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章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
第五章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
(2) 同频率法:其一般的步骤是,
①
根据实际情况先把整个区域划分为若干个流域, 每个流域根据各自的雨情、水情情况选择各自的代表年。 然后采用典型年法相同的方法,逐个进行计算单元水供需 分析并将同一流域的计算单元水供需分析成果相加,
②
③
④
最后,再把各流域同频率的计算成果汇总即得到整个区域 的水资源供需分析的成果。
3)从供需分析的深度,可划分为:
一次供需分析:初步地进行供需分析,不一定要进行供需
平衡和提出供需平衡分析的规划方案。
二次供需分析:要求供需平衡分析和提出供需平衡分析的 规划方案。特别是当供需不平衡时,对解决缺水的途径, 要进一步分析论证并作出规划方案。
4)按用水的性质,可划分为:
(1)河道外用水的供需分析; (2)河道内用水的供需分析。
再利用,等等。
因此在这样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中有许多非线性关系和约束条件
在最优化模型中无法解决,而模拟模型具有很好的仿真性能,这
些问题在模型中就能得到较好地模拟运行。
为了使模拟给出的结果接近最优解,往往在模拟中规划好
运行方案,或整体采用模拟模型,而局部采用优化模型。
也常常采用这种两种方法的结合,如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 中的地面水库调度采用最优化模型,使地表水得到充分的 利用,然后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采用模拟模型联合调度,来 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Pi,Ei——分别为第i日的降雨量和作物耗水量,mm。
计算中可对根系层水量规定一个适宜的上下限 Wmax和Wmin,如果Wi+1<Wmin,则表明作物根 系层缺水,应按下式确定灌水量
Ii W max (Wi Pi Ei)
工业用水采用分行业重复利用率及万元产值取水量的计算方 法,并按以下二个公式进行预测推求:
研究区的总面积为1035.6km2,其地貌属某 河流冲积扇的一部分,为地形平坦的平原区, 地下水资源丰富,为研究区主要的用水来源, 研究区水资源系统的构成.
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来水系统:主要指当地降水、由境外进入本区的侧向地下
水补给、由外区入境的地表水及废污水等; (2)储水系统:研究区内地下水含水层及境内可拦蓄地表径流 的河道和地面蓄水工程; (3)用水系统:主要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 (4)排水系统;主要指排泄到境外的地下水渗流和地表径流及 潜水的蒸发损
(1)用于存储和传递各种数据和计算成果的工作模块(亦称数据文件 库);
(2)进行水资源系统中供需各方供水量和需水量计算的工作模块, (3)用于各子区水资源联合调度计算的工作模块;
(4)输出各种计算成果的工作模块。
5.4.2 主要工作模块的描述
由于该研究区几乎无地表水资源可用,地下水
成为研究区的主要用水水源,因此以各子区的 地下水体作为逐个时段水均衡分析的对象。实 现水资源动态模拟计算的子模块主要有:
的一个面积最小的小区。
2)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可划分为
(1)现状的供需分析;
(2)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水平年)的供需分析。
现状的供需分析,是针对当前的情况;而不同发展阶段
的供需分析是对未来情况的,含有展望和预测的性质,但要 做好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水平年)的供需分析,必须以现状的 供需分析的成果为依据。因此,现状的供需分析是不同发展 阶段供需分析的基础。
模型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1)求参:
一个数学模型通常含有称为参数的数学常数,
如水文和水文地质参数等,其中有的是通过实
测的或试验求得的,有的则是参考外地凭经验
选取的。
(2)检验:
所建的模型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要经过检验。检验 的一般方法是输入与求参不同的另外一套的历史数据, 运行模型并输出结果,看其与系统实际记录是否吻合, 若能吻合或吻合较好,反映检验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
第五章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
5.2.5 供需平衡分析和成果综合
1 供水平衡分析分类
一个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的内容是相当丰富 和复杂的,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
1)从分析的范围考虑,可划分为:
(1)计算单元的供需分析; (2)整个区域的供需分析;, (3)河流流域的供需分析。
计算单元: 可视为一小的区域是供需分析的基础,属于区域或流域内
根据河系界线,水文地质和土壤的差异以及行政区界 线等条件将研究区细分为七个子区,并以该七个子区 作为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基本单元进行水资源的 联合调度和平衡分析。
依照上述水资源系统的构成,建立了研究区水资源动态模拟的数
学模型。该模型结构可视为若干个担负不同工作任务又相互联系 的模块组成,可归纳成如下几种类型:
K (1 ) n
3 地面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的工作子模块
(1)该方法不是对某一个别的典型年进行分析,而是在较长的时间
系列里对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的动态变化进行逐个时段模拟和预
测,
(2)该方法不仅可以对整个区域的水资源进行动态模拟分析,由于 采用不同子区和不同水源(地表水与地下水、本地水资源和外域水
资源等)之间的联合调度,能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
式中
p——某个时段内的降雨量,mm;由逐日降雨资料统计求出; Ai——第i子区的面积,km3; αi——第i子区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与降雨量、 土壤质地、地下水埋深等因素有关可依据各子区的土质分布特 β——单位换算系数,是具体情况而定。
2 用水预测计算的子模块
研究区用水可按粮食作物灌溉用水,工业用水、
对现状年的实际供、用水情况和不同频率来
水情况下的供需平衡状况可进行列表分析。
表5-6 、5-7
3 整个区域的水资源供需分析
(1) 典型年法
先根据全区域的雨情和水情情况,选定代表年, 然后根据该代表年的来水情况,自上而下,先支流后干流 逐个计算各个单元的供需情况,
最后将各个单元的供需成果进行汇总,即得整个区域的水 资源供需情况。
W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式中
n1
i 1
供i
W需i W
i 1
n12
W供i——计算单元内的分项供水量,m3/a; n1 ——计算单元内可供水量的分项数; W需i——计算单元内的分项需水量,m3/a; n2 ——计算单元内需水量的分项数; ΔW——余/缺水量,m3/a;
③现状供需状况及分析
水资源系统的模拟与分析,一般需要经过模型建立、调参 与检验、运行方案的设计等几个步骤
1 模型的建立
建立模型是水资源系统模拟的前提。建立模型就是要把实际问题概化 成一个物理模型,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有关变量间
的定量关系。
这一步骤包括有关变量的选择,以及确定有关变量间的数学关系。模 型只是真实事件的一个近似的表达,并不是完全真实,因此,模型应 尽可能的简单,所选择的变量应最能反映其特征。
1 确定来水量的子模块
对于地下水体而言,研究区水资源系统中主要来水项有当地降雨入渗补给、 外区侧向地下水补给、河道和鱼塘蓄水的入渗及农业灌溉回归等。其中降雨入 渗是主要的来水项,它与降雨系列的选择有极大的关系。
研究区各子区在某个时段内的降雨入渗补给量;按下式进行估算:
I i i p Ai
(1)模型中所采用的水文系列,即可用一次历史系列也可
用历史资料循环系列;
(2)开源工程的不同方案和开发次序。
(3)开源、节流措施的方案规划和数量分析; (4)各部门的用水保证率及其他评价指标等。
5.4 水资源动态模拟的实例分析
以华北地区某县作为研究区为例来简要说明水资 源动态模拟的过程。
5.4.1 研究区水资源动态模拟方法概述
城乡居民用水、蔬菜灌溉用水、经济作物用水、
农村牲畜用水和渔业用水等七个部门分别进行
推求。
对于粮食作物灌溉用水,采用作物生长期根系层水量平衡原理分
别对研究区的小麦、玉米和水稻三种主要作物的灌溉用水进行逐 日推求,其计算公式为:
Wi 1 Wi Pi Ei
式中Wi+1,Wi;——分别为第i+1日末和第i日末根系层的水量,mm;
致性,说明所建模型具有可行性和正确性,模型的运
行结果是可靠的。
(3)修正:
模型与实际吻合好坏的标准,要作具体分析。计算值
和实测值在数量上不需要也不可能要求吻合得十分精
确。
根据情况进行修正或重新建模。
3 模型中运行方案的设计
在模拟分析方法中,决策者希望模拟结果能尽可能接近最 优解,同时,还希望能得到不同方案的有关信息,如高、低指 标方案,不同开源节流方案的计算结果。
例:一个简单的水库的调度,其有关变量包括水库蓄水量,工业用水
量、农业用水量、水库的损失量(蒸发量和水库渗漏量)以及入库水量 等,用水量平衡原理来建立各变量问的数学关系,并按一定的规则来 实现水库的水调度运行,具体的数学方程如下所示:
Wt Wt 1 WQt WI t WAt WEQt
河道外用水为消耗性用水,河道内用水为非消耗 性用水,在分析过程中应分别进行考虑或综合在 一起协调考虑。
2 计算单元的供需分析
计算单元的供需分析应包括上述的几方面的 内容:
①调查统计现阶段年份计算单元内各水源的实际 供水量和各部门的实际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