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测试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D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19·广东二模)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解析:选D由材料中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并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说明自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力,故D项正确;秦朝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便已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未体现其经济基础,也与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无关,故B、C两项错误。
3.(2019·广州模拟)下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
据此可知()
C.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D.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
解析:选B由材料“终不见仁义”“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可知汉代信奉孔孟之道,重视儒学教育,故B项正确;由材料内容可知强调的是对儒家思想的重视而非刘贺昏庸无道和其下葬身份,故A、D两项错误;宋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故C项错误。
4.《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作为私学教材的《诗》《书》等儒家经典,至汉代位列官方认可的“六艺略”,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得到认可和推崇,联系史实可知,这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所致,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能解释汉代儒家经典地位的上升,A项错误;B 项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所涉及的史书为《汉书》。
5.(2019·衡阳联试)西汉中晚期,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
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
据此可知这些举措()
A.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B.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C.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独尊儒术的特点,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不是培养实用人才,故B项错误;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6.(2019·蚌埠联考)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
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
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A.使士人开始步入政治舞台
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解析:选D“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再结合材料汉代“举孝授官”可知,材料体现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故D项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已经步入政治舞台,排除A项;“举孝授官”无法体现社会实现公平公正,也与官僚队伍的廉洁性无关,排除B、C两项。
7.(2019·雅礼中学高三模拟)东汉史官班固认为长安的山河天险孕育了秦朝的暴政。
西汉建都长安只是权宜之计,而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迎来了太平盛世。
班固的这一认识反映出()
A.秦朝暴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西汉时的主流思想得到延续
C.都城选址不当威胁了西汉统治
D.东汉意图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可知体现的是东汉延续了西汉时期宣扬的儒学正统思想,B项符合题意;秦朝暴政主要和政治制度及指导思想有关,A项排除;西汉灭亡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C项排除;东汉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25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摘自《论语》《孟子》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
——摘自《韩非子》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摘自《汉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10分)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相同主张从材料一“霸诸侯,一匡天下”“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定于一”“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不同主张从材料一“企望周之复兴”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从材料一“尊新王”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第二小问,可从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可以看出韩非子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从材料二“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可以看出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从材料二“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可以看出韩非子宣扬君权至上。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相关史实简述即可。
第(3)问,从材料三“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思想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1)相同主张: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不同主张: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两者都主张实行礼制,赞同统一。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成功: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失败: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导致其迅速灭亡。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