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17、智取生辰纲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三要素。

2.了解《水浒》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结合具体环境,把握杨志的思想性格。

2.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

【学习难点】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是从杨志押解生辰纲上路开始写起的,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虽然是节选,但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

【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施耐庵,生平不详,仅知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在钱塘生活。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氏的资料,对其生平有较详细的说法,然可疑之处颇多。

著有我国第一部以反映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水浒》。

【知识链接】3——相关资料:大名府梁中书要把千万贯财宝送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

因梁中书前一年送十万贯金银珠宝给蔡京时,半路被人打劫,所以这次改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

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夺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三阮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趱行()虞候()嗔怪()尴尬()()厮()朴刀()恁地()怨怅()兀的()怄()喏喏连声()芥菜()剜口割舌()忒()舀酒()罗唣()面面厮觑()聒噪()晁盖()三阮()庵()2、词语解释晓事:寻思:忍气吞声:喃喃呐呐:分说:絮絮聒聒:热不可当:出没:勾当:死心塌地: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杨志拿着藤条,()打去。

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

杨志()。

只见两个虞侯和老都管(),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

4、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文中意思:,今义。

(2)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文中意思:,今义。

(3)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

文中意思:,今义。

(4)那十一个厢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

文中意思:,今义5、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

《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为题材的长篇()。

作者是()。

二、探究展示1、在预习这篇小说的基础上,编写一个简要的提纲,然后适当扩展提纲的内容,向自己的同桌复述,对方仔细聆听,对遗漏和错误的地方予以补充或纠正。

2、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请参照第一点说明和提示,补充分析。

一智用天时。

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 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炎热。

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

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

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

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的原因。

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的真切情况。

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

这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

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入松林避暑歇息。

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

同样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

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惟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

虞候、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经激化。

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

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

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人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

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

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3、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杨志并非无“智”。

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请根据第(1)点补充分析。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

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杨志也尽量减少途中休息,惟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惟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4、从老都管之口,分析梁世杰对杨志的“用”。

老都管虽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但他的作用举足轻重,至关重要。

老都管道:“我自坐了走,你自去赶他众人先走。

”(杨志无可奈何)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不是我口浅,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只顾把他们打,是何看待!”(杨志只能辩解)老都管道:“四川、两广,也曾去来,不曾见你这般卖弄!”(语气十分强烈):老都管竟来对杨志道:“那贩枣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

”(杨志只能依从)(1)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以看出什么?a老都管身份不同一般,是梁世杰的亲信。

b梁世杰派老都管随行的用意是:相当于督押,是对杨志的监督。

c老都管言语中充满对杨志的渺视:足见梁世杰对杨志的态度。

(2)文中写老都管与杨志的矛盾,其作用是什么?老都管是梁世杰的代言人。

梁世杰对杨志信任不足,怀疑有余,他用的是杨志的"艺",而非杨志的"人"。

杨志的悲剧也正在于此。

杨志在"失意""得志"之后,最终等到的是"幻灭"。

梁世杰对他的"用",决定了他的"贼寇"命运。

总之,力图通过此设计来理解以梁世杰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起义英雄间的矛盾,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

5、杨志并非“无智”,这一次押送生辰纲如此小心安排、谨慎行事,他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关键的症结在哪?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6、杨志等人千方百计保护生辰纲,而晁盖等人则是想方设法夺取生辰纲。

那么,“生辰纲”到底该不该被晁盖等人夺走呢?说说你的理由。

能谈到“劫富济贫”即可。

7、小说中描写环境,从杨志一伙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反复写天气炎热。

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或虞侯、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汉的语言和行动来写。

文中要反复描写这炎热的天气对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呢?请分析。

(字数在200-250字间)明确:故事中的许多情节,都被炎热的气候条件所决定。

因为“火似热”,所以众军汉肩挑重担,苦热耐熬,一路惆怅不已。

因为天热,所以不“趁早凉走”却“正热里”行路,因而引起抱怨。

因为“红日当天”,“热不可挡”,所以行黄泥岗,见到松林,便要歇凉,死活不走,杨志与部下的冲突也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因为天热,所以口渴难耐,见到酒就要喝,最后杨志自己也喝了半瓢。

因为天热,所以晁盖等人装作歇凉争先喝酒也毫无破绽。

总而言之,吴用用蒙汗药智取的计策,就是根据炎热的气候条件设计的。

写炎热,才使故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

三、练习反馈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答:杨志被发配充军,却受梁中书赏识收到门下,只要这次完成了押运生辰纲的任务,前途就会发生改变,所以他分外重视这次任务,重视生辰纲的安全。

这其中有他对梁中书知遇之恩的报答之心,即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这种心理也必然导致他急功近利的以后的一系列行为的发生。

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答:他久在江湖,知道运送押解的凶险,同时自己身受重任,又是提辖,全权负责,所以对于干活的军健把他们认为是没有什么头脑,必须凡事都要亲自指导,但不讲究方式方法,还要在他们面前摆架子,以为才能服人。

刚愎自用,自视甚高且粗暴蛮横。

3、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答:间接描写:反面衬托、侧面衬托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四、拓展提升【知识链接】根据《水浒传》1-40回的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答案字数不超过150字)。

杨志在汴梁买刀时不堪牛二的撩拨将他杀了,后怕连累他人主动去官府自首;鲁智深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用智逃脱。

你怎么评价这两位英雄好汉的做法?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我赞美鲁智深的做法,他深深知道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败,如果投案自首,等于自投罗网,绝没好下场。

我也佩服杨志的为人,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才称得起真正的英雄好汉。

18.《杨修之死》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辩证的认识曹操。

【学习重点】通过品读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对杨修的死因形成自己的认识。

【教法学法】创境激情: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竞赛辩论:定出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