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课时规范练3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课时规范练3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时规范练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选择题
1.(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3)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

据此可知,陆贾()
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
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
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2.表
上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

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
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4.(2019四川绵阳一模,25)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5.(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25)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下图所示,这表明汉代()
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
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
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6.(2019四川乐山一模,25)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反对宦官专擅,纠劾奸佞。

由此可见()
A.东汉中央集权败坏
B.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
C.太学教育宗旨剧变
D.东汉监察制度的缺失
二、非选择题
7.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然则生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

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材料三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元帝纪》(1)根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元帝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分歧及其本质。

课时规范练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D材料强调了“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未体现汲取秦亡教训,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反对黄老之学,故B项错误;材料意在强调守天下应“文武并
用”“道德为上”,没有阐述社会教化的必要性,故C项错误;材料“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说明陆贾的思想深受儒学“为政以德”理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

2.A“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指汉初经济残破社会不稳;“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是指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是指通过无为而治,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主要
是恢复发展经济而不是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B项错误;小国寡民的说法不符合
史实,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地方势力的发展,故D项错误。

3.A材料反映出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可知反映了其认为君主应
重视百姓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
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从“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4.A从材料信息可知,西汉时期,儒家经典五经有不同版本,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将不同版本的五经整理成一部官方钦定的经典,这有利于思想统一,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故选A项;官方钦定经典并未消除各家之间的分歧,故B项错误;官方钦定经典无法体现儒家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官方钦定经典并非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故D项错误。

5.B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法家思想强调严刑酷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画像砖“长袖乐舞图”为礼乐制度的展示;“讲学传经”是指儒学传播;“养老图”是儒学尊老爱老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仁政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这不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所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并非儒学官方化的结果,故D项错误。

6.B材料体现了东汉时期群居京师的太学生议论朝政、品评人物的清议现象,反映了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A项;儒家思想是太学的教育宗旨不变,排除C项;监察制度的对象为官员不是太学生,排除D项。

7.参考答案:(1)主张: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礼义规范
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背景: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封建制确立);礼崩乐坏。

(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

积极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影响:造成暴政,激化矛盾。

(3)分歧:元帝重儒;宣帝儒法并用。

本质:维护统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