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中国传统文化第13课格物致知

七年级中国传统文化第13课格物致知

第13课格物致知教学案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传统文化
总课时数
1
课题
《大学》一则《中庸》一则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任课教师
教学时间
第7周
教材
简析
简介: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何谓“中庸”汉儒郑玄说“名曰中庸,以其记中和之用也。庸,用也。”,最通俗的解释即,去两端,取中间;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说法,即其师所说的“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背诵《大学》一则《中庸》一则
2、积累部分写格物致知的名言、古诗词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两者的含义及思想
2、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的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学生读、思、议相结合,教师精讲点拔教具ຫໍສະໝຸດ 白板、.ppt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点题:学习第四单元修身正己
第13课(板书课题):格物致知
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
(一)自学教材内容,标注学习疑问
(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教师根据情况班内交流解决
三、教师引导点拔
《中庸》简介:
《中庸》原是《》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家把它与《》、《》、《》并列为“四书”。
1、学生阅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2.分享:通过日积月累豁然贯通,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的经历。
四、练习与作业
1、背诵《大学》一则《中庸》一则
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
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
2、文意理解
3.思考:
1)古人提出的学习步骤第一步是什么(博学,也就是广泛的学习、研究事物的道理。)
2)为什么修身养性这样的道德活动要从观察万物、钻研学习、获得知识开始呢
(4)善变明理《二程遗书》
《遗书》又称为《河南程氏遗书》,共二十五卷。该书是北宋理学家、的弟子记载二程平时的言行,其中言论居多。本书是天地人丛书中的一册,收入了宋代程颢与程颐撰写哲学着作数篇。书前附有专家撰写的导读,勾勒出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奥妙,探索其学术源流,文化背景等。以期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着的同时,凸现一代宗师的学术个性。通读本书,可使读者对宋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特性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1)博学多闻:《大学》
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二)细察勤问:朱熹的“格物致知”
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3、思考:“穷其理”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格物只是就一物上穷尽一物之理,致知便只是穷得物理尽后我之知识亦无不尽处,若推此知识而致之也。
(三)乐学深思《中庸》
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