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河枸杞的发展现状和枸杞产业的巨大效益枸杞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药用经济树种,具有喜肥水、喜光热、耐盐碱的生物学特性,而精河县属温带在陆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热量充足,光照日数长,土壤含有轻度盐碱,极宜适合枸杞的生长。
据新疆医药管理局、中药研究所及北京营养研究所分析测定,"精河枸杞"不仅色红、粒大,肉厚皮薄,其有效化学成份也明显高于其它传统产区的产品。
"精河枸杞"总体含量中,水份16.5%,灰份4.72%、粗蛋白质11.03%、粗脂肪3.15%、热能1631千卡/克、总糖47.4%,除含有钾、钠、钙、镁、铁、铜、锰、锌、磷等多种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外,维生素含量亦很丰富,每千克含维生素B1 3.9mg、B2 1.309mg、C94.76mg、胡萝卜素19.8mg,每百克中含有18种氨基酸9.24mg。
"精河枸杞"成为枸杞中的精品,有"红玛瑙"之称。
新疆已将枸杞种植业列入"红色产业"重点发展,枸杞种植业更是精河县独具特色的优势支柱产业。
多年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精河县充分发挥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统筹生态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精河枸杞为主的名特优经济林发展迅速。
至2004年,全县经济林总面积达7.03万亩,其中枸杞保有面积达6.7万亩,占经济林总面积的95.3%,平均年产枸杞干果7000-8000吨,占全县农牧业产值的23.3%;通过大力发展枸杞产业,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为精河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㈠精河枸杞产业发展现状精河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把枸杞作为一项主导产业来抓,从提高品质、创建品牌、搞活流通、加速转化等多方面大力扶持和发展这一特色产业,确保了枸杞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
从1990年起,精河枸杞就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和有效营养含量四方面雄踞全国五大枸杞主产区之首。
精河枸杞素有"红玛瑙"之称,干果以其果实鲜红、粒大饱满、皮薄肉厚、含糖丰富和药用价值高等显著特点,远销日本、欧美、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赢得了"精河枸杞甲天下"的美誉。
1994年精河县被自治区命名为"十六个经济林建设基地县"。
1996年枸杞生产区托里乡被评为全国"枸杞之乡"。
1998年,精河县被自治区授予"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称号,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称号,2002年"精河枸杞"原产地证明商标被国家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正式认定。
2003年精河县"精杞1号"顺利通过了自治区优良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2004年,荣获自治区"林业工作先进县"称号。
--高度重视,扶持发展。
一是加强领导。
由一名副县长任枸杞协会会长,专抓枸杞产业发展中的各项工作,并相继组建成立了精河县枸杞研究所、精河县枸杞原产地证明商标工作领导小组等。
二是加大投入。
每年财政投入50万元用于枸杞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聘请专家技术人才,并通过各大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三是结合精河县实际,积极鼓励农牧民发展枸杞产业。
一方面,坚持谁栽培谁经营谁收益,大力鼓励农民开荒种植枸杞,并通过长期实施开荒种植枸杞一律免交三至五年的地亩提留及其它费用等优惠政策,全县种植枸杞的积极性普遍得到极大的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另一方面,从1999年起对枸杞市场内的个体工商户给予了税收减半征收优惠政策,2003年又再次减征税费等,进一步加大对枸杞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四是充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在开荒地大面积种植枸杞,全县5.25万亩退耕地造林中,枸杞面积占36.9 %。
--技术保障,品质领先。
一是成立了精河县枸杞研究所,主要从事枸杞品种改良、繁育,新品种引进推广、栽培技术模式化、病虫害综合防治、枸杞产销信息综合分析等。
通过试验证明,精河县培育的枸杞优良品系"精杞1号"熟果在总糖、枸杞多糖、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等成分上高于宁夏产枸杞;在种植方面具有丰产、抗病虫害的优势性,具有果枝节间短,果实集中,易管理,易于采摘等特点,经过科学定植的精杞1号第二年便可达到亩产枸杞干果50-90公斤,第三年亩产干果可达180-250公斤。
二是县、乡、村三级都成立了枸杞协会,帮助指导农民实现种植、管理、加工的科学化。
93年,精河县托里乡大庄子村就成立枸杞专业协会,协会定期开展工作,及时进行成果经验交流,从实践中总结枸杞的丰产技术措施;县林业站也通过派出有较高实践经验的技术干部进行以各种方式开展枸杞的咨询活动,设立枸杞"医院",进行枸杞田间服务,几年来,日益增长的产值使农民尝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有力的促进了农牧民种植枸杞的积极性。
三是不断培育枸杞新品种,抓好提纯复壮。
投资1130万元,由县林业站等单位与区内外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了5000亩枸杞良种繁育基地,承担完成自治区重要科技攻关项目,自行培育出丰产性好、结果性强、产量较稳定、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精杞1号",并于2003年通过自治区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束了精河县多年来枸杞无品种名的历史。
通过新品种枸杞的栽植,枸杞产量由89年的单产35公斤增加到91年的单产76.5公斤,并且逐年提高,97年已达到110公斤。
近年来选育出的"精杞1号"单产高达250公斤。
四是积极开展了国家级枸杞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以枸杞农业标准化带动枸杞产业化的发展。
五是大力普及枸杞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每年县林业局、科协利用"科技之冬"时间,派技术人员,在各乡、镇、场举办农民培训班,讲解传授枸杞的施肥、修剪、采摘、晾晒技术、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及方法,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牧民利用科技进行枸杞的栽培管理。
--兴建市场,搞活流通。
1999-2000年,由政府扶持,农民筹资,共同在枸杞主产区托里乡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枸杞批发市场,并建成了全国首家乡级枸杞信息发布网点-中华枸杞网,通过定时发布枸杞信息,使广大杞农和客商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枸杞市场行情。
市场投入运营以来,变分散销售为统一销售,吸引集中了货源,稳定了价格,方便了管理,每年集中从市场内流通的枸杞产品在7000吨左右。
枸杞市场销售流通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成为全疆枸杞市场的"晴雨表"。
--统一标准,创出品牌。
1999年,精河县统一了外销枸杞品牌和包装,正式制定实施了枸杞质量标准,枸杞交易方式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2001年9月,精河县被批准成为国家级枸杞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枸杞栽培技术规程》被有关部门批准成为地方农业标准;2001年,"精河枸杞"被认定为"新疆农业名牌产品";2002年3月,"寿国牌"枸杞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认定为中国名优经济林产品;同年2002年3月,"精河枸杞"荣获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成为精河枸杞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2003年,精河县托里乡5000亩枸杞示范园顺利通过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资格认证;精河县国家级枸杞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也顺利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总局的验收,现已全面启动。
--科技引路,加速转化。
一方面借助外力,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通过与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的合作,制定出了适合本地枸杞品种的枸杞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同时,在进行枸杞初加工的基础上成功研制了枸杞油、枸杞酒、枸杞红色素、枸杞胶囊等深加工系列产品,还有部分产品处在试验阶段。
另一方面内引外联,扶持和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带动枸杞产业发展。
建成了集枸杞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县内外企业10余家,年生产加工能力近1000吨。
以精河枸杞为原料的"金可乐"饮料多次获得国家级饮品金奖,为精河枸杞深加工产品创出了品牌。
2003年乌洽会上,与湖北联合广告公司签订了2000万元独资开发精河枸杞产业化项目合同,组建成立新疆德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德联公司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全面启动了新疆德联托里生态园建设工程,并与华中农业大学嫁接成立了华农德联枸杞研究所,当年便推出第一款具有高雅造型、独特味道、深厚文化内涵的产品--"精杞王"精制高级枸杞酒。
同时,精河县天杞科技开发公司投资500万元完成枸杞叶茶深加工项目,并申请获国家专利,将枸杞嫩叶资源转化为天然保健茶饮品,目前平均每天可生产枸杞叶茶200公斤;新疆精杞红枸杞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并投入生产了优质保健酒--新疆红雪莲枸杞鹿茸酒。
在上海首届林博会上"新疆红"雪莲枸杞鹿茸酒、"天杞"枸杞叶茶等三种产品获得博览会金奖。
精河枸杞系列新产品的相继投产,为提高生产基地产量、规模,整合精河枸杞资源,创立精河枸杞品牌,提高枸杞经济效益,加速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㈡枸杞产生的效益精河县种植枸杞近40年来,枸杞产业为精河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
精河县因处于阿勒泰山系与天山山系交绘的阿拉山口风口下方,时常遭风沙、盐碱、沙暴的侵袭,自然条件极为恶劣。
枸杞因具有固沙、耐寒、耐旱、耐盐碱、喜光热的特性,精河枸杞种植业的发展,不但壮大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而且对精河县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提供了生态屏障。
近年来,精河县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开荒地块、中低产田大面积推广枸杞,使枸杞在防风固沙、改良盐碱、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应。
如:为了向沙漠、戈壁要良田、要效益,精河县托里乡人民为改善种植条件,通过在下潮地、沙丘开荒地上种植的3.5万亩枸杞,使过去寸早不生和劣质地,变成了绿郁葱葱,硕果累累的枸杞林。
在固沙林场内共居住着农民自投资金,种植枸杞防风固沙林,形成了人进沙退的局面,极大地改变了本地的自然面貌,收到了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
枸杞作为特色经济林种,既可结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又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经济效益远远高出棉花、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作物。
2004年,全县枸杞总面积5.39万亩,平均单产152.5公斤,总产8219吨,产值8219万元,占种植业总产值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