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原毁》导学案

17《原毁》导学案

17《原毁》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前检查:1.作者简介:愈(768—824),字,自谓,世称,谥号“”,后人尊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南河阳人。

与同为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等。

3.古文运动: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之首。

二、文题解读:《原毁》是韩愈的“”(《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

“毁”就是,“原”就是,“原毁”就是。

三、背景介绍: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况,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和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从而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四、预习检测认真听朗读,注意字音(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口头回答问题)五、诵读课文后,结合学案解释并疏通研讨课文第一节1.自行译读,解释第一段中文中重点的字词:(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______”通“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古代女子称丈夫;古代指普通百姓(2)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故人乐为善____________________(2)早夜以思____________________(3)取其一不责其二____________________(4)即其新不究其旧____________________(5)能善是,是亦足矣_____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病①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________________②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将何往而非病____________________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____________________⑤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____________________⑥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____________________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2)彼,人也;予,人也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3)舜,大圣人也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4)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二)、再次认真朗读第一段,探究下列问题1.第一段分为几层?各层的内容是什么?(三)、再次认真朗读第一段1.结合重点字词口头翻译第一段2.归纳第一段主要内容,并说明采用哪种论证方法,如何展开论证的?本段阐述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有何用意?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第一段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2.第一段的朗读情况二、讲授新课(一)认真朗读第二段,解析下列重点字词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未少有得而止矣“______”通“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故人难于为善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老朋友;死去的人(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大家,许多人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故人难于为善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善是,是亦足矣____________________(3)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____________________(4)究其旧不图其新_____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称①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____________________③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____________________④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____________________⑤度而取长,称而取重 ____________________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2)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6.问题探究:“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则不然”此处何意?(三)自由朗读第三段,解析下列重点字词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______”通“______”,________(2)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______”通“______”,________(3)道德之行,难已“______”通“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转折的连词(2)吾尝试之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3)尝试语于众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试验,试(4)是故事修而谤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____________________(2)而望名誉之光_____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修①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____________________②怠者不能修____________________③恐修名之不立____________________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____________________⑤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⑥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____________________⑦孙膑膑脚,兵法修列____________________⑧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____________________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怠与忌之谓也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2)某良士,某良士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3)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4)又尝语于众曰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5)士之处此世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6)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再次朗读第三段,探究下列问题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第三课时一、检查复习1.第一、二、三段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2.第一、二、三段的朗读情况二、讲授新课(一)认真朗读第四段,解析下列重点字词1.【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乃①而我乃不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③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_____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______________⑤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____________2.【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将有作于上者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三、研读文本1.本段(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原文回答)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是什么?2.对比是本文的主要说理方法,说说本文的对比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可几而理”,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4.【上下求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探究结论】5.在“责己”与“待人”两个方面,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所持的态度截然不同。

在我们身边是否也存在毁人扬己的现象?你觉得韩愈的分析有没有道理?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归纳中心五、巩固练习及布置作业1.翻译下列句子: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2.熟读全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