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诊断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诊断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1、症状symptom: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表现。

2、体征sign:指医师或其它人客观检查到底表现。

3、症状学symptomatology: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4、发热fever:当抗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
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5、稽留热continued fever: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6、弛张热remittent 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

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
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肺炎等。

7、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
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8、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指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肺结核、风湿热、支
气管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9、水肿edema: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水肿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
性。

当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时呈全身性水肿(常为凹陷性);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间隙呈局部水肿;发生于体腔称为积液。

10、咯血hemopytsis: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11、呕血hematemesis: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12、便血hematochezia: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

便血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

13、柏油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亚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又称为柏油便。

14、隐血便:少量的消化道出血,每日5ml以下,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须用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称为隐血便。

15、呼吸困难dyspnea:指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煽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也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16、三凹征three deressions sign: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极度用力,造成胸腔负压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

17、内脏性腹痛:是腹内某一器官的痛觉信号经交感神经通路传入脊髓引起,其特点为:(1 )疼痛部位不确切,接近腹中线;(2)疼痛感觉模糊,多为痉挛、不适、钝痛或隐痛;(3)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18、躯体性腹痛:是由来自腹膜壁层及腹壁的痛觉信号,经体神经传至脊神经根,反映到相应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所引起。

其特点为:(1)定位准确,可在腹部一侧;(2)程度剧烈而持续;(3)可有局部腹肌强直;(4)腹痛随体位,咳嗽变化而加重。

19、牵涉痛:指内脏性疼痛牵涉到身体体表部位,即内脏痛觉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引起该节段支配的体表部位疼痛。

特点是:定位明确、疼痛剧烈、有压痛、肌紧张及感觉过敏等。

20、黄疸jaundice:是由血清中胆红素增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21、意识障碍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

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意识、感觉和运动)受损所引起,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和谵妄。

22、问诊inquiry: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作出临床判断的一种诊法。

23、主诉chief complaint: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24、潮式呼吸:又称陈—施(Cheyne-Stokes)呼吸。

是一种有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25、间停呼吸:又称比奥(Biots)呼吸。

表现为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26、胸膜摩擦感pleural friction fremitus:指当急性胸膜炎时,因纤维蛋白沉着于两层胸膜,使其表面变为粗糙,呼吸时脏层和壁层胸膜相互摩擦,可由检查者的手感觉到,称为胸膜摩擦感。

27、语音震颤vocal fremitus:为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源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又称为触觉语颤。

28、皮下气肿subcutaneous emphysema:胸部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时谓之为皮下气肿。

以手按压皮下气肿的皮肤,引起气体在皮下组织内移动,可出现捻发感或握雪感。

29、湿啰音moist crackles:是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气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黏液和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而产生的声音。

故又称水泡音。

或认为由于小支气管壁因分泌物粘着而陷闭,当吸气时突然张开重新充气所产生的爆裂音。

30、干啰音wheezes,rhonchi: 系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而产生的生音。

气管支气管壁上有炎症管壁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管腔内肿瘤侵入异物或分泌物部分阻塞;或管壁被肿大淋巴结等压迫而狭窄鼾音病变多发生于气管或主支气管;呼吸道狭窄或不完全阻塞的病理基础有炎症引起的黏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管腔内肿瘤或异物阻塞;以及管壁被管外肿大的淋巴结或纵隔肿瘤压迫引起的管腔狭窄等。

31、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是大叶性分布的肺脏炎性病变。

其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

病理改变可分为三期:即充血期、实变期、消散期。

32、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肺炎。

33、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以变态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其气道对刺激性物质具有高反应性,此类炎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广泛的可逆性气道阻塞。

发作时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增加。

(昆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