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电影19世纪末,在欧洲国家相继出现了一个有共同原则的文艺派别,主张文艺创作要摆脱理性的‚束缚‛,表现直觉的、本能的‚自我‛。
比如雕塑、绘画,以紊乱的色彩和错乱的点线配臵,达到违反真实的抽象化;小说、戏剧,以不要人物、情节的奇特的语言、文法,反映非理性的潜意识活动。
这个流派统称现代派。
把这个创作原则运用到影片创作中,就是所谓现代派电影。
现代派电影持续的时间较长,从开始的无声片,到本世纪70年代,长达半个世纪。
其间出现过几次高潮。
1.先锋派电影运动这个运动以法国、德国为中心,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有声电影诞生后趋于低落,前后持续了10年之久,是现代派电影的第一次高潮。
先锋派的主要理论观点是:在影片内容上,主张逃避现实或超现实的抽象化、绝对化,表现‚纯粹的现象‛或潜意识‚内心的幻想‛;在表现手法上,搬用超现实主义、形式主义等现代派文艺手法,玩弄‚为表现而表现‛的觉形式‛;在结构形式上,提倡‚非情节化‚‛非戏剧化‛,通过联想的自由‚,纯粹的节奏‛,表现‚被支解,‛的物象或‚纯粹的情绪‛;在影片的作用上,否定电影的功利目的,鼓吹电影为少数‚知识界精华人上‛玩赏。
总而言之,先锋派电影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表现纯粹的现象,一是表现潜在的意念。
前者是只要形式而不要实质,后者则是只要意识而不要现实。
巴拉兹曾尖锐地指出‚:在先锋派影片里,现实生活的真实、意义和规律,竟是连一丝一毫也都找不到了。
一系列东掇西拾、互相毫无联系的视觉形象画面并不反映任何现实。
..因为现实的原来面貌在这里被支解成纯粹的现象,并被降低为单纯的视觉印象,表现赤裸裸的事实的影片,最后必然成为最不真实和最抽象的‘绝对’影片。
(‛《电影美学》)先锋派电影的理论著作很多,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德吕克1919年写的《上镜头性》,杜拉克1927年写的《完整电影》,爱浦斯坦1927年写的《从埃特纳山上看电影》等。
在他们的理论著作中,许多电影术语创造出来了,诸如:绝对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抽象电影、纯电影等等。
先锋派影片创作和其理论相比相形见绌,真正好的作品无几。
比如德国华尔特〃罗特曼的影片《柏林》,被列为先锋派的抽象电影一类。
影片中不表现真实可见的景象,画面中所出现的电车和乐队,牛奶车和女人腿,来往行人和飞转的车轮等,都是闪烁不定的,模糊不清的,镜头画面失去了明确的现实形态,仿佛转向了人的内心幻象。
这部作品试图把抽象性与记录性结合起来,表现所谓‚大城市交响乐‛,它不是在纪录该片创作者对外部世界的印象,而是传达外部世界在人意识中的幻映。
又如路易斯。
布努艾尔的影片《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是先锋派电影中倍受重视的超现实主义作品。
这些超现实主义电影,以电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对列技巧,作为最理想的表现手段。
在20年代运用这种手段一度成为法国先锋派电影的主要倾向,其后又成为美国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代派电影导演路易斯〃布努艾尔,1910年生于西班牙卡兰大。
他在马德里上大学时,同西班牙大画家加西亚〃洛加、萨尔瓦多〃达利和拉菲尔〃阿尔贝蒂是同窗。
1925年,在独裁统治时期,他逃出西班牙,定居法国,作为法国导演让〃爱浦斯坦的助手投身电影事业。
1928年,他与萨尔瓦多〃达利合作拍摄了超现实主义杰作《一条安达鲁狗》。
这部很短的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的一连串的梦境。
1930年,他又拍摄了《黄金时代》,这是他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影片表现的是对性欲和爱情的一次分析。
这两部影片属于电影史上最有影响的作品之列。
1932年,他拍完了《无粮的土地》后,即怀着对人类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致力于在银幕上表现各种幻想。
主要作品有:《大笨蛋》(1950)、《鲁滨逊漂流记》(1952)、《纳萨林》(1958)、《维里迪安娜》(1961),《毁灭的天使》(1962)、《沙漠里的西蒙》(1965)、《白日美人》(1967)、《特丽丝丹娜》(1970)、《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1972)。
作为现代电影大师,布努艾尔拍摄的重要影片之多,只有少数的电影导演才可与之相比;他的创作生命力之长,将近半个世纪之久。
他使用象征性和对列的手法,探索幻想和现实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黄金时代》中,用一阵牛铃的叮当声,来宣告从现实到肉欲幻想的转换。
这种手法,在他以后拍的《白日美人》等影片中,又重复运用。
他以广泛的题材,横溢的才华:摆脱僵死社会和宗教束缚的内容,以独特的风格特点,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2‚.生活流‛‚、意识流‛电影运动这是又一次波及世界的现代派电影运动。
30年代先锋派电影衰落后,现代派电影处于低潮时期。
但这个流派并没有消声匿迹,代之而起的是在美国相继出现的‚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
它们都是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所谓非商业性电影,风格特点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
地下电影反对传统的道德规范,趋向于性题材和性描写,所谓把电影摄影机‚深入到那些成为禁忌的领域中去‛,因此为当局所干预,其制作和放映便转入地下,由此而得名。
到60年代中期,这个运动也蔓延到西欧一些国家。
实验电影运动,揭开了现代派电影发展的新序幕,它向现代主义的创作原则和故事片领域进行了新开拓,从而带来了‚生活流‛、‚意识流‛,电影运动的兴起当然‚,生活流‛‚、意识流‛电影出现在50年代后期,有更为复杂的背景:它除继承了现代派的电影传统外,还接受了崇尚非理性的现代主义的哲学观,并且受到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影响。
可以说,它是现代派电影的技巧手法和新现实主义电影‚纪实‛精神的结合。
具体分析起来‚,生活流‛和‚意识流‛还有其不同。
在手法上,‚生活流‛采用无逻辑的跳接,破坏传统的叙事方法;而‚意识流‛则用非理性的意识活动,来代替或打乱逻辑的情节结构。
在纪实性上‚,生活流‛强调不对生活现象进行加工,追求纯客观的记录;而‚意识流‛则主张主观意识的外在‚物化‛,它只是生活表面上的记录。
由于这种复杂状况,所以一些导演的创作,不一律都是‚生活流‛‚、意识流‛作品,除了个别导演以外,很难把一些创作过这方面作品的导演,一概归人为现代派导演。
但是这方面的典型影片,是不乏其例的;一些创作过这方面影片的有影响的导演,还是值得一书的。
(1)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他拍摄的影片《第七封印》、《野草莓》、《处女泉》等,就是‚意识流影片的代表作。
英格玛〃伯格曼1918年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是一个牧师的儿子。
早年在瑞典的剧院从事创作活动。
进入电影界后当编剧,1944年写的电影剧本《折磨》,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一名引人注目的电影导演。
1948年拍摄了《魔鬼的宠儿》、1951年拍摄了《夏日间奏曲》、1953年拍摄了《裸之夜》、1955年拍摄了《夏夜的微笑》等影片。
但是这些影片并没有真正显示出他的智慧和创造力。
1956年,伯格曼拍摄的现代派影片《第七封印》,是他创作生涯的新起点。
影片对人在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人与上帝的关系方面,作了强有力的理性分析。
参加拍片的全体演员,当时都毫无名气,但表现出色,刻划了多种多样的性格。
《第七封印》之后,伯格曼又拍了大量重要作品,其数目之多,在电影史上可以列为电影导演之冠。
这些影片尽管主题多种多样,但却表达了他一贯的哲学观点,表现了他在艺术手法上的突出特点。
这些影片,有探讨人与上帝关系的(《冬之光》、《处女泉》),有揭示人与爱情问题的(《犹在镜中》、《野草莓》),由考察疯狂与死亡性质的(《狼的时刻》、《喊叫和耳语》)等。
在这些影片中,最为优秀的经典性作品是《野草莓》。
影片写了一个叫波尔格的教授的经历。
事情发生在24小时左右的时间内,但影片采用了意识流的技巧,把剧情的‚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交织起来,使影片几乎包含了78岁主人公的整个一生。
现在时态的剧情,作为水平发展层面,表现波尔格教授从斯德哥尔摩驱车去隆德,到那儿的大学里去接受一个医学荣誉学位。
影片把这段道路当作人生旅途的象征。
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句法,表现主人公一路上遇到的各种人,再访他以前熟悉的地方,重温其过去时代的美梦。
这样,在现在时态的发展中,就要不断停顿下来,将平行的结构,变为垂直的结构,切入表现波尔格教授的内心活动:有其童年时代的白日梦,有对少年时代情人摘草莓的回忆,有对过去温暖的家庭生活的幻想等等。
这样把现在、过去的时态,把平行、垂直的层次‚,纵横交织成各种新花样:把回忆、体验、狂想、幻想、意念、虚幻..全部混杂在一起‛,构成了现代电影中一部最有影响的作品。
(2)意大利导演米开朗琪罗〃安东乐、尼奥尼他以著名的三部曲《奇遇》、《夜》、《蚀》和《红色沙漠》、《放大》等‚意识流‛影片,蜚声国际影坛。
安东尼奥尼1912年生于意大利的费拉拉。
从写评论走上电影生涯。
他的第一篇评论文章,发表在30年代末的地方报纸上,后来又做电影编剧。
他从事导演工作,是从当罗西里尼、维斯康蒂和德〃西卡的助手开始的。
这些新现实主义著名导演,对他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40年代起,他拍了一系列纪录片,主要的有《波河上的人们》和《联合国》等。
1950年,安东尼奥尼自编自导了他的第一部故事片《爱情故事》。
这是他的电影观念、电影手法的转折点。
他曾说:在前一个时期,‚现实是最热门的题材..当时人们最有兴趣研究的事情是个人同环境的关系,个人同社会的关系‛;但是,现在时代的特点是要求采取新的态度,有必要看到个人的内心世界,观察心理变化、感情变化,甚至道德变化‚,我因此开始拍《爱情故事》,在这部片子里我分析了米兰社会某些中产阶级上层人士精神空虚的生活和某种道义上的麻木不仁。
(‛转引自劳逊《电影的创作过程》)这就是说,安东尼奥尼的创作,不再象一般新现实主义影片那样,局限于事件的外在真实再现了,而是侧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描述。
在他以后的影片里,都把外在世界的现象,作为人的心理现象的‚物化‛来表现。
但是,从1950年到1960年的10年间,他拍的影片《被征服的人》、《不戴茶花的女人》、《女朋友们》、《喊叫》等,都没有什么影响。
直到1960年的《奇遇》问世,安东尼奥尼才一鸣惊人。
《奇遇》的故事很简单。
男主人公桑德洛和未婚妻安娜及未婚妻的女友克劳迪亚乘艇去游海,安娜突然在小岛上失踪。
在寻找安娜中,桑德洛又同克劳迪亚发生性爱。
后来他们又分离,又奇遇。
克劳迪亚发现桑德洛与另一女郎寻欢作乐。
恋人游海,未婚妻失踪,小岛寻找,海浪轰鸣,车厢对话,空城冷漠,旅馆杂乱等,一切背景都是为了表现男女主人公思想感情变化。
也就是说,影片注重的不是物质运动,不是戏剧性,不是情节故事本身,而是气氛情调,人物的内心活动。
在环境气氛中,展示人物心绪的自然流动。
影片最后一场戏的处理,是公认的著名的象征意味的手法。
那是在广场的长凳上,画面一半是男主人公和一面混凝土墙;一半是女主人公和依稀可见的埃特纳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