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发表时间:2013-01-11T13:48:55.2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1月总第71期供稿作者:张丽萍
[导读]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张丽萍山东省齐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51114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所谓兴趣指兴致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在教学中有重要实践意义。
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一、课前激情感染,促发学生参与欲望
职校学生大都基础差,语言表达能力弱,不会总结发言或不敢发表观点。
为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每节课都有课前三分钟才艺表演,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机会,敢于表现增强自信心。
授课前,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师风格、学生自身特点和整体素质情况,精心设计课前激情背景,选择能引起大多数(甚至全部)师生共鸣的体裁来提炼、加工、完善、甚至改造才能“录用”。
要精选背景方案:或热情洋溢的朗诵;或欢快流畅的乐音;或离奇曲折的故事;或身临其境的画面;或情意绵绵的场景;或夺人心弦的悬疑——只要能达到所设想的师生情感全部投入的效果,无一不可采用。
例如《致橡树》授课前,利用课前三分钟同学们才艺展示时间,让同学唱一首关于爱情的歌曲,自然引入描写爱情的诗句,同学们对以往学习的诗句进行回忆,又导入新课,大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欲望,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抓住教学亮点,把课堂变成舞台,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是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会心一笑或跃跃欲试的教学精彩画面。
”每一篇文章都会有很多亮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带感情地朗诵课文,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并有所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要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
“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想、说、做。
在讲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积极表现,更重要的是抓住亮点进行情境教学,让同学们都有切身体会。
如在进行《假如我有九条命》这一课教学时,先就课文内容提出难度不大的问题:“作者想用这九条命来作什么?”这一问题的解答比较轻松,只要读懂课文,稍加归纳,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得出问题答案。
对成绩相对好的学生,刚提出相对较难的题目,如“有九条命就好了,好在哪里?”“假如你有九条命,你会用来做什么?”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很广阔的思维空间、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想得出有见解、被大家认同的答案,就不是易事了。
提问一些难易相搭配的题目,就不会使课堂成为某部分学生的舞台了,课堂气氛也会异常热烈。
三、结合地方特色,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成功的语文学习必须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指导学生观察身边人和事,捕捉生活闪光点。
我们齐河县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成为济南市的后花园。
海底世界已建成开放,为此,我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用手中的笔记下家乡的昨天、今天并展望未来,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产生自豪感,增强写作兴趣,因为学生耳闻目睹,所以自然提笔成文。
另外学校、班级、家庭近期发生的事都可以不误时机的就地取材。
同样,我们在教授课文中,也应着眼加强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讲《最后一片叶子》这篇文章时,让同学们观看MTV动画录相,然后让他们自己排练到实际场景中(比如学校公园)演成小品,我给他们录下来播放。
这样同学们在学中演,在演中学。
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主题思想,学生学得快,学得有味,也能有学习成就感。
四、丰富语文课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语文教学范围也很广,有限的课本知识满足不了同学们需求,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尽量融入丰富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学有所知,是非常必要的。
我会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播放课外知识,与课文相关的学习内容,大量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扩展他们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足够的体验,加深认识,并应用于实践。
把课本当成学习范例,“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给他们学习方法,使同学们能举一反三。
如在学习应用言语《通知》后,科里再举行篮球赛,让他们自己下通知。
把课本当成学习的范例,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即让他们把课本作为学习的引擎,举一反三,而不是把课本当成学习的终极目的。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方法的艺术性。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强多种语文能力的提升,不失时机组织丰富的语文活动,鼓励、引导、发动,从而培养学生兴趣。
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案。
可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课外自读指导学生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座谈学习体会、开展名著阅读竞赛、举办语文阅读大比武活动。
还可以用故事会、朗诵会、赏析会、辩论赛、办手抄报、编订作文集等方式使学生把学习本身当成一种乐事,切实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和在社会实践中应用。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只有正视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有利于实现“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