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
凝
土
楼
盖
课
程
设
计
班级:建工XX-X班
学号:XXXXXXXXXXX
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
日期:2013年6月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民用建筑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与计算
二、设计资料:
某建筑,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布置如图所示。
楼面面层用20mm厚水泥砂浆抹面后,加铺瓷砖地面,面层下铺50mm厚水泥焦渣找平,梁、板下面用20mm厚石灰砂浆粉刷。
三、设计要求:
1、板和次梁用塑性方法设计;
2、主梁用弹性方法设计,画出主梁弯矩和剪力包络图;
3、用A2的图纸,画出板、次梁、主梁的配筋(配筋均采用分离式,手
画或CAD绘制均可);
4、给出所有计算的计算书(手写或计算机打印均可);
5、上交所有计算手稿;
6、购买一个档案袋,把计算书、手稿和图纸装入,档案袋封面上注明
你的学号,姓名,班级和手机号。
四、注意事项:
活荷载标准值为22
kN,其分项系数为1.4. 梁、板混凝土均采用
/m
C20混凝土。
钢筋直径≥12mm时,采用HRB400级钢筋,直径<12mm时,采用HPB235级钢筋。
单向板肋形楼盖设计与计算
一、板的设计
1、确定板厚及板的计算跨度
板厚:根据其厚度与跨度的最小比值(h
l
),板厚应不小于:
40
l
=
2400
40
=
60(mm),考虑到民用建筑楼面的最小板厚要求,取板厚h=80mm.
次梁截面尺寸: h = (
1
12
~
1
18
) l =(
1
12
~
1
18
) * 6000 = 500 ~ 333 (mm) (l
为次梁跨度) 则可取次梁梁高h=450mm. 梁宽则
按b=(1
3
~
1
2
)h估算,取b=200mm.
板的计算跨度:
边跨:l =l0 –b =2400-200=2200mm.
中间跨:2200mm..
板的几何尺寸和计算简图如下:(详见A2图纸)
单向板肋梁楼盖板、次梁、主梁计算承载范围
q = 6.93 KN /m
板的计算简图(详见A2图纸)
2、荷载计算:
板自重(80mm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0.08*25=2.00(KN/m2)
楼面面层(20mm厚水泥沙浆): 20*0.02=0.40(KN/m2)
瓷砖地面: 0.55(KN/m2)
水泥焦渣(50mm厚): 0.05*14=0.7(KN/m2)
20mm厚石灰砂浆抹灰: 0.02*17=0.34(KN/m2)
恒载标准值:
g=2 + 0.4 + 0.7 +0.34 +0.55 =3.99(KN/m2)
k
活载标准值:
p= 2(KN/m2)
k
荷载设计值: q= 1.2*3.99 + 1.4*2 = 7.59(KN/m2)
3、内力及配筋计算:
板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
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考虑中间区格板(B5,B6)穹顶作用,相应弯矩值降低20%。
取b=1000mm,
h=65mm.
0 C20级混凝土,HPB235级钢筋。
板的弯矩及配筋计算表
αq2l, C20: c f=9.6N/mm2 , 1α=1.0, HPB235:y f=210 N/mm2. 注:M=
m
4、板配筋图如下:
详见A2图纸——次梁计算简图
2、荷载计算:
由板传来的荷载: 3.99*2.4=9.58 KN/m
次梁自重: 0.2*(0.45-0.08)*25=1.85 KN/m 次梁梁侧抹灰: (0.45-0.08)*2*0.02*17=0.25 KN/m
恒载标准值:
k
g
=9.58 + 1.85 +0.25 =11.68(KN/m )
活载标准值: k
p = 2*2.4=4.8(KN/m )
荷载设计值: q =1.2*11.68 + 1.4*4.8=20.74(KN/m )
3、内力及配筋计算:
次梁跨中按T 形截面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其翼缘宽度取下面二者中较小者:
按计算跨度考虑: '
f b =3l =57503
=1920mm
按梁净距n S 考虑:
'f
b
=b+n S =200+2200=2400mm
按翼缘高度'
h 考虑:
'0
f h h
=
80
45035
-=0.19≥0.1,故翼缘不受限制
翼缘计算宽度'
f b 取三者中较小值,则'
f b =1920mm 。
判别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
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见下表:
αq20l, c f=9.6N/mm2 注:M=
m
详见A2图纸——主梁的计算简图
2、荷载计算:
由次梁传来的荷载:11.6*6=70.08 KN
主梁自重(折算为集中荷载):0.25*(0.65-0.08)* 25 * 2.4 =8.55 KN 梁侧抹灰(折算为集中荷载):(0.65-0.08)* 2 * 0.02 * 17 * 2.4 =0.93 KN
G=70.08+8.55+0.93=79.56 KN
恒载标准值:
k
p= 6 * 4.8 =28.8 KN
活载标准值:
k
恒载标准值:G= 1.2 * 79.56 =95.47 KN
活载设计值:p=1.4 * 28.8 =40.32 KN
则G+p=95.47 +40.32 =135.79 KN
3、内力计算:
主梁弯矩及剪力按查表中内力系数由下式求得:
k*GL+2k*PL
M=
1
k G +4k P
V =
3
边跨:GL= 95.47 *7.2 =687.38 KN m
•
PL= 40.32* 7.2 =290.30 KN m
•
中跨:GL= 95.47 *7.2 =687.38 KN m
•
PL= 40.32* 7.2 =290.30 KN m
•
主梁的弯矩、剪力计算表如下:
4、弯矩和剪力包络图。
详细图形见A2图纸——主梁内力包络图。
5、主梁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跨中正弯矩按T形截面进行承载力计算。
翼缘宽度为: '
f b =
3l = 72003
= 2400 (mm ) 判断跨中截面属哪一类T 形截面。
取:
h
=650-35=615(mm )
'
'10
2f
f c h f b h α⎛⎫ ⎪- ⎪⎝⎭
=1.0*9.6*2400*80*(615-80/2)=1059.84 KN m • 1059.84 KN m •f 273.81KN m • 则均属第一类T 形截面。
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
取:b = 250 mm, 0h = 650 - 70 = 580 mm (双排筋)
则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如下表:
6、次梁支座处附加箍筋计算:
由次梁传给主梁的全部集中荷载为:
G+P=70.08*1.2+28.8*1.4=124.42 KN
配置附加箍筋范围为:
3b + 21h =3*200 +2*(650-450)=1000(mm) 则1sv A =
y
G P
f
+=
124420
210
=592.48(mm2) 在次梁两侧各附加4道双肢8φ(402mm2)箍筋。
1
sv A
=(4+4)*2*50.3=804.8(mm2)f 592.48mm2
7、配筋图
详见A2图纸——主梁配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