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传统文化

六年级传统文化

六年级传统文化第一课《论语》八则教学内容《论语》八则教学目标通过论语的学习,养成“君子”的品德教学重、难点理解文意,诵读识记积累课前准备课件资料一、初读感知1、诵读《论语》八则2、背景资料《论语》《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论”读音为“轮”,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汇编。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

孔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1999年10月9日召开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大会。

二、文本解读1、好:爱好2、乐:以此为乐3、识:牢记,潜心思考,加以辨别,存之于心4、敏:努力5、恐:害怕6、盖:或许,大概7、作:创作三、解释原文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意:孔子说:“对于学问道行,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根据重点字的意思,解释论语原文四、诵读体会1、大家明白了《论语》八则中的内容和含义,能试着背诵和体会吗?2、学生诵读体会3、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五、结合实际提升品德1、通过学习《论语》八则,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2、积累其他中《论语》的名言警句板书设计《论语》八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教学反思六年级传统文化第二课《大学》教学内容《大学》教学目标明白“修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理解《大学》中“格物”“致知”的内涵教学重、难点理解《大学》中“格物”“致知”的内涵课前准备课件资料一、初读文章1、诵读原文2、背景资料《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二、文本解读1、重点字词大学:这里相当于“小学”而言。

亲:通“新”使动用法止:止息,停留得:收获三、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文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们的美德,在于更新人们的精神风貌,在于引导人们专注于追求善的至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文意:有所专注之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之后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之后才能神思安和,深思安和之后才能潜心思考,潜心思考之后才能有所收益。

四、诵读体会《大学》两则,意味深长,你能背诵下来吗?五、结合实际,提高修养1、谈一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2、你知道哪些严于律己的名人故事/?六、拓展延伸1、把两段选文内容讲给家长听,听听他们对学习态度和严于律己的看法2、背诵《大学》中的其他经典板书设计大学亲:通“新”使动用法教学反思六年级传统文化第三课《中庸》教学内容《中庸》教学目标理解《中庸》的大意明白《中庸》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借鉴古人的思想,学习《中庸》提出的顽强精神课前准备课件资料一、初读文章1、诵读原文2、背景资料《中庸》《中庸》简介: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所著。

现存的《中庸》,已经秦代儒者修改,大致写于秦统一全国不久。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二、文本解读博学:广泛的学习审问:详细的询问慎思:慎重的思考明辨:明确的分辨笃行:踏踏实实的去做事情知:懂得柔:弱,这里指意志软弱,不坚强三、解释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文意:要广泛的学习各种知识,详细的探讨事物的原因,慎重的思考问题,明确的辨别是非,踏实的去做事情。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文意:除非不学,学了而没掌握,就决不放弃;除非不问,问了没搞明白,就决不罢休。

四、结合实际,提高修养1、谈一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2、你有哪些收获?五、拓展延伸1、把两段选文内容将给家长听,听听他们对学习态度和严于律己的看法2、背诵《大学》板书设计中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教学反思六年级传统文化第四课《列子.汤问》二则教学内容《列子.汤问》二则教学目标理解《列子.汤问》的大意明白《列子.汤问》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借鉴古人的思想,学习《列子.汤问》提出的学习精神课前准备课件资料一、初读文章1、诵读原文2、背景资料《列子.汤问》《列子.汤问》简介:《汤问》一篇,笔锋横扫天下,搜罗先秦旷古奇闻,以飨博物君子。

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荣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以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的规律与奥秘。

二、文本解读三、解释原文四、结合实际,提高修养五、拓展延伸3、把两段选文内容将给家长听,听听他们对学习态度和严于律己的看法4、背诵《列子.汤问》板书设计《列子.汤问》遂饯遏反教学反思六年级传统文化第五课《史记·淮阴侯列传》教学内容《史记·淮阴侯列传》教学目标理解《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大意明白《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借鉴古人的思想,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提出的学习精神课前准备课件资料一、初读文章1、诵读原文2、背景资料《史记·淮阴侯列传》简介:本传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列传第三十二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

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

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二、文本解读商贾怯耳俛出蒲伏三、解释原文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翻译:2、吾必有以重报母翻译:3、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能报乎?翻译:四、结合实际,提高修养学了这篇文章,你认为韩信是个什么样的人?五、拓展延伸1、把两段选文内容将给家长听,听听他们对学习态度和严于律己的看法2、背诵《史记·淮阴侯列传》一小段板书设计《史记·淮阴侯列传》商贾怯耳俛出蒲伏教学反思六年级传统文化第六课《马援》教学内容《马援》教学目标理解《马援》的大意明白《马援》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借鉴古人的思想,学习《马援》提出的学习精神课前准备课件资料二、初读文章1、诵读原文2、背景资料《诫兄子严、敦书》简介:东汉名将马援在军中听说兄子马严、马敦二人好评人短长,论说是非,于是写了这封信进行劝诫。

在信中,他教导严、敦二人不要妄议别人的过失短长,这是他平生最厌恶的,也不希望后辈染此习气。

接下来,马援举龙伯高和杜季良两人为例,指出两人虽都德行廉正,不过严、敦二人可以龙伯高为榜样,却不要学习杜季良二、文本解读曹敕刻类三、解释原文1、愿汝曹效之。

翻译:2、刻鹄不成尚类鹜翻译:3、画虎不成反类狗?翻译:四、结合实际,提高修养学了这篇文章,想一想你的长辈平时是怎样教导你的?五、拓展延伸1、把选文内容将给家长听,2、继续查看关于马援的有关作品板书设计《马援》曹敕刻类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马援有了了解,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