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二十三) “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 题材针对练(时间:60分钟满分:88分)1.[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11分)王昭君[唐]李商隐①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②。
[注]①李商隐,晚唐诗人,仕途坎坷不遇。
②隔生春,指春天年复一年过去,汉宫里像昭君那样被冷落的宫女,年年都有。
和聂仪部明妃曲[明]李攀龙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注]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
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1)两首诗均围绕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展开,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6分)答:(2)《和聂仪部明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分)答:参考答案:(1)李商隐的《王昭君》,借古讽今,以毛延寿制造一个又一个昭君的悲剧,来隐射当时一手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压制有才之人的宦官、军阀以及朋党之流,造成寒士被排挤压制的社会现实。
整首诗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感伤。
(3分)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独辟蹊径写古人,通过设想王昭君远嫁塞外后,对汉宫依然无限眷恋,曲罢竟误以“青海月”为汉月的情景,状其对汉朝的依恋之深,幽怨之长。
(3分)(2)整首诗塑造出一个身行万里,心怀故土,愁怨深长的悲情女性形象。
(2分)整首诗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塞外之境,一、二句以漫无边际的背景来衬托其远离故土的无限哀伤,三、四句写王昭君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作“汉宫月”,因而遐想故乡,留连难去,其中“徘徊”一词极言其对故乡的魂牵梦绕,一往情深。
(3分)2.[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2)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答:参考答案:(1)①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②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③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每点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2)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俱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3分)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2分)(共5分。
意思对即可)3.[羁旅思乡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野泊对月有感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①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逋逃:意为漂泊无家。
②行朝:迁流不定的朝廷。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1)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
(2分)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1分)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
(1分)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1分)(2)①漂泊思归之情。
(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
(1分)“欲问行朝近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群盗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1分)(意思对即可)4.[送别怀人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
(1)请简要分析颔联中“没”字和“空”字的妙用。
(5分)答:(2)颈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离情别绪?请作简要赏析。
(6分)答:参考答案:(1)“没”字明写飞鸟的不知去向,同时又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
“空”字,写友人远去了,只有青山依依向人,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
(5分)(2)虚实结合(或想象),前一句实,后一句虚。
(2分)前一句写诗人目送着友人的行舟远去,直至消逝在长江尽头;(2分)后一句想象着友人正在夕阳灿照的五湖(当指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2分)5.[送别怀人诗]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11分)唐多令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注]长是、系行舟。
[注]谩:徒然。
(1)“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5分)答:(2)词的下阕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1)①该句将“愁”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
(3分) 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2分)(2)①借景抒情。
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
(2分)②对比(反衬)。
“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
(2分) ③拟人。
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2分)6.[边塞征战诗]阅读下面两首边塞诗,完成(1)~(2)题。
(11分)塞下曲四首(其一)[唐]常建玉帛①朝回望帝乡,乌孙②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下曲[明]苏佑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③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①玉帛:指乌孙使者朝觐汉武帝时携带的礼品。
②乌孙:汉朝时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
③觱篥(bìlì):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1)同为边塞诗,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何不同?(6分)答:(2)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
(5分)答:参考答案:(1)常诗写了边塞无征战(和平、安宁、无战事)的景象,(1分)抒发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或赞美化干戈为玉帛)之情;(2分)苏诗写了将士寒夜戍边的场景,(1分)表达了对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戍边卫国)的精神的赞扬。
(2分)(2)(示例一)动静结合。
明月高悬,清辉洒边关,此为静。
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起,此为动。
二相结合,再现边地旷远,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情景。
(示例二)融情于景。
塞外明月悬,突显塞外风光的壮阔。
寒夜西风吹,战袍猎猎作响,则是再现戍边将士的生活艰辛。
更传达出诗人对戍边生活的复杂心态。
既有钦佩赞叹之情,亦有同情慨叹之感。
(示例三)视听结合。
月洒清辉遍军营,风吹战袍猎猎声。
一视一听,形象再现边关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
(特点2分,简析3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7.[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过杨村杨万里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①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注]①清和:农历四月。
(1)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6分)答:(2)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5分)答:参考答案:(1)①从绘色的角度看,绿色的杨柳、葡萄架,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碧蓝的天空,色彩鲜明,构成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
②从立意的角度看,田园美景如画,田园生活充满乐趣,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绘色角度、立意角度各3分,意思对即可)(2)最后一联的意思是,在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3分,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辞官归隐的愿望。
(2分,意思对即可)8.[爱情闺怨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眼儿媚朱淑真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概括上阕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
(3分)答:(2)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
(4分)答:(3)词的下阕是如何表现“春愁”的?(4分)答:参考答案:(1)清明前,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让作者感到愉悦;清明后,落花飞絮、云雾压楼的景色又让作者感到郁闷、惆怅。
(2)“锁”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阴云密布、雾压朱楼的情景,暗示出深闺女子心情的郁闷,意味无穷。
(3)下阕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通过对莺声、绿杨、海棠及红杏等美景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愁。
检测(二十四) “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 体裁分类练(时间:60分钟满分:88分)[体裁(一)诗]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陇头吟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禆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1)概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5分)答:(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1)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
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5分)(2)用对比(反衬)手法。
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怀,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的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样写更鲜明地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深省。
(6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注]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移栽植物。
这里指插秧。
(1)此诗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