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遇见好城市》读后感

《遇见好城市》读后感

《遇见好城市》读后感《遇见好城市》读后感(一):了解好城市如何进行环保的一本书这是一本介绍环保“好城市”在环保方面如何保护城市的一本书,通过对城市的个性、交通、水资源、消费、设计等方面的描述、比较,让人大开眼界,也了解了世界先进城市在环保方面的重要举措,也认识了象“Real Change”“雨水径流”“LEED标准”等专有名词。

书中另一个特点是配有与主题十分吻合的城市照片,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好城市的人性化设计。

感觉到作者是个理想主义者,书中一句话:许多人嘲讽:环保人士只会抗议却不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十分确切。

作者陈述事实的事例让人大开眼界,但作者的一些观点,还是理想色彩多一些。

《遇见好城市》读后感(二):好城市一定是座让人幸福的城市正在看的一本书,还没看完的,刚开始拿到书的时候觉得很不值,因为我喜欢文字很多的书籍,而书中有着大量的图片,尽管如此,并没有影响我看他的兴趣,随着越来越深入的阅读,我发现是一本很不错的书籍,书中的的很多的观点和做法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糟糕,我们都在抱怨现在的环境怎么回事,我们都在埋怨政府和设计师是怎么回事,都没有好好解决问题,这虽也是一部分,但我们更多的是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都必须用自己的行动维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仅仅依靠设计师和政府是不可能完成的。

同时作为一名规划工作者,我也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我们除了做好,我们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技能,让自己的才干为社会做贡献。

不管怎么样,我只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带来哪怕一点点的改变。

《遇见好城市》读后感(三):遇见好城市-观念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权威朋友的推荐,看到第一章还不觉得怎样,慢慢被书中的案例和细部吸引,是一本好书,阅读流畅,解说清楚,最重要的是纠正了我的几个错误观念,解答了平时工作中的一些疑惑。

一、章节1.A西雅图:鲑鱼、图书馆(库哈斯,市总图)、济贫计划、公众参与热情(百年后的西雅图?)B波茨坦广场:看不到柏林的历史。

C阿姆斯特丹:有个性的多样化住宅。

D威尼斯:静止的城市,流失的居民。

2.动脉:A许多城市成为汽车的天堂,却也同时成为行人的地狱,当都市中涌入太多汽车,不但造成交通拥塞,汽车排放的废气更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事故也成为城市安全的大麻烦,此外,行人的空间慢慢被汽车排挤,走路空间和安全保障同时流失,在没有良好公共运输的情况下,许多人不得不选择开车。

B.毁坏高架路的重建:高架、隧道还是滨水空间?C.荷兰是第一个尝试人车平权的欧洲国家,三十多年前就开始重新设计街道,缩减原有车道,并配合植栽、路树、花圃等细心的设计,让车辆无法呼啸而过,被迫减速慢行。

荷兰人称这样的街道为WOONERF(生活化道路)。

D.德国:汽车共享。

E.哥本哈根:自行车城市。

F. 西雅图:全美最棒的自行车城市:(1)公交车可以挂自行车,自行车可以进地铁、火车。

(2)公司鼓励,淋浴间,自行车小组,(3)软硬兼施。

(4)倒逼汽车转型,人车混行道路。

3.静脉:A什么样的是河的原生态样貌(大木残材)。

B京都鸭川,人工的美丽杀死一条河。

C街道与雨水。

(1)处理雨水径流,采用可持续性都市排水法:在道路旁打造一系列透水、种有多样植栽的低洼区域,生态草沟(bio-swale)。

(2)建筑物地下室设置储水池,在屋檐下放置雨水搜集捅截留雨水。

(3)减少城市中无法渗水的铺面(4)绿屋顶。

D西雅图为了鲑鱼的都市排水,怎么保护河川的砾石床(1)街道边缘新方案(SEA street。

道路缩减到4.27米,设置生态草沟,添加人行道)(2)下水道不是唯一的答案,分隔岛也能蓄水净水。

E荷兰,许多工程师已经不太能确保使用地方的策略可以维持到什么时候,民众也不愿看到加高的提防破坏景观,荷兰的治水态度发生了转变,还地于河,恢复洪泛平原功能。

4.消费:该适可而止。

A少数人用消费所撑起的经济增长,却是建立在让多数穷人的资源更加匮乏之上。

B《从摇篮到摇篮》:服务性产品;C如果我们以制造问题的相同思维来解决问题,这个世界将永远无法超脱当前的危机。

D反对沃尔玛:人道问题和对地方产业的毁灭力。

E买当地吃当地的生态足迹之思。

5.城市设计革命:A我深刻的体会到。

我们都是的生活质量比不上欧美,不是因为他们的都市规划比较高明,而是因为小小的台湾岛上人口太多,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活质量自然被牺牲。

即使欧美目前主张高密度的都市发展,但所谓的“高密度”住宅,对台湾人来说,仍然是不可奢求的“低密度”状态。

台湾人口若不减少,没有任何规划手段能够帮我们打造高质量的都市生活。

B据研究,大型水库其实也排放不少温室气体,而且在热带地区,水库排出的温室气体甚至可能比火力发电厂还要多,然而……水坝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也绝不干净。

C有地下停车库的绿地,虽达成多功能的土地利用,却失去了涵养地下水的功能,其森林知名,名不副实。

D原生植物也不是绝对的。

E马尔摩,一个全是绿色建筑的绿色区域。

F汉堡水岸迷思G荷兰两栖屋(马斯博莫 WATERSTUDIO.NL)二、观念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甲、本书中的许多案例,并不在宣扬细部部的设计方案,而在于传递方法背后的精神。

乙、令人感动的层面从来就不是设计上的细节,而是对既有观念的大胆突破。

自然排水,正是对传统下水道排水观念的革命。

丙、一次花钱不能图一劳永逸,政府要能“引领”“带动”“跟踪”并尊重原住民的生活。

丁、可持续性设计的一些谬误:无论是绿色建筑、低冲击开发、自然排水系统设计、生物栖息地重建、回收利用还是紧致都市(Compact City),都市可持续性的技术,真正影响系统地是都市的运作模式与市民的生活形态,除了用量化指标和技术手段外,要问:建筑物可以持续不断的制造清新的空气吗?可以维持水的干净吗?可以滋养多样的物种吗?可持续性设计不是环保技术的大集合,而在于是否能对环境造成正面意义。

另外,可持续性因为着过程,而非终点。

戊、新的世界观:人与自然不可分;自然或人文系统是复杂难以预测的,因此人类无法充分掌握;任何系统都是不断变动的,外来的扰动是正常动态的一部分,永远的稳定是不可能的。

《遇见好城市》读后感(四):以城为鉴文/言一那么该如何丰富我们的创造力呢?不是去订购建筑杂志,而是去向那无疆之域,去自然的瑰丽多彩中发现。

那里才是真正的建筑课堂:感恩吧!是的,这灵活,这精确,这无可争议的事实:自然将其所孕育的和谐展现于每事每物。

由内而外:泰然的完美。

植物,动物,树木,风光,海洋,平原或山峦。

甚至,在自然的灾祸中,在地壳的激变中也孕育着完美的和谐。

张开眼睛吧!离开狭隘的专业讨论。

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对事理的探究中来,至于建筑,就会自发地成为结果。

----勒•柯布西耶上面这段柯布西耶于1936年9月写于巴黎的文字本是源自他致德兰士瓦省约翰内斯堡现代建筑师小组的一封信,后来被作为其作品集第二版的序言。

虽说其谈论的领域指向乃是建筑设计,可在我看来其中的观点对于当下的城市规划设计依然适用---毕竟,柯布在文中所强调的乃是创造力的来源。

在现代主义规划思想成功推行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不少反思和基于反思的新规划策略已在全球各个不同的城市铺开实践。

这当中,对创造力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

无独有偶的是,这些新策略也正如柯布所倡议地那样,与”绿色”,与“自然”这样的词汇紧密相连,强调城市作为一个人造生态系统与自然之间的互动。

尽管有些反讽的是:正是柯布当年的规划思想开启了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浪潮。

对于当下中国的城市居民而言,节能与绿色算不得新鲜的概念。

每家每户大概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两件至少宣称是节能的设备。

可是若论及何谓设计层面上的绿色建筑以及绿色生态城市,便恐怕知者不多了。

正是这样的现状,使得台湾学者廖桂贤女士的这本《遇见好城市》显得颇有些弥足珍贵。

盖因其以简单质朴的语言,结合自身在海外多年的游历,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又一个她自己曾遇见的好城市。

从中,我们既能清晰地看到廖桂贤女士究竟是在一个怎样的核心理念之下来定义她心目中的好城市,也即绿色生态城市;同时,我们亦可从不同城市所采取的不同规划措施中反思自己脚下的城市,反思何谓因地制宜。

说起来,廖桂贤女士的这本著作早在09年便由台湾的野人出版社出版---这也是为何书中所提供的数据大多止于08年,我亦曾在香港序言书室的书架上见到。

然而,台版书名却是起的营销味十足,叫做《好城市,怎样都要住下来》。

如今想来,正是这样的书名带给当时的我不少负面印象,以为又是一本游记味休闲读物;更何况,即便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好城市也不是轻易就能住下的。

于是,竟与这本佳作失之交臂。

相比之下,大陆版的书名《遇见好城市》倒显得更加贴近与温婉。

前些日子的暴雨,让北京,武汉,长沙等国内大中城市都沦为”江城”,不少都市水景,转眼成为都市水患。

又有不少网友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贴出了欧洲和日本城市的下水道实景照片,以对比国内城市规划下的排水设施是如何地粗陋与考虑不周。

然而,若依照廖桂贤女士在《遇见好城市》中的观点来看:这种迅捷反应的背后,依然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惯性。

诚然,对于大多数现代城市而言,混凝土的大量使用所导致的土地硬化,使得排水(生活用水和雨水)排污都只能主要倚靠城市下方的排泄管道来完成。

可是由于城市的排泄最终流向的还是河流,一旦处于雨季,就算上游城市成功避免了雨水的淤积,但下游城市却将面临雨量在河道累积所带来的洪水威胁。

这足以解释,为何几乎每年某些沿江的城市都要面临洪水的威胁。

与此同时,某些沿海城市则因为雨水无法渗入地表导致地下水水位逐年下跌,进而面对海水倒灌的威胁。

正是基于这再简单不过的循环原理,廖女士这般问道:我们是否可以想象一个如同海绵一般,能吸水,保水的城市呢?是否有办法将原本硬邦邦,不透水的水泥丛林,变成一个海绵城市呢?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就在于颠覆“快速,集中排水”的传统观念,建立以“吸水,分散,缓慢排水”的新观念。

具体而言,也即“设法将雨水留在基地,再需要维持干爽的道路旁边打造一系列透水,种有多样植栽的低洼区域:生态草沟(bio-swale)”,同时“减少城市中无法渗水的铺面…像是人行步道或车流量较小的街道,以及停车场等比较没有污染的地方就可以改用透水性佳的铺面”来让城市喘口气;也可以用绿屋顶(green roof)取代传统屋顶,在屋顶铺上浅浅的土壤并种植低矮的植栽,不但能储存,净化雨水,还可以净化空气,减轻都市热岛效应。

为作者所深爱的城市西雅图便在千禧年左右推行了一个名为“街道边缘新方案”的举措来实施排水系统改造。

借由缩减道路宽度,让瘦身的道路变得蜿蜒,设计团队在弯曲所产生的空间设计铺设生态草沟并种植耐水植物,同时增添了原本没有的人行步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