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河道综保工程设计导则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杭州市城市河道综保工程设计导则(试行稿)编制单位: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二〇一一年十一月目录为落实贯彻杭州市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以下简称河道综保工程)的“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指导方针,统一河道综保工程的建设标准,规范和指导河道综保工程的设计,确保工程的设计质量,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行管理方便,特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杭州市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城市河道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绕城高速公路以外的河道可参照执行。
本导则是结合杭州市河道综保工程多年实践经验,并考虑杭州市河道具体情况编制而成,同时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
本规定中未包括内容,应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及规定执行。
随着城市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城市河道不仅发挥一般包括行洪排涝、蓄水输水、供水灌溉,还肩负改善生态环境、航运旅游、景观休闲、文化载体、滨水利用等功能。
本导则对杭州市城市河道以上功能和内容的设计,作出了相应规定。
2 术语城市河道杭州市绕城高速公路内的公共河道(包括水域、河槽、堤坎、护堤地、防汛配水泵站、船闸水闸和连接上下游河道的管涵)及其附属设施。
护岸工程为防止水流冲刷引起塌岸及保持河岸稳定建设的挡土护土建筑物。
一种具有保护堤防与岸线的安全、控制河势变化、营造河道两岸自然景观的工程措施。
指护岸具有“可渗透性”,即护岸具有河岸土体中地下水与河道水体之间的交换和调节功能,并能提供有利于湿生、水生植物为主体的岸栖生物共生环境的护岸。
自然护岸指采用种植植被保护河岸、保持岸栖生物丰富和水陆交错带生态功能健全稳定的护岸。
自然人工护岸在自然护岸的基础上,水面线下采用松木桩、树根桩、干砌块石等材料,确保抗洪能力,水面线以上采用种植植被尽量强化绿化生态效果的护岸。
刚性护岸指为满足防洪抗洪能力,确实无法采用生态护岸、自然人工护岸等而采用刚性材料砌筑的护岸形式,如浆砌块石、现浇混凝土等形式的护岸。
慢行系统沿河绿化带内以休闲、健身为主,兼顾城市交通功能的连续性的园路,满足步行外,有条件的,要考虑自行车通行。
慢行系统遇到桥梁时,应在桥下连续,在桥下修建可供人或自行车通行的构筑物。
河道通航本导则所指河道通航是指在“2007年杭州市区(绕城范围内)综合保护与开发工程”中的291条内河范围内,所进行的以休闲、旅游为主的、同时在主干河道上兼具客运交通功能的水上巴士活动。
船只停靠点本导则所指船只停靠点为建于通航内河上供客运船舶停靠、上下游客的水工构筑物,用地一般在滨河绿带内解决。
锚泊区锚泊区是指可供一定数量的船舶停泊、维修、集散的泊船码头(或水上区域)。
水生生境本导则所指为以水生植物为主营造的适合生物生活的生态地理环境,包括水系、地形、植被、土壤以及光照、湿度等。
3 用词说明执行本导则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执行中区别对待。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正面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导则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
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
4 一般规定河道综保工程设计应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十二字方针为指导,以“水循环正常、水安全保证、水文化丰富、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为目标。
河道综保工程应坚持以下整治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河道综合整治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力求河道形态自然化、滨水环境宜人化、配套设施人性化。
(2) 坚持水质优先原则。
河道综合整治应优先考虑保护和改善河道水质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并兼顾河道的其它功能。
(3)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河道综合整治应结合实际情况,在满足河道功能和整治效果的前提下,注意降低建设和管理成本。
(4) 坚持和谐安全原则。
在确保水安全的基础上,河道综合整治应保持河流的自然生态,实现人水和谐。
(5) 坚持共享开放原则。
河道综合整治应整合贯通滨河绿带,营造广大市民都能享用的开放空间。
(6) 坚持景观特色原则。
河道综合整治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河道景观和历史文化特点,利用建筑、桥梁、绿化等营造每条河道的自身特色。
河道综保工程应坚持“截污、护岸、疏浚、引水、绿化、亮化、管理、拆违、文化、开发”十位一体的综合整治内容,确保实现综保工程的最优化。
河道综保应当与城市相关规划做好衔接,有旅游需求、有文化底蕴或有其他特殊要求的要结合相关规划,进行相关专项设计。
设计文件应包括说明、图纸以及概算。
编制内容应包含区域功能分析、水质治理、平面控制、护岸断面与材质的选择、绿化景观、水上旅游航运、相关跨河或沿河设施控制等方面内容。
方案阶段应当提供总体彩平图(含河道技术经济指标)、具有代表性的局部鸟瞰图、典型的景观断面图和重要节点效果图,以及其他必要的分析图。
初步设计阶段对护岸形式和主要水利设施要进行技术比选。
各阶段的出图标准与深度,园林景观部分参照《建筑场地园林景观设计深度及图样》、水工部分根据设计阶段的不同,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DL 5020-93)、《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 5021-93),市政部分参照《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河道总体设计单位应同时具备水利或市政公用(同时具备道路、桥梁、排水设计资质)及风景园林工程设计资质。
城市河道必须按照“先勘察,后设计”的原则开展,河道一般应经过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二类及以下河道经设计审批部门认可后,可按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进行。
5 基础资料调查与分析河道设计应收集整合相关规划资料,着重于城市规划、水文水利、水资源调配、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以及水质状况、污染物来源等环境状况方面的现状调查。
宜分析城市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管理方式等社会状况。
河道现状调查与分析是设计的基础性文件,以下内容必须在设计文件中体现:(1) 河道基本情况,包括河道起讫位置、长度、上下口宽度、河底高程、堤岸高程,上下游河道相互适应关系等;(2) 河道整治范围内的现状地形地貌、地质条件;(3) 河道不同频率洪(枯)水位、历史最高水位、流量、持续时间、洪水频率受灾情况,汇水面积、泄洪出路以及配水点与配水水量等等资料;河道防洪标准、排涝设计标准,现有防洪与排涝设施、抗洪与排涝能力等资料;(4) 河道现状的驳岸结构形式及稳定性,闸门、堰坝、排灌泵站等水利设施情况;(5) 城市给排水管网布置现状,雨污泵站、排污口、污水处理设施等资料;(6) 沿河跨河的各类地下管网、架空杆线、跨河桥梁等市政设施的管径、孔数、标高等情况;(7) 设计范围内胸径10cm以上乔木的准确定位图纸;(8) 河道、河道绿地及河道紧临城市用地的规划文件,相关工程的设计文件;根据整治目标与内容的不同,以下内容宜纳入设计文件中:(1) 河道水生动植物的分布,有条件的要对具体的水生动物进行抽样调查;(2) 河道水质现状及主要污染物来源,淤泥层厚度、河底高程、疏浚高程等资料;(3) 河道历史演变、使用人群的变迁调查,河道使用功能与使用对象的调查,河道历史文保点、历史文化资料的调查与挖掘等内容;(4) 河道现状管理体制、机制、办法、机构、人员设置及运行管理等资料;(5) 河道设计过程中应征求相关专家意见与公众意见,由建设单位形成书面材料,作为设计单位的基础资料组成部分。
设计单位应在以上相关调研与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结论文件,并形成报表,作为设计的输入文件。
河道基础资料汇总表表5-1表5-2防洪标准规范及明确设计范围内河道防洪标准,参照《防洪标准》(GB50201),同时根据杭州及浙江省内针对杭州市河道防洪相关规划、设计及规范性文件,同时充分考虑现有城区地坪或建筑物标高的现实情况,提出符合杭州绕城内河道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要求,且原则上不突破相关规范要求的防洪标准。
排涝标准规范及明确设计范围内各城市分区及滞涝片区的排涝标准,参照《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与《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20288-99),同时根据杭州及浙江省内针对杭州市城市排涝相关规划、设计及规范性文件,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城市排涝标准。
旅游通航等级结合《内河通航标准》和杭州河道航运规划,规范不同河道的通航级别,结合水上旅游和河道慢行系统构建,完善旅游交通体系构建。
河道综合分类参照近年来相关杭州市河道规划文件,从防洪、水质、航运、景观各角度对河道分类确定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表6-1),并参照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表6-2),最终确定河道分类,及相应的整治内容(表6-3)。
河道类别划分及整治内容划分表,是根据河道多功能目标进行的横向测评比较,通过测评和河道分类为河道设计者提供相对准确的河道定位及河道整治相关内容,同时也为河道管理者提供管理的依据,但与其他河道分类体系不构成对应关系。
河道等级划分影响因子分析表6-1表6-2河道类别划分及整治内容划分表表6-37 河道及相关水利设施设计河道及相关水利设施设计的主要内容本导则主要包括河道和相关水利设施两个部分,河道设计主要内容为河道平面线形、河道断面、河道护岸设计等;相关水利设施设计包括:过船设施、泵站、水闸等。
河道平面线形7.2.1 一般规定(1) 平面线形定线在规划用地范围线内,在满足行洪排涝的基础上,工程实施驳岸线在规划绿线范围内可适当弯曲,使河道与绿化带有宽有窄,线形活泼。
原有护岸改建、新建的河道,护岸连续直线段不宜超过100m。
并应保留河道的自然形态、尽可能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
对于未定规划堤线的河道,宜维持河道原有的岸线。
(2) 河道平面线形如遇拆迁、历史保护等特殊原因,需裁弯取直、河道缩窄,应进行工程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详细论证。
(3) 工程用地范围线的确定应从工程方案和实际需要出发,以规划部门确定的河道规划绿线为基础,工程实施护岸线的确定应以河道规划蓝线为基础,满足行洪排涝的需要,综合考虑现状护岸线情况、防洪过水断面要求、通航要求、工程投资造价和工程实施难度等因素来确定。
(4) 河道整治时,现状河宽大于规划河宽时不宜填埋,整治后的河道水面不应小于规划河道断面。
7.2.2 具体规定河道平面布置图应标明规划绿线、蓝线及河道设计的护岸线、用地范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