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汉代儒学成为儒学思想解析版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汉代儒学成为儒学思想解析版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汉代儒学成为儒学思想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B材料中〝对正当性的信仰〞,其〝信仰〞为思想方面的,意为〝在思想上树立一个权威,使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故B项中〝君权神授〞,神化了皇权,美化皇帝统治的合法性,故符合;A项中〝民贵君轻〞不是强调统治者的权威性,而是强调民众的重要,故排除.C项〝格物致知〞和D项〝知行合一〞是理学中强调自我道德休养,与题中服从统治者的信仰不符.故排除;应选B、此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和宋明理学,要求掌握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主流思想,一方面了解它作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认识它的发展过程也是为迎合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而不断改造的过程,它是封建专制统治下思想专制的产物.另一面也要认识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中的积极影响.〝太〞:现代汉语解释为〝过于、很、高、大〞等,在日语中有〝粗、胖〞之义,韩语中有〝大的、最初〞等意思.〝祭〞:现代汉语解释为〝对死者表示追悼的仪式〞,在日语和韩语中,除了这层意思,还增加了〝节日〞的用法,如〝樱花祭〞.可见中、日、韩三国〔〕A. 存在文化共通之处B. 曾经同族同宗同文C. 古代崇尚儒家思想D. 自古和睦形同一家A材料反映出中日韩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故A正确;中日韩不是一个民族,故不存在同族同宗,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表达古代就崇尚儒家思想.故排除C;日本对中国在古代和现代都发生过侵略战争,因此不能说〝自古和睦形同一家〞,故排除D、应选A、此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对东亚文明的影响.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了解在古代中国在东亚文化圈中起主导作用,中国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文明.如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说明〔〕A. 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B.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C. 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D.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B题目问的是图表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说明了什么问题,图表所反映的趋势是节妇烈女人数逐渐增加,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特别是南宋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以后.ACD三项图表都不能反映.应选B、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的认识,考查学生图表分析的能力.汉代桑弘羊认为:〝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

〞其观点()A. 表达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B. 表达了对独尊儒术的强烈不满C. 表达了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D. 反映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特点D此题考查的是汉代儒学对汉代法律的影响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示现象与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有联系,表达出汉代法律儒家化,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 项〝无为而治〞与题干信息不相关,排除;B项说法从题干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排除;题干材料提及的不是经济政策,C项属于无关项,排除。

应选D。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那么马应之,牛鸣那么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A. 借助天意加强君权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D. 强调人民力量巨大A材料中〝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联系所学,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新儒学思想主张,借助天意来神化皇权.故A项符合;材料中没有表达BCD项的内容,故排除BCD、应选A、此题考查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着重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所学知识面运用能力,重点掌握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认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确立的影响.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哲学化、思辨化,并影响到艺术领域.苏轼在论画时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这表达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A. 天人一理B. 格物致知C. 反省内心D. 心外无物B〝天人一理〞是哲学观,材料中是方法论,故A项错误;苏轼的意思是山石、竹木、水波、烟云的形态会随时间、地点、天气等条件发生变化,但这些事物都是有〝常理〞的,再变也有一定的规律.只有深入体会这些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才能将物象活的精神凝聚于笔墨形式之间.这与朱熹的〝格物致知〞观点相符,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理是外在的,万物均蕴含着理,主张格物致知,故B项正确;〝反省内心〞〝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故C、D两项错误.应选B、此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朱熹的主张理一气【二】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此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掌握理学的方法论格物致知的含义.司马光在编篡«资治通鉴»时,在以«汉书»为依据表达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天人三策。

这一内容时,司马光选择性地保留了礼乐教化的内容,而删除了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

这一做法反映了〔〕A. 儒学本质在悄然发生变化B. 理学影响范圈进一步扩大C. 史学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D. 政府对人们思想控制加强AA项材料〝司马光选择性地保留了礼乐教化的内容,而删除了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分析可知董仲舒新儒学是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而司马光积极主动吸取佛、道的一些思想,以充实自己,使儒学本质发生变化,符合题意;B项材料未表达理学影响范圈进一步扩大,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未表达史学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未表达政府对人们思想控制加强,不符合题意.应选A、此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汉朝董仲舒是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发展了儒学,宋朝儒学吸取了佛、道的思想使儒学新发展.此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解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材料〝司马光选择性地保留了礼乐教化的内容,而删除了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分析.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

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

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

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

这说明秦汉时期〔〕A. 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B. 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C. 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D. 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A根据材料可知,秦朝采取法家思想,汉初采取道家思想,文景之后又采取儒家思想,这是统治者根据统治需要选择不同治国思想的表达,A项符合题意。

在一个时期内,秦汉都采取某一种思想治国,与百家争鸣不同,B项错误。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治国思想的选择和演变,不是否定法、道两家,D项错误。

应选:A。

此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情况。

关键信息有: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

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

此题以学者有关秦汉时期思想演变的言论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

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

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

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表达了〔〕A. 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B. 道家主张〝天道自然〞C.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D.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C由〝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可知天能感应人,对皇帝的不好的德行进行警示,结合所学知识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主张.所以此题选C,A、B、D不符合题意.应选C、此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某位先秦思想家曾有如下评论:齐桓公致力连击诸侯,设法合作维持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行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该思想家应属于〔〕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AA、材料以齐桓公、晋文公的相关史实为例,阐述了维护封建秩序就是正道的国君,而僭越礼制那么是诈谋的国君,表达了先秦思想家维护周朝的礼制的思想,儒家思想中主张克己复礼,符合材料信息,A项正确.B、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符合材料信息.C、道家主张〝无为〞,不符合材料信息.D、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材料信息.应选A、此题主要考查对百家争鸣中的思想家的思想的理解,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层或者本集团的利益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淸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

其中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有这样的评价:〝是书上卷皆吉天象,以人居寒暧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

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

〞这说明〔〕A. 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泯B.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心理优势C. 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D. 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B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科技科技是建立在生产生活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的经验科学;西方西方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论实验科学,故A说法错误,排除;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是在1540年-1610年,中国的明朝末年.且不符合题意所以C排除;明清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所以D说法错误,也排除;应选B、此题解读的关键是从〝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切入,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行思考.此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熟记课本知识的能力.«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