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选用教材和教学对象本门课程选用丁四保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年1月第1版。

也可以选用其他专家、学者新编的教材。

本门课程教学对象是保山学院下辖政治学院政教专业学生,是选修课程。

二、教学学时和学分本课程计划教学时数为38学时,共3学分。

三、课程内容介绍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既具综合性,又具边缘性;它集众家所长,又具有自身特点的应用性学科,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建立在其它学科的学习基础之上,也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一般地讲,学习区域经济学,不仅应该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一些基本的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知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的规律与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等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相关科研及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做更大的贡献。

五、教学媒体本课程的教学媒体有文字材料、ppt课件、少量录像片等。

六、教学环节本课程的教学,以文字材料、ppt课件为主,对于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可通过案例、区域经济选点考察等一些手段解决。

七、成绩考核本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

其中平时考核包括作业成绩、期中考查成绩、考勤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期末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八、教学内容和要求、学时分配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3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

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要求:了解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主要流派。

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区分经济区域与经济区划的关系,认识我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历程,把握我国经济区域未来发展方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包括对区域、经济区划、经济区域等概念的掌握;理论: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认识;应用: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国经济区域的特点,我国经济区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二)教学难点1. 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真正掌握;2. 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全理解;3. 对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的深刻把握;4.对我国经济区域形成的背景、历程、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1.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开发与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

3.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4.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1)区域发展理论;(2)区际关系理论;(3)区域政策理论。

5.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1)新经济地理学派;(2)新制度学派;(3)区域管理学派。

第二节经济区域1.区域:泛指地球表面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

2.经济区域: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以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的农村组成。

3.走出“经济区划”思想的局限4.对“经济区域”研究的概括分析经济区域的特征:(1)必须具备经济功能;(2)必须具备行政功能;(3)必须具备一定的地域结构;(4)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经济流。

第三节我国的经济区域1.我国行政区域的客观基础2.我国条件下省级行政经济区的历史必然3.我国省级经济区域存在的客观基础:(1)地域规模与资源供给;(2)经济功能;(3)经济管理的功能,包括财权、经济事权和人事权等;(4)经济核心地;(5)网络与经济流。

4.我国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1)经济财富的运作与省级经济区;(2)经济财富的功能与省区产业结构的形成;(3)省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第四节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1.我国省级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历史局限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变化:(1)省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省区边界的模糊趋势;(2)经济核心地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3)经济条带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

第二章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 4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三大基本理论,即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并熟悉三大理论在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后面各章从事区域分析和区域开发与规划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要求:了解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流派和主要思想。

掌握三大理论的基本内涵,弄清三大理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通过三大理论的学习,理解我国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包括对劳动地域分工、比较优势、经济增长周期、增长极、乘数原理、技术创新、产业集聚、集聚经济、网络化组织结构、新产业区、开发区及生态产业群落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与测度;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产业组织演化规律;新产业区的形成与发展应用: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经济增长波动与区域周期;新产业区的形成与我国“开发区”的实践(二)教学难点1. 对三大理论的理论“精髓”的真正掌握;2. 从众多理论流派的介绍中把握住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主线”;3. 正确运用三大理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学生中心发言、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理论1. 分工的概念:(1)自然分工:是指在早期的原始氏族社会阶段,人类以性别、年龄等为基础的原始分工;(2)社会分工:是指人类社会于自然分工之后以产品或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分工;(3)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按照地域进行的分工,即是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并与其他地域进行产品的交换,输出剩余产品,进口所需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通过交换活动互相满足所需的现象,即是劳动地域分工。

2. 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3)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4)艾萨德的要素替代理论;(5)波斯勒的技术差距理论。

3. 地域分工的客观基础:(1)要素的空间不平衡分布是地域分工的必要条件;(2)劳动地域分工的直接动力是其经济利益。

4.劳动地域分工理论:(1)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2)扶持幼小产业理论;(3)协议分工学说;(4)新比较优势理论。

5.劳动地域分工程度的测度6.分工与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1)分工与区域市场;(2)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3)分工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分工的“不平等”与区域发展问题。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理论1. 区域经济的周期波动:(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察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2)现代经济增长周期理论2.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1)资源禀赋;(2)资源配置能力;(3)区位条件;(4)外部环境3.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1)区域增长极理论;(2)循环累积因果原理;(3)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4.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1)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2)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3)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5.区域生命周期理论:(1)产品生命周期;(2)技术生命周期;(3)经济增长波动周期6.经济增长波动与区域周期:(1)技术创新与区域周期;(2)技术扩散与区域成长第三节区域产业集聚理论1. 集聚机制:(1)区位指向;(2)产业联系2. 集聚经济:(1)集聚经济来源的“区位论”解释;(2)增长极机制与集聚经济;(3)规模报酬递增与集聚经济;(4)交易成本节约与集聚经济3. 分工深化与产业组织演化:(1)福特制生产方式与企业组织;(2)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组织演进;(3)产业组织形式的新发展4.企业网络的空间结构:(1)企业组织形态的网络结构;(2)本地化网络与全球化网络5.产业区与新产业区:产业区是指专业化集聚的特定地区;新产业区是弹性生产体系对应的产业空间形式,是中小企业在弹性专业化基础上实现的集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