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近代化探索1、开端问题: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②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
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
2、历史舞台问题:①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戊戌变法。
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五四运动。
“新”在哪里:①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②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③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专题五:国共关系演变1、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进行长征取得胜利。
2、(1)长征胜利结束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2)长征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3、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1)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胜利: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端。
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重庆谈判目的:①蒋介石:一方面为了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共身上;②毛泽东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
专题八:首都篇1、北京:①三次被占领: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七七事变)。
②和北京有关的运动: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
③北平解放方式:和平解放(傅作义)。
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北京2、南京:①中国近代史是从南京到南京:中国近代史开端: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结尾: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南京。
②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太平天国(农民阶级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建立)南京伪国民政府(汉奸汪精卫建立)③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开始,人数30万以上。
)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1.谶谣的主要传播形式之一是通过儿童之口进行扩散。
人们普遍认为儿童天真无知,他们所传的谣谚必非出于自撰,肯定出自天意。
于是方士、儒生、政客等,便大量制造谶谣,通过儿童之口散布出去,以造成一种天意使然的架势。
这说明谶谣( )A.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准确预知历史的走向C.是后人伪造的历史现象D.改变了历史发展趋势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可知当时的谶谣是由儿童传播,但后人可以根据这些谶谣增加对当时历史进行认识,故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选A项。
谶谣是方士、儒生、政客制造的,是一种虚假的天意使然的预测,无法准确预知未来,B项错误;谶谣是当时人制造的对未来的假预言,不是后人伪造的历史现象, C项错误;谶谣仅是伪造的预测,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 D 项错误。
2.下表是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失实C.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D.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解析:选A。
根据材料西汉司马迁、改革开放前某学者、近年来的最新研究对商鞅死因的研究结果不相同,司马迁以商鞅个性作为研究角度,改革开放前某学者以阶级斗争作为研究角度,近年来的最新研究以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作为研究角度,得出研究角度不同影响历史解释,故选A项。
3.表A.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B.扁鹊其实是大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C.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D.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解析:选B。
据材料中“公元前七世纪初”至“公元前四世纪末”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扁鹊为他人治病的信息可知,扁鹊行医已被神化,成为大众理想化的人物,故选B项。
4.“斩蛇起义”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前的历史典故。
据考证,刘邦最初所斩的是条普通的蛇,后来经过民间的传说,蛇变成了白蟒,并最终详细记载到《史记》《汉书》等正史之中。
这说明( )A.历史典故因其荒诞而缺乏研究价值B.历史典故的记载均存在夸张与变形C.历史典故反映社会意识形态D.史书当中不应记载神话传说解析:选C。
据题干,刘邦“斩蛇起义”从普通的蛇到传说中的白莽并最终记入正史,恰恰反映了汉代“君权神授”的思想,故选C项。
虽然有的历史典故荒诞,但能够侧面反映一些历史史实,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A项错误;历史典故的记载均存在夸张与变形的说法过于绝对, B 项错误;神话传说也有其历史研究价值, D项错误。
5.《后汉书》记载,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
2017年8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的猜测。
这表明( ) A.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B.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C.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D.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解析:选B。
据材料“《后汉书》记载燕然山刻石纪功”并且“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最后“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可知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考,故选B项。
6.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缢死于佛室;《文明译丛》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
这反映出( )A.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B.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解析:选A。
本题考查史学理论研究。
据题干可知,反映是史书对杨贵妃之死的不同记载。
据史学理论可知,材料中不同史料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体现出由于事件参与者众多,以及参与者立场不同,导致历史现象具有复杂性,不能众口一词,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认识,体现不出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项错误;历史事实是曾经真实发生的事件,不存在真伪难辨,材料体现的是人们没有找到记载杨贵妃之死最有说服力的史料,因此存在对杨贵妃之死说法众多,故C项错误;历史记载不同程度受作者的主观因素影响,但不能说明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故D项错误。
7.(2018·山东济宁模拟)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
误解之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从此禁绝了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
这反映出( )A.后世学者的相关解释都不符合历史事实B.学术研究对历史现象的解释缺乏客观性C.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D.对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历史结论解析:选D。
材料中所讲述的是后世学者对董仲舒的误解,后世学者之所以会对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误解,是因为不同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或者研究方法不一从而得出不一样的历史解释影响了历史结论,故选D项。
8.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这反映出( )A.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C.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D.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解析:选B。
据题干可知当时和今天评价不同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故选B项。
不同历史时代的评价不同说明有主观性,A项错误;两种评价体现不了哪个准确, C项错误;两种不同的事物说明不了哪个更客观, D项错误。
9.中国古代在社会动乱比较激烈时或是在大动乱前后,总有史学杰作出现。
经过由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到汉武帝时,司马迁写出了《史记》;两宋时阶级、民族矛盾交织,司马光写出了《资治通鉴》。
这表明中国古代史学( )A.繁荣于社会动乱时期B.重视历史事实客观性C.侧重历史的借鉴作用D.编撰体例呈现多样化解析:选C。
据题干“在社会动乱比较激烈时或是在大动乱前后”有史学杰作出现,说明史学家注重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史学侧重历史的借鉴作用,故选C项。
10.《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及时批答。
而《明史》(清)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
导致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史官个人才识B.史著编撰意图C.史料运用方式D.史著编撰体例解析:选B。
据题干明朝的《明实录》和清朝的《明史》对明武宗的描述出现明显差异,这主要是处于编纂者的立场和目的不同,故选B项。
11.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
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
”这表明( )A.梁启超缺乏必要的史学素养B.《戊戌政变记》的史料价值低C.史学著作深受主观意识影响D.亲历者叙事能再现真实历史解析:选C。
根据材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
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可知,这表明史学著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作者主观思想的影响,故选C项。
12.1900年,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中,把被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指为“逆”“寇”的洪秀全列为九大“考记”之一:“秦始皇考记、汉武帝考记……清三帝考记、洪秀全考记。
”这反映了《中国通史略例》( )A.记载的全面性B.对历史的辩证评价C.编写的政治性D.对历史的真实再现解析:选C。
据材料“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中,把被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指为‘逆’‘寇’的洪秀全列为九大‘考记’之一:‘秦始皇考记、汉武帝考记……清三帝考记、洪秀全考记’”可知,这是以推翻清政府为政治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通过史学编写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故选C项。
13.下表是中日历史教科书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不同描述,我们从表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相模糊C.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D.二手资料难以还原历史真相解析:选C。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第三版)都是属于国家层面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但中日两国对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结论完全不同,材料说的是国家立场对历史结论的直接影响,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