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

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

南京市(1997-2010)土地利用规划总 则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加强政府对土地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保护耕地的关系,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南京市人民政府依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规划的范围南京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总面积6597.15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以1996年为基期年,规划近期为1997一2000年;规划远期为2001一2010年;远景目标展望至2020年。

三、规划修编的原则1.贯彻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保护好基本农田,建设占用耕地和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努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2.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落实土地利用控制指标;3.以供给制约、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4.提高土地利用率;5.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6.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四、规划编制的任务1.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活动,建立市场经济下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机制;2.在对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和各业用地需求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确定规划期内的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各类用地的时空布局,指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4.逐级分解规划确定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重点确定城镇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落实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和基本农田等重要用地的区域布局;5.划分土地利用区,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土地主导用途并公告,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6.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五、法律效力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和附件、规划图件、规划专题四部分组成。

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规划说明和附件是对规划文本和图件的具体解释,规划专题是对规划文本的技术艾持。

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 《土地管理法》规定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审查并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一经批准即具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

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须经国务院批准; 本经批准,不得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

六、与相关规划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

在城市规划区内、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

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在江河、湖泊、水库的管理和保护范围以及蓄洪滞洪区内,土地利用应当符合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符合河道、湖泊行洪、蓄洪和输水的要求。

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经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大型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据国务院的批准文件或报国务院批准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现状一、基本概况南京市位于我国沿海申部,长江下游核心地带,江苏省西南部,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相临。

市域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32°27'',东经118°22'' -119°14'',位于东八时区。

全市现辖十区五县,共49个街道、67个镇、52个乡,有1115个居委会、1712个基层村。

1996年总人口525.43万人,人口密度796人/平方公里。

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674.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660元,产业结构的比重为7:51:42,属 "二、三、一"型产业结构特征,第三产业比重居全省第一位。

固定资产投资317.95亿元,工业总产值1007.0亿元。

主要农产品中,粮、棉、油、蔬菜的产量分别为179.46、0.37、14.08、123.2万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39.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3.94万亩。

南京市依其地貌特征属江苏省宁镇扬丘陵地区,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由于地处西风环流控制之下,季风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土壤主要有地带性土壤和耕作土壤两大类型;全市蕴藏着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目前已发现40多种矿藏,具有开采价值的有近30种;南京区位优势显著,地处长江经济带 "龙颈"与沪宁杭城市群 "顶角"的复合部位,是我国生产力布局中的长江和沿海地带"T"型产业密集带的结合部,中国国土规划中沪宁杭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城市,在江苏沿海、沿江、沿线开发战略中处于枢纽位置,对外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南京是著名的古都,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相交融,形成山、水、林、城结合的独特风貌;并有雨花台砂砾层自然剖面保护区、固城湖水产资源保护区、紫金山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

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据1996年10月31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我市各地类的面积和构成如下:1.农用地:497580.92公顷。

其中,耕地:309366.74公顷(464.0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6.89%;园地:10825.75公顷(16.2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64%;林地:60934.35公顷(91.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9.24%;牧草地:1670.09公顷(2.5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25%;水面:114783.99公顷(172.1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7.4%。

2.建设用地:135979.87公顷。

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7291.49公顷(145.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4.75%;交通用地:12596.47公顷(18.8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91%;水利设施用地:26091.91公顷(39.1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96%。

3.末利用土地:26154.08公顷(39.2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97%。

三、土地利用特点1.土地利用方式多样,结构地域差异明显。

本市土地类型复杂,土地利用方式多样。

丘陵岗地与平原杆区在土地利用上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农用地内部结构、建设用地比重、土地后备资源比重及土地开发利用率等差异;从土地类型分布来看,城区商业、居住用地比重较大,郊区工矿用地比重较大,五县农业用地比重较大。

2.单位土地面积固定投资大,土地产投比低。

1996年全市单位土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为4.82万元/公顷,全省最高。

但由于行政、教育、科研等非生产性投资所占比重较大,导致单位土地面积GDP低,仅为10.23万元/公顷,单位土地面积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投资比为 2.21,是全省最低水平。

单位农业用地的农业总产值也很低,在全省仅高于淮阴。

3.土地利用率较高,土地垦殖率相对较低。

1996年我市土地利用率在96.84%。

耕地复种指数为2.02,粮食播面单产为6203公斤/公顷;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但土地垦殖系数仅为46.8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仅高于苏州、无锡。

4.农用地利用结构相对合理,但中低产地较多。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面积之比为188:6:37:1,符合我市农业生产结构特点和农地安排的优先顺序。

农业中低产地较多。

目前全市耕地中有62%的属于中低产田;低产林地占林地的28.4%;低产园地占园地的57.3%。

由此造成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单位农用地农业产值1996年为1.1万元乃丫顷。

5.建设用地比重大,交通用地比重偏低。

1996年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与交通用地两项合计为10.9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66%。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重相对较高,为土地总面积的14.75%,比1990年增加了11.7%; 交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91%,比1990年增加了13%。

我市近几年加快了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但交通用地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仅占两项建设用地的11.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农村道路明显不足。

南京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5.6平方米,在全省仅高于盐城。

特殊用地比重大,高于一般城市。

6.林地比重较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林比重偏低。

南京市林地指数9.24%,是全省最高水平。

林地中,有多处森林生态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

加上城市绿化、行道树、经济林果和农田林网等,全市林木覆盖率达13.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高达41%,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这对保持生态平衡与美化环境起重要作用。

但由于风景林和生产保护林比重大,经济林比重相对低,致使单位面积林地产值和净产值仅耕地的14.6%和9.1%。

四、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土地供求矛盾突出,耕地日益减少。

由于人口增加、城市扩张、交通建设、工业发展等,我市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加剧,1996年人均耕地为0.059公顷(按统计面积计算为0.04公顷/人)。

1991一1997年,全市非农建设占用土地1056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5353公顷。

耕地的短缺造成本地农产品严重不足,城市居民消费的主要农产品中,近70%的口粮、3 40%的蔬菜肉类及绝大部分水果依靠外地调人,而五县只能基本自给。

2.城市规模扩展迅速,城镇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近十几年是南京市经济和城建发展的加快时期,市区(十个区)的建成区用地规模扩展速度较快。

1985@ 1995年建成区相对增幅为20.1%,年均增长2.01%,年扩展面积为3.l7平方千米。

10年内所扩展的3171公顷用地中,占用了耕地2041.8公顷,占总用地的64.4%,且主要为菜地、水田。

建成区用地结构也不尽合理。

主要体现在:约有1/3的旧城区仍未改造完成,城市土地利用系数低;工业用地占城镇总用地的比重较大;城镇建筑总容积率不高;主城繁华地段建筑密集,而城郊结合部和部分开发区大量土地闲置,"主城内驻宁部队、高校、部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占地比重较大,影响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等等。

8.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宅基地利用很不经济。

农村居民点用地缺乏规划,布局散乱;农村基础设施不配套,公益事业用地过少。

全市乡村共有73.54万户(统计户),户均宅基地673.7平方米,人均190平方米,村庄内部闲置废弃地较多,宅基地利用很不经济。

4.农用地结构调整无序,耕地转用缺乏控制。

1993-1996年,我市耕地在农用地结构调整中减少了907公顷(以旱地为主),主要变更为园地(以果园为主),而农用非耕地变更为耕地仅43.9公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