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原典分类举要分类方法: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一)经部“六经”(孔子)——《易》《书》《诗》《礼》《乐》《春秋》“五经”(汉)——《易》《书》《诗》《礼》《春秋》“十三经”(朱熹)——《易》《书》《诗》“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其他如:《广韵》、《说文解字》等(二)史部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三)子部儒家、兵家、法家、……、释家、道家(四)集部《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原典》导读(一)“原典”、“元典”概念1.家——原——源原:侧重于个体,具象的起始。
2.元,始也元:侧重于混沌,整体的起始。
“原典”是指作为文化源头的经典要籍,指一种文化、思想、流派最开始、最本源的著作。
(二)为社么要读“原典”?1.“原典”自身的魅力2.前辈学者的启示3.现实的需要二、《周易》相关内容:【性质】①《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代通过事物变化的规律来预测吉凶的算卦书。
②《周易》带有迷信色彩,但这并不能够影响它的内容当中包含着精华,包含着大智慧。
【构成】①易经和易传;②十翼:《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内容和体例】阴爻、阳爻→八卦→六十四卦八卦名称及所象征的八种事物: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卦取像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蒙: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
“初噬告”,以刚中也。
“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
蒙以养正,圣功也。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六四:困蒙,吝。
六五:童蒙,吉。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古经每卦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卦象、卦名、卦辞、爻辞蒙卦的卦像由坎下艮上组成,“蒙”是卦名,后面内容是蒙卦卦辞。
“初六”——“上九”,为蒙卦的每一爻的爻辞。
《彖》内容解释蒙卦卦名、卦辞、蒙卦整卦的大旨。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为大象,阐释卦像“《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为小像,阐释爻像。
《周易》导读(一)《周易》的作者和成书时代【总结】①《周易》经传的创作经历了远古时代至春秋战国之间的漫长过程。
②不是一人一地一时所作,有一个积淀过程,是“人更多手,时历多年”的集体撰成的作品。
(二)《周易》的内容和体例【体例】广义狭义一般指古经部分一般指古经和大传(64卦,386爻,450句卦辞)【内容】(三)二十一世纪为什么还要学习《周易》?1.《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原典。
儒家:“五经”之首道家:“三玄”之一2.《周易》是一本奇书,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历来“见仁见智”,分歧很大,有必要仔细研究。
3.中国文化延续了五千年,肯定有其合理的一部分。
(四)《周易》的性质1.用来算卦的占卜术。
2.关于“周易”的解释,影响较大的有三种:(1)周朝简易的占卜术(2(3)易:天道的规律和人生事物变换的法则(4)周:周代易:变化周代通过事物变化的规律来预测吉凶的算卦术《周易》是用来算卦的书,带有迷信色彩,但并不能影响其内容中包含着精华和大智慧。
(五)《周易》的作者和成书时代1.伏羲做八卦2.周文王作系辞3.周公作卦爻辞4.孔子作“十翼”《周易》是“人更多手,时历多世”的集体撰成的作品创作:远古时代————春秋战国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
从二;二,古文上字。
三垂,日月星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
凡示之屬皆从示。
,古文示。
“示”为部首。
“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
”解释此部首含义,意思是:上天把自己的旨意通过征象垂示下来,展示吉凶,以这种方式来告诉人们应该守本分守规矩。
“从二;二,古文上字。
三垂,日月星也。
”分析“示”字结构,为“上”和代表日月星的三垂会意而成。
“凡示之屬皆从示。
”说明体例,意思是凡跟“示”这个部首有关的字都排在这个部首里。
“,古文示。
”说明“示”字有重文,将“示”字的古文写法标明出来。
许慎释字的特点:一是用“六书”理论;二是掺杂文化因素。
《说文解字》导读(一)《说文解字》的概况1)作者:许慎,字叔重,东汉人。
“五经无双许叔重”;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学专家、语言专家;中国文学的开拓者。
2)简称《说文》,我国首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全书收字9353个(540个部首,14大类)。
(二)《说文解字》的形义分析1.文,错画也。
象交文。
凡文之属皆从文。
2.3.4.(五)《说文解字》的内容《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分析字形、解说字义的著作,又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化百科全书。
1.分540部2.探讨文字的起源(1)八卦伏羲(2)结绳记事神农(3)刻符记事(4)图画(5)仓颉造字3.创立“六书”理论4.解释文字(六)“六书”,最早出自《周礼》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用字法:转注、假借『象形』古人对抽象事物有时采用依附象形的办法来造字。
Eg:果,木實也。
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
(果,树结的籽实。
字Eg :泪,『指事』(事,事物)指事者,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Eg。
(,高处。
这是古文字,是指事字。
上,篆文写作。
(,底部。
作。
Eg:朱,赤心木,松柏屬。
从木,一在其中。
亦,人之臂作边旁,像臂弯下两个腋窝的样子。
所有与Eg:林,平土有叢木曰森,木多皃。
从林从木,讀若曾參之參。
(作边旁,像太阳落在草丛中。
)早,晨也。
从日在甲上。
(“甲”上。
)形采用“日Eg:=考老令,长,酉,女,汝,尔,应用“六书”理论分析下面汉字结构:美上竹月果雨甘朱泪化朝犬莫颖西我考老羊逐寇牧你自何刃玲信寒缸象形:竹月果雨泪犬羊自指事:上甘朱刃会意:美化朝莫逐寇牧信寒形声:颖何问缺转注:考老假借:西我你(“从…从…”→会意)四、《诗经》:《诗经》的性质、名称、篇数、时代《诗经》“六义”:风雅颂(诗体分类);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诗经》的思想内容:一、农事诗二、征役诗三、婚恋诗四、怨刺诗五、史诗六、祭歌《诗经》导读【性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或曰选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诗集。
【名称】原称《诗》《诗三百》,战国始称为“经”,汉代正式称为《诗经》,为经书之首。
【篇数】305篇《毛诗》篇目为311篇(6篇为有目无词的“笙诗”——有曲谱没有歌词)【时代】西周初年——春秋中叶,少数为商代最早作品《商颂》5篇最晚作品毛诗《陈凤·株林》(约为公元前599年)齐诗《曹风·泉》(约为公元前510年)【地域】黄河中下游地区,少数涉及江汉地区【作者】民间仆隶平民→→→朝廷公卿大夫→→→社会各个阶层(大部分为无名氏,少部在其内容中隐现)Eg:《载驰》许穆夫人,姬姓,第一爱国女词人【收集】“采诗说”——风诗“献诗说”——雅诗“作诗说”——颂诗【整编】“太师编诗说”(早期整理)“孔子删诗说”(再次整理)【应用】早期:礼乐演奏、教育国子、观风知政春秋:赋诗言志(引用学习、外交措辞)孔子时:教育弟子战国:引诗说理秦代:焚诗禁毁汉代:回复传授【六义】诗体分类——风雅颂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风”声,指的是土声、地方土乐,即土风歌谣,共160篇。
现在一般研究者也认为国风是采自各地的民风歌谣。
“雅”正,雅乐也就是正乐、朝廷正乐、京腔雅歌,包括《小雅》(74篇)、《大雅》(31篇),合称“二雅”,共105篇。
“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专门用来宗庙祭祀且奏以大钟或伴以舞蹈的乐歌。
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多为赞美神灵或祖先的功德。
“赋”“敷”或者“铺”,至直接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
“比”“譬”,比喻、比拟、比附、象征这类艺术表现手法的概称,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
“兴”“起”,指触物生情的联想式开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思想内容】一、农事诗农事诗,反映了周代的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反映妇女采集劳动的《周南·苤苡》反映牧业生产的《小雅·无羊》,代表《豳风·七月》。
二、征役诗高昂的战歌:《大雅》之《江汉》、《常武》,《小雅·六月》征夫的悲歌:《幽风·东山》思妇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三、婚恋诗相恋与欢会:《召南·野有死麕》、《邶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等。
追慕与苦思:《周南·关雎》、《秦风·蒹葭》、《陈风·月出》、《郑风·子衿》等。
爱的受阻:《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
婚嫁:《周南·桃夭》、《召南·摽有梅》等。
弃妇:《邶风·谷风》、《卫风·氓》等。
四、怨刺诗刺贪刺虐:刺昏刺暴,怨苦怨劳,怨不公不均。
如:《大雅》之《民劳》、《桑柔》、《瞻卬》,《小雅》之《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等。
刺乱刺淫:《国风》中之《邶风·新台》、《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陈风·株林》等。
五、史诗六、祭歌(燕飨诗)如《小雅》之《鹿鸣》、《常棣》、《宾之初筵》等;《大雅·行苇》、《鲁颂·有駜》通常也被认为是宴饮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