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两国人均年消费支出比较

中美两国人均年消费支出比较

1、中美两国的消费美国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主编的国际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3],美国2008年居民消费支出高达10.1万亿美元,当年美国人口约3.01亿,等于美国人均消费3.36万美元,按照当年年平均汇率1美元合6.95元人民币计算,约合人民币23.32万元。

由于美国政府补贴,美国失业人员最低年收入也高达1.6万美元,超过人民币10万元,使得美国不存在贫困人口和营养不良人口。

与此相比,当年中国人口约13.256亿,居民消费支出总计为11.06万亿元人民币[3],人均消费支出约8343.4元,合美元约1200。

与美国相比,美国人均消费支出是中国消费人均支出的28倍。

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是按2005年美元购买力统计的,2012年美国人均消费支出30903美元,中国人均消费支出1221美元,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人均消费支出约5400美元[4],中国人均消费支出不到世界平均四分之一,不到美国1/25。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数据,按照购买力评价汇率计算,中国日均收入不足2美元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到2009年仍然高达27.2%[5],等于全国贫困人口超过3.6亿。

如果按照实际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6.832元人民币计算,中国占人口约一半的农民,平均年收入仅有3505元,折合日均收入仅有1.406美元,都不足2美元,如果根据美元购买力修正到2005年美元,则1美元都不到,比世界银行极端贫困人口日均消费支出1.25美元还低。

由于收入严重不足,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库公布的资料,直到2012年,我国人口中还有11%营养不良[6],等于全国超过1.45亿人营养不良。

图1、中美两国人均年消费支出比较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4] 如图1所示,最近30多年来,两国老百姓消费支出的差距一直很大,美国居民享用的商品远超过中国居民。

美国每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量还远大于中国,常常是中国增量的数十倍,也就是说,美国与中国在人均年消费商品方面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4],1978年,两国人均消费支出的差距是1.5万美元/年,10年后,两国人均消费支出的差距已超过2万美元/年,再过20年后,其差距已经接近3万美元/年了,等于每过10年,两国年人均消费商品的差距增大5000美元,美国居民平均每年增加的消费支出差不多等于中国老百姓一年的平均消费。

即使此后因2008年底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人均消费一度下降,但仅仅过了一年,消费又迅速增加,仅过了3年,消费水平就超过了危机前,又开始拉大与中国的差距。

表1 中美年消费的几种主要工业消费品量 (台)年份产品中国年消费量美国年消费量中国人均美国人均美国/中国2010电视机51,070,300[7] 46,141,530[8] 0.0381 0.1492 3.922010计算机67,800,000[9] 86,701,498[8] 0.0506 0.2803 5.542010小汽车9,379,553[7] 11,588,783[10] 0.0070 0.0375 5.362009鞋(双)2,145,456,0002,258,109,0001.6[11] 7.3[11] 4.562010成衣(件)11,719,553,400[12]20,242,697,000[8]8.7465.44 7.49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中美统计局数据库,部分来自公开报道图2 美国和中国人均消费商品之比 (数据见表1) 从人均消费的工业消费品来看,虽然差距没有收入那么大,但也非常大,如表1和图2所示,美国人均消费是中国人均消费的4-7.5倍。

其中2010年美国人均消费的成衣达到了惊人的65件,等于一个人每5-6天买入一件新衣服,同时扔掉一件“旧衣服”。

网上有人介绍,有的美国人买来很多衬衣,只穿一次就扔掉,因为拿去洗太麻烦了,虽然美国都是用洗衣机洗衣服,从没有手工洗衣的。

这里我们没有分析美国和中国工业基础产品的人均消费量,这是因为很多工业基础产品都是工业消费品的原料,很大部分的实际最终消费者是消费工业消费品的消费者。

例如,钢铁是生产家用电器,计算机和小汽车的主要原料之一。

2、中美两国的生产图3 2000-2009年美国几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根据联合国统计月报数据库[13]数据整理另一方面,美国工业生产年年萎缩,工业消费品大都依赖进口,而工业基础产品的生产也严重不足。

如图3所示,以2009年为1,主要产品,除能源工业以外,各种工业生产都是逐渐减少,仅仅经过5-10年,大部分产品生产量都下降了一半左右。

2004年棉线生产量是2009年2.24倍,2000年粗钢生产量是2009年1.75倍,2000年小汽车生产量是2009年2.5倍,2002年水泥生产量是2009年1.77倍。

不仅仅在危机期间发生生产减少,而是在正常年份就不断减少。

只有电力,难以远距离运输,尤其无法越洋运输,只能自己生产消费,与美国居民的终端消费一起增加。

图4、 2000-2013年中国几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各年变化根据联合国统计月报数据库[13]数据整理与此相反,中国的工业生产迅速增长,现在主要工业产品,包括大宗工业消费品和工业基础产品的产量都占世界一半左右(见第三部分),人均是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人均4倍左右,已经公认是世界工厂。

如图4所示,2013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棉线生产增长了5.5倍,粗钢增长了6.1倍,小汽车增长了18.3倍,电力增长了3.8倍,水泥增长了4.1倍。

图5、几种主要工业产品中美两国人均生产量之比主要根据联合国统计月报数据库[13] 数据整理,其中布的数据是2010年,2013年中国煤炭生产量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公报[14],2009年计算机数据分别来自美国联邦统计局网站[8]和中国统计局年度数据[7] 即使比较中美两国的人均生产量,中国在大部分工业产品上的人均生产量也都超过了美国。

如图5所示,相比中国人均生产量,美国人均生产的布、电视机和水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粗钢仅相当于中国人均生产量一半,计算机等于中国人均生产量五分之二,除能源领域外,只有小汽车生产量超过中国40%。

由于无法让中国人生产电力,美国人消费,美国人均生产电力仍然是中国人均生产量的3.4倍。

也就是说,虽然美国人均消费比中国人均多几十倍,但是,中国人均生产量,虽然不是全部产品,但在工业消费品方面,大都是美国人均生产量的数倍到数十倍。

美国人均生产量远少于中国,而消费又远大于中国,显然美国的消费大都来自进口,而中国只消费了少部分自己生产的产品,大部分产品都出口供应美国和西方了。

根据联合国统计月报数据库记录[3],2005年美国通过海运出口的货物总重为4.05亿吨,而进口货物总重为9.42亿吨,等于净进口5.37亿吨货物。

笔者2010年离开美国的时候,所在单位给笔者送了几件小礼物,令笔者吃惊的是,不但几件礼物是中国生产的,而且装礼品的纸袋也来自中国。

图 6 美国几种主要产品国产化率根据联合国统计月报数据库[13]、美国联邦统计局网站数据[8, 15]整理如图6所示,美国消费的工业消费品大都依赖进口,其中微波炉、电视机和成衣等个人消费品基本来自进口,美国国内生产的产品占比例很小。

即使对计算机和汽车等高技术个人消费品,美国国产化率也降低到34%和59%了。

由于个人工业消费品主要依赖进口,美国国内对基础工业产品的需求量下降,因此,即使工业基础产品生产量年年下降,其国产化率还是明显高于消费品的,其中电难以长距离运输,基本来自美国国内生产,而水泥及其制品价值低,长距离运输的成本高,也主要来自美国国内。

另外,美国很多生产量很少的产品,例如手机等,虽然是非常重要的消费品,占个人支出很大比例,由于美国统计局不提供国内产量数据,就无法计算国产化率了,也可以视为基本是进口的。

由于难以找到生产量数据,这里还有一些数据是根据产品价值来估算的,如成衣,小汽车,通讯设备等,因美国产品价格明显高于进口产品,从而得出的结果要比按数量估算得到的结果要高得多。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萨拉·邦焦尔尼是一名女记者,她在2004年“痛下决心”:从2005年1月1日起,抵制“中国制造”,尝试一年不买任何中国制造的产品生活会是怎样。

一年的实验结束后,她感叹道:“你会意识到生活中巨大的不便。

我们确实受益于中国的商品。

” 邦焦尔尼把她全家这一年的经历如实记录下来,写成《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16]》一书,在美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特别是美国政府的关注,此后美国政府严格限制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防止中国产品形成垄断。

根据笔者2009-2010年在美国的观察,中国生产的工业消费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基本上在三分之一左右。

根据美方统计的数据,2005年,美国的进口商品中,有14.6%来自中国;到2006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15.5%。

从这个数字来看,似乎中国产品占美国进口产品的比例很低,但从进口数量来看,则数字巨大,这是因为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价格都极低。

例如,邦焦尔尼在书中回忆[3],4岁儿子穿的鞋小了,邦焦尔尼逛了数家商场,除了中国制造的鞋外一无所获,只好作罢。

两周后,她发现再不给儿子买鞋他的脚趾头就要露出来了,最终她在一家在线商店找到一双价格为68美元的意大利产昂贵运动鞋。

这个美国记者的经历说明,当时美国商店销售的普通男童鞋大都来自中国。

这是因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格都极低,按照进口价值计算得到的结果就很低了。

曾经担任中国商务部长的薄熙来曾公开指出[17],中国出口8亿件衬衣到西方,才能换来西方出口到中国的一件产品。

3、中国产量占全球比重图7 2013年中国生产的几种主要基础工业产品占全球百分比数据来源:粗钢来自钢联资讯[18],生铁来自中研普华[19],水泥来自欧洲水泥协会[20],煤炭来自BP公司[21], 化纤来自台湾纺拓会[22] 我国的基础工业产品大都在50%左右。

如图7所示,2013年我国粗钢产量占全球48.5%,生铁占全球60.8%,水泥占全球58.6%,煤炭占全球46.6%,化纤占全球68%。

在电子工业方面,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23]显示,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十万亿元大关,达到11.0万亿元,主要产品手机、计算机和彩电产量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均超过50%,稳占世界第一。

图8 2009年我国和世界主要家电产量对比,本图来自中国产业研究报告[24] 在家用电器方面,根据中国产业研究报告[24],早在2008年,中国就成为“世界工厂”,承担着全球家电市场77%的生产量,2009 年,中国家电业销售规模超过7,000 亿元,如图8所示,其中电冰箱、洗衣机占了全球的40%以上的产量,空调、微波炉占全球80%的产量,成为全球家电产品的主要供应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