张有序。
(6)设法获得。
从知识与组织的含义中来理解知识组织:其内涵及外延应包括“对文献的分类、标引、编目、文摘、索引等一系列整序活动”,也应包括“对知识单元及知识关联的揭示与表达”,还应该包括“知识节点与知识关联的揭示控制、知识产品的管理与社会知识工程的统筹”等。
因此,知识组织的含义应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组织是指对于知识单元的组织,即对知识节点及知识关联的组织,最终生成一定的知识产品,如文献、电子文档等。
广义的知识组织是指对文献、数据库、网站等的组织。
2 知识组织的层次划分及其影响因素知识组织含义的复杂性为人们使用这一概念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如何区别对待和使用这一概念并减少交流的障碍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次探讨知识组织的不同含义和内容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本质。
当然按照不同的划分依据,知识组织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还可以有不同的划分结果。
无论具体的结果怎样,主客体、组织工具、组织目的等都是影响知识组织的重要因素,应一并加以讨论。
2.1 知识组织的层次构成早在1946年,学者杨家骆重申了李石曾对《世界学典》编撰方法论中关于整体和单体的关系主张[11]:其一为“金字塔式”,由占有广大面积和数量繁多的基石为底,向上逐层缩小,堆至高插云霄的尖端。
其二为“细胞分裂式”,由一个分裂为两个,两个分裂为四个,四个分裂为八个……以至无穷多个,这象征着学术的分科愈来愈细的情形。
其三为“瀑布式”,即出于现实的需要,利用已有基础,先编成一册包括各种学科的普通学典,将来再把它扩充为各科的专门学典,犹如瀑布泻至中途,渐次散开。
很明显,金字塔式表现的是整体和单体的宏观联系;细胞分裂式表现的是单体与单体的微观联系;瀑布式表现的是中观联系。
知识组织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是一个包括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的结构系统。
处于最基本层次的是微观知识组织,包括知识节点和知识关联的知识组织。
处于中间层次的是中观知识组织包括文献、电子文档层面的知识组织。
处于顶层的是宏观知识组织包括数据库、机构(图书馆、企业等)、社会知识工程的知识组织。
知识组织可以按照微观、中观、宏观分成三个层次进行概念展开与理论构建。
2.2 知识组织的影响因素2.2.1 主客体因素主体因素即人的因素,又可分为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使用者。
知识使用者的需求可能是浏览、查找、学术写作,也可能是专深的学科知识。
根据知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或提供文献单元,或提供知识单元。
知识的提供者必须充分理解知识使用者的需求。
客体因素包括技术因素、标准因素、政策法规因素。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影响知识组织的技术有知识发现技术、知识描述技术、知识检索技术等。
从标准的角度来看,知识组织过程中涉及的标准有数据转换标准、数据编码标准、元数据标准、本体构建标准、访问控制标准、互操作协议标准、知识共享与创新标准等。
政策法规是知识组织的社会大环境因素,往往是一定时期知识发展水平的反映[12]。
2.2.2 工具因素它包括传统的知识组织工具与网络的组织工具。
前者是情报检索语言在传统图书馆、情报资讯系统具体应用中的表现形式。
后者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传统知识组织工具的网络化;二是针对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以新结构方式组织的语义工具,如面向领域概念空间架构的知识本体、面向概念检索的主题图、面向网页检索的主题网关等[13]。
2.2.3 目的因素一是用于组织文献单元。
图书馆对文献单元的组织,对知识的标注方法都已经成熟,难于有更大的突破。
图书馆文献单元的知识组织本质上最终为读者提供的只是相关的文献线索或原始文献的集合[14],对于知识内容的提供甚为困难。
二是用于组织知识单元。
对知识单元的组织不仅要关注知识单元的外部特征,同时要关注知识单元的内容特征。
3 微观知识组织微观知识组织是中观与宏观知识组织的基础,是知识组织过程中对知识节点以及知识关联的具体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对知识的底层进行组织的方法,即可以将知识打碎,然后再进行重组、检索与利用。
3.1 组织类型微观知识组织的类型包括知识节点和知识关联的组织。
人们借助计算机描述与揭示底层知识。
加拿大学者Saumure和Shiri把知识组织按浏览器出现的时间分为前网络时期与后网络时期,前期注重表层特征的研究;后期注重内容方面元数据的研究[15]。
刘洪波指出:“社会控制能力的极限就是图书馆知识组织逼近公共知识结构的极限,知识工程的极限就是图书馆接近个体知识结构的极限”[16]。
微观知识组织不仅要揭示知识资源的内外部特征,还要揭示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有价值的关联。
知识节点的表现形式是概念。
知识的底层组织就是要研究在概念→理论→新概念形成中的知识节点的产生及知识关联的理解。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含义。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适用范围。
概念之间存在的多种关系被称为知识关联。
由知识到知识节点形成的过程是知识显化的过程[17]。
知识节点隶属于一定的知识系统,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