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胃辨证-中医诊疗
处方解析
君:苍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 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 湿邪得化;
臣:厚朴——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 化湿,针对湿阻气机而设;
佐: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 厚朴 之力;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
降逆,
【治法】温运脾阳。 【代表方】理中汤《伤寒论》
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三两(各9g) 【煎服法】水煎服。
处方解析
君:干姜——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 臣:人参——甘温,补气健脾; 佐:白术——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
甘温苦燥之白术健脾燥湿; 使:炙甘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
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
[性味归经]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 大肠经。
[功效主治] 1、升举阳气:用于脾气下陷引起的久泻久 痢,脏器下垂; 2、清热解毒:用于热邪疮痈肿毒; 3、发表透疹:用于麻疹、风疹等。
[用量]3-10g。
各种出血
证型 血色 伴证
主药
代表方
脾不统血 淡红 脾虚 人参、白术
脾气虚证+失眠健忘, 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舌淡苔白,脉细弱。
主证释义
脾不统血,血溢脉外,故见各种出血; 阴血受损,血不养心神,故见失眠健忘。
主诉
衄血 尿血 便血 崩漏 紫癜
病因
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
治疗
【治法】补脾摄血,引血归经。 【代表方】归脾汤《正体类要》 白术一钱 当归一钱 白茯苓一钱 黄芪一钱 远志一钱 人参一钱 龙眼肉一钱 炒枣仁一钱 木香五分 炙甘草三分 【煎服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
半夏、陈皮——理气化湿,和胃止呕,防食 积化痰;
连翘——既可散结以助消积,又可清解食 积所生之热。
方歌与现代应用
【方歌】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 炊饼为丸米饮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 肠炎、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等属食积内停者。
升麻
[药物来源与加工]植物升麻的干燥根茎。
主证释义
脾不升清,心肺头面得不到充分水谷精 微,故头目眩晕;
脾气下陷,故脘腹重坠,便意频频,久 泻久痢;
脾不升清,脏器不能维持正常位置,故 脱肛、内脏下垂;
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是脾气虚的典型 舌象、脉象。
主诉
久泻 久痢 脱肛 阴挺 胃胀
头晕
病因
在脾气虚基础上, 劳倦过度,饮食失调, 导致脾主升清功能下降,
二为调和药性。
方歌与现代应用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脾胃气虚与下陷,气虚发热效如神。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 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 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 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 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主证
方歌与现代应用
【方歌】理中汤是伤寒方,甘草人参术干姜, 呕利腹痛食少弱,可加附子温脾阳。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 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 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主证
脾胃气虚+头目眩晕, 脘腹重坠,便意频频, 甚则脱肛,久泻久痢, 内脏下垂,舌淡苔白, 脉沉弱无力。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 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 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主证
头重如裹,脘腹胀闷, 不思饮食,恶心欲吐, 四肢浮肿,小便不利, 带下清稀量多色白, 大便不爽,脉缓滑, 舌淡暗苔白滑腻。
主证释义
湿性重浊,故湿邪为患则头重如裹;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故脘腹胀闷,不 思饮食,恶心欲吐; 寒湿困脾,脾主运化功能受损,水液不 能运化则四肢浮肿,小便不利,带下清稀量 多色白; 湿性粘滞,故大便不爽; 脉缓滑,舌淡暗苔白滑腻为典型的寒湿 舌象、脉象。
处方解析
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 一治脾虚之病本,二可以补气生血;
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 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 神; 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 脾药配伍、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方歌与现代应用
【方歌】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苓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出血崩漏总能医。
病因
主证
脾胃气虚证 治疗
主诉
主证释义
病因
主证
脾胃阳虚证 治疗
主诉
主证释义
病因
主证
脾气下陷证 治疗
主诉
主证释义
病因
主证
脾不统血证 治疗
主诉
主证释义
病因
主证
寒湿困脾证 治疗
主诉
主证释义
病因
主证
湿热内蕴证 治疗
主诉
主证释义
病因
主证
胃火炽盛证 治疗
主诉
主证释义
病因
主证
胃阴不足证 治疗
主诉
主证释义
主证释义
食滞胃脘,不能通降,故脘腹胀满,疼 痛厌食,大便不调;
胃气上逆,故嗳腐吞酸,呕吐食臭; 舌苔白厚滑腻,脉滑是食积的典型舌象、 脉象。
主诉
脘胀 嗳腐吞酸 大便不调 腹泻 不食
病因
1、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食积不化; 2、大病之后,脾胃功能未复,过食生冷 黏腻,食积不化。
治疗
【治法】消食导滞。 【代表方】保和丸《丹溪心法》
脾与胃辨证
辨证依据
❖ 脾证脏腑定位依据——运化不行(如脘腹胀 满,便溏)
❖ 脾证脏腑定位依据——饮食改变(如食少纳 呆或消谷善饥)
脾与胃辨证常见证
❖ 脾胃气虚证 ❖ 脾胃阳虚证 ❖ 脾气下陷证※ ❖ 脾不统血证※ ❖ 寒湿困脾证 ❖ 湿热内蕴证 ❖ 胃火炽盛证 ❖ 胃阴不足证 ❖ 食滞胃脘证
主证释义
知母——清热泻火助石膏清热,滋阴润燥 助熟地养阴;
佐使:牛膝——引虚火下行。
方歌与现代应用
【方歌】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 胃肾阴虚夹火热,龈肿齿枯宜煎尝。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牙龈炎、糖尿病、急 性口腔炎、舌炎等属胃阴不足者。
主证
脘腹胀满,疼痛厌食, 嗳腐吞酸,呕吐食臭, 大便不调,舌苔白厚滑腻,脉滑。
病因
主证
食滞胃脘证 治疗
主诉
主证
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 四肢浮肿,眼睑如卧蚕状; 时轻时重,大便溏泻; 甚则痿证,+气虚证。
主证释义
胃气虚不能受纳腐熟,故食少纳呆; 脾气虚不能运化,故食后脘腹胀满,大 便溏泻; 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液停留体内, 故四肢浮肿,眼睑如卧蚕状; 脾主四肢肌肉,脾气虚日久肌肉失养, 故见痿证。
方歌与现代应用
【方歌】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 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主证
胃脘灼痛,干呕作呃, 饥不欲食,齿龈红肿微痛, 齿衄,+阴虚证。
主证释义
阴虚则阳盛,故胃脘灼痛; 胃气不降,故干呕作呃; 虚火消食,故易饥饿,但不是实火,故 不欲食,齿龈红肿微痛。
脾阳虚不能温运饮食,食阻中焦,不通 则痛,故胃脘疼痛;
阳虚则寒,故喜温喜按,得温按痛减, 泛吐清水四肢浮肿,小便不利,带下清稀色 白;
重者可因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而出现上 吐、下泻之证。
主诉
纳差 便溏 肢冷 浮肿 带下量多
病因
1、在脾胃气虚基础上发展而来; 2、饮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伤及脾阳。
治疗
主证
胃脘灼痛,口臭泛酸, 消谷善飢,齿龈红肿热痛, +火证。
主证释义
胃热炽盛,熏灼于胃,故胃脘灼痛; 胃液为热邪蒸腾,胃气上逆,故口臭泛 酸; 邪热消耗饮食,故消谷善飢; 脾胃开窍于口,火性上炎,故齿龈红肿 热痛。
主诉
牙痛 牙龈红肿 善饥 口臭
病因
1、饮食辛热,热邪内留于胃; 2、情志不畅,气郁化火客胃; 3、外感邪气,入里化热。
主诉
胃痛 牙龈出血 干呕
病因
1、热盛伤阴; 2、严重吐泻伤阴; 3、饮食不佳,生化不足。
治疗
【治法】滋养胃阴。 【代表方】玉女煎《景岳全书》
石膏三钱 熟地三钱 麦冬二钱 知母一钱半 牛膝一钱半 【煎服法】水煎服。
处方解析
君:熟地——滋阴以治本; 臣:石膏——清热泻火解虚热以治标; 佐:麦门冬——养阴,助熟地滋阴;
处方解析
君:茵陈——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 臣: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
湿热从小便而去; 佐: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
大便而下;伍栀子是为二便分消法。
方歌与现代应用
【方歌】湿热内蕴茵陈汤,阳黄栀子大黄方; 附子干姜炙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性黄疽型传染性肝 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 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
主证释义
湿热困阻脾胃,故脘腹痞闷,食少纳呆, 呕恶厌食四肢困重,头重如裹,胸闷呕恶;
湿阻气机,热邪不能外透,故身热不扬; 津液运化失常且为热邪所伤,故小便短 赤,大便不调; 脾胃之热侮于肝胆,湿热熏蒸肝胆,胆汁 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 明; 有热则舌红苔黄,脉数;有湿则苔腻,脉 滑。
山楂六两 神曲二两 半夏三两 茯苓三两 陈皮—两 连翘—两 莱菔子—两 【煎服法】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七八十丸(9g),食远白汤下。
处方解析
君: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长于消肉食油腻 之积;
臣:神曲——消食健胃,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
莱菔子——下气消食除胀,长于消谷面之 积;
佐: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防食积伤脾 生湿;
主诉
黄疸 尿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