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授课课堂模式初探
平阴一中张磊
课堂是真实教育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构筑高效课堂,就是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实现高效的课堂并追求个性的课堂。
课堂是不是有效,是不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
一个高效率的课堂才是一个好的课堂,评价一堂课最重要的是学生得到了什么,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快乐的。
当一堂生物课的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们要这样问问自己: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在这节生物课中,学生们学到了什么?掌握的怎么样?尤其是针对新教材的量多而又难于把握等问题,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对高效课堂认识:
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能否高效地学习,教师能否调动学生,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乐学,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和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适应,并能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
1、课堂教学体现“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
2、课堂教学体现“自主化”。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先想、先说、先练,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好知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认知、情感、意向及自我意识的互动交融过程。
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与创新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根据新课改的基本理念,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
(1)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学案引领,问题导学;
(2)让学生经历新知与方法的形成过程,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3)让学生经历思维的展示与碰撞过程,使课堂环境人际关系民主和谐;(4)让学生经历合作与成果的交流过程,通过信息共享提高研究问题能力;(5)让学生经历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激发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基于上述目的,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式教学模式,基本含义包括:①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②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或帮助者;③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④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还有责任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学会。
合作学习针对传统教学的缺陷,着眼于同伴人际互动的变革,将合作性的小组结构纳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构建了师生、生生之间多边、立体的互动结构,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体系的全面转变。
教师不再是信息和知识的唯一来源,师生、生生共同学会学习。
在合作学习课堂中,生生之间相互交谈、相互倾听、相互教、相互学。
这里,学生成了演员,教师则是导演、动机激发者、评估者和促进者。
基本的模式如下:学案预做、感悟新知—成果展示、发现新知—合作探究、深化新知—学以致用、掌握新知—当堂反馈、巩固新知五环节的教学模式。
这个流程是开放的、探究的、也是以生为本的。
二、基本做法:
结合这几年我校实际,初步探究出高效课堂新授课的基本程序为:学案预做——感悟新知,成果展示——发现新知,合作探究——深化新知,学以致用——掌握新知,当堂反馈——巩固新知五个环节,课堂教学主要是后四个环节。
1、学案导学
编制学案,主要是设计一些具基础性、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探究、预做预演、自我整理。
同时设计教学的各环节,以开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通过课下的自主学习,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感性上的认识,了解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初步尝试了应用。
通过教学过程的依次进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掌握、认识上得到升华、应用上逐渐熟练。
2.合作学习探究
①围绕自主学习中独立解决有困难的或疑难问题展开,先同桌交流,再小组内互探,由中心发言人,负责回答本组成员的问题,或者是各尽所能,谁能解决谁发言,从而实现“兵教兵”。
②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全班同学交流,其方式可以是口头问答、书面练习、板演等。
展示和纠错可以采取学困生展示(展示面要大)、中等生纠错、优秀生讲评的方法,从而实现“兵强兵”。
③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在交流探究中的问题或理解上的偏差,个别的问题个别指导,集中问题集中解决。
并及时梳理、归纳、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为精讲点拨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样,学生的问题既得到解决,又突出了重点,提高课堂效益。
3、成果展示
在小组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由中心发言人,对探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可以采用板书和回答两种方式,阐述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解释基本的生理过程,明确本节课重要知识点。
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展示出来,其他学生参与评价补充,教师点评,小结,形成知识结构。
4、典例剖析
常考的典型例题,或者例题的变式,先让学生板演并讲解,(这个过程可以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同时进行。
最好把题目先写在黑板上,学生按照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解决)然后其他学生点评。
这样,讲解的同学,一定是尽自己所能,理解的比平时更到位。
同时,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解时,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高,学习更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其他同学也能大胆质疑,由被动听课变成了主动参与。
及时补充讲解中出现的不足,改正同学的失误,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
5、当堂反馈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留出不少于10分钟的时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练习和分层达标活动,基础弱点的同学,立足课本,安排好他们的问题;基础好的同学,适当做一点中等题,但是量不能多,不能把新授课变成习题课。
当然,可以利用学案,在巩固新知里设计好题组练习,设计中按照(1)基础知识的练习,关注课本知识点;(2)变式训练,形成基本知识和技能;(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综合应用,分为三个题组,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分层要求。
小组之间合作交流,通过讨论,矫正,做到当堂清。
在这里要明确,巩固提高不是简单的做题,而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针对性训练。
6、归纳总结
由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教师点拨的是学生共同存在的困惑点、重难点、易错点,对新知进行进一步深化。
三、实施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1、通过学案导学,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更加明确。
学生的思维会紧紧围绕所学内容进行预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转变,教师只是合理地点拨,把课堂交给学生,用“兵教兵”方法,使课堂气氛与以往迥然不同。
3、每堂课都能保证学生有消化吸收的时间,当堂处理练习、习题,发现问题也能及时予以点拨、讲解,当堂改正,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4.我认为,不是每一节课都适用这种模式。
而一堂课也不是所有环节都能够进行完。
5.在实际教学中,交流探究环节要斟酌进行,因为不是一“讨论“就会得出深刻的结论,而有时学生的独立思考更为有效。
6. 教师课前经过精心准备,有的放矢的精心设计是课堂模式发挥极致的前提。
无论什么模式其实都是方式方法,只有准备充分,教学目标明确,才会达到殊途同归的教育目的。
7.教师既要敢于放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适时让位,耐心地静候花开;又要善于出手,发挥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本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催发学生生命的拔节,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在教授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的课堂教授方式已经改变了以往只重大面积教授不顾教学对象实际收获的做法;已经能体现以教师为准确指导、以学生训练为主的教学理念;已经强化了学生个体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意识。
不过,同仁们在教学中仍然继续探究、继续创新,力求将课改理念更大程度的在课堂发挥效益,继续努力开创生物教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