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宪法前十个修正案被统称为“权利法案”美国国会于1789年9月25日通过10条宪法修正案,作为美国宪法的补充条款,并于1791年12月15日得到当时9个州批准开始生效。
这10条修正案通称“权利法案”。
主要内容是: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律的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自由、生命或财产,以及司法程序上的一些民主权利等。
要了解美国的政教关系,首先要看美国法律中有关宗教问题的规定。
美国没有专门的宗教立法,它的宪法中也只有一条涉及宗教问题。
美国宪法第六条第三段规定,“上述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郑重声明拥护本宪法;但不得以宗教信仰作为担任合众国任何官职或公职的必要资格。
”除此之外,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有关宗教问题的表述,可以说是美国政教关系最主要、最根本的法律基石。
自从宪法第一修正案问世以来,直到今天为止,所有美国政教关系的案例与争论,无不以该修正案为最终的法律依据。
宪法第一修正案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它确立了处理政教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政教分离原则与宗教自由原则。
美国宪法前十个修正案被统称为“权利法案”,其中第一修正案涉及宗教问题,即1791年通过的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一句话(两个分句)。
这句话是:“国会不得制订设立宗教或者限制其自由实践的法律”。
这就是著名的“设立分句”和“自由实践分句”。
但由于美国的政治体制,直到1868年宪法第十四修正案正式通过后,这两个分句才对各州产生约束力。
涉及宗教问题的所有立法和所有案件的根本指导就在于这两个分句,而这两个分句的解释权在于联邦最高法院,只有联邦最高法院才对这两个分句有最终的和最具权威性的发言权。
简单地说,这两个分句所体现的两个根本原则可以用联邦最高法院前任首席法官伯格在“沃尔兹诉纽约税收委员会案”(1)的裁决中的总结来表述:既不能容忍政府设立宗教的行为,也不能容忍政府干预宗教的行为。
这两个原则说起来容易,但执行起来并不那么简单,不同的人对这两个分句的理解一直存在着分歧。
(1) 设立分句设立分句是指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关于国会不得通过立法设立宗教的规定,所以简称设立分句,也有人将“设立宗教”译作“确立国教”,将设立分句称作“确立国教”条款(2)(由国会立法设立宗教,其本质即“国教”。
提法不同,内容是一致的)。
对于设立分句的含义,教会人士从基督教的立场出发,认为政府应承认教会的存在,但对所有教派与宗派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各教派中不应有官方钦定的教会。
但绝大多数人是从国家与教会的政治关系上来理解这一规定的。
1802年,托马斯·杰裴逊在给浸礼会信徒的一封信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指出此规定的实质是实行政教分离,即在教会与国家之间建立“一道隔离的墙”。
1947年,美国最高法院在“艾沃森诉教育委员会案”(3)的判决书中对设立分句的含义作了明确解释:第一修正案设立宗教条款的意思至少是这样的:不论州政府还是联邦政府,都不得将一个教会确立为州教或国教;不得通过援助一种宗教、或所有宗教、或偏护某一宗教而歧视另一宗教的法律;不得强迫或影响某人违背本人意志加入或不加入一个教会,或强迫他宣布信奉或不信奉任何一种宗教。
任何人不得因持有或宣布宗教信仰或不信教,去或不去教堂做礼拜而受到惩罚;不得课征任何数量的税收以支持任何宗教活动或机构,不论他们以任何名目出现,也不论他们采用任何形式传教布道。
不论是州政府还是联邦政府,都不得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参与任何宗教组织或集团的事务;反之亦然。
用杰裴逊的话说,这一反对用立法确立国教条款,意在树立起一道“教会与国家分离的墙”。
但政教分离并不是绝对的。
1971年,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伯格在雷蒙诉库尔兹曼案的判决书中指出,“我们以前的裁决未要求完全的政教分离;从绝对意义上说,完全的分离是不可能的。
政府同宗教组织之间的某种关系是不可避免的……,分离的线远非一堵墙,而是一个模糊的、不清晰的、因某种特殊关系的所有情况而变化的障碍物”。
(2).自由实践分句自由实践分句与设立分句相辅相成,是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另一项重要规定。
该分句规定国会不得立法禁止宗教自由实践。
作为与“确立国教”条款的对应提法,也有人将其称为“信教自由”条款。
设立分句的核心是政教分离,是讲政府与教会的关系;自由实践分句的核心则是宗教自由,是讲政府在处理宗教问题时的权力限制。
具体地说,政府对教徒根据其宗教教义和信条进行的宗教实践原则上是不应干预的,但这个“宗教实践”并不意味着宗教徒具有随心所欲行事的无限权力。
1878年,美国最高法院在“雷诺兹诉美国案”的判决书中指出,法律“不能干涉宗教信仰和见解,但是可以干涉宗教实践。
” (1)1890年,最高法院在“戴维斯诉比森案”的判决中强调,宗教实践必须符合“旨在保障社会安定繁荣的法律和全体人民的道德观”,(2)这实际上表明了宗教“自由实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940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对“凯特韦尔诉康涅狄格州”案的判决书中,重申了雷诺兹案的原则,该判决书明确指出:自由实践分句“包括两个概念——信仰自由和行动自由,第一个是绝对的。
但第二个,按事物的性质则不是绝对的,为了保护社会,行为仍然要受到约束。
”(3)以上几个案例表明,美国最高法院在贯彻自由实践分句即“宗教自由”的规定时所遵循的标准是:宗教信仰的自由是绝对的,政府不得用法律加以限制;基于宗教信仰的宗教活动和行为的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宗教“自由实践”的条件不能违犯社会道德准则,为了“保护社会”,政府可以采取行动。
最高法院对“宗教自由”的理解,使其牢牢地掌握了处理政教关系的主动权,它在司法实践中在各界人士对宪法第一修正案自由实践分句即“宗教自由”的不同理解上巧妙地保持了平衡修正案[一]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诉冤请愿的权利。
[1791年12月15日批准]修正案[二]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之所必需,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
[1791年12月15日批准]修正案[三]士兵在和平时期,未经房主许可不得驻扎于任何民房;在战争时期,除依法律规定的方式外亦不得进驻民房。
[1791年12月15日批准]修正案[四]人民保护其人身、住房、文件和财物不受无理搜查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除非有合理的根据认为有罪,以宣誓或郑重声明保证,并详细开列应予搜查的地点、应予扣押的人或物,不得颁发搜查和扣押证。
[1791年12月15日批准]修正案[五]非经大陪审团提出报告或起诉,任何人不受死罪或其它重罪的惩罚,惟在战时国家危急时期发生在陆、海军中或正在服役的民兵中的案件不在此限。
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犯罪行为而两次遭受生命或身体伤残的危害;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非有恰当补偿,不得将私有财产充作公用。
[1791年12月15日批准]修正案[六]在一切刑事诉讼中,被告应享受下列权利:由犯罪行为发生地的州和地区的公正陪审团予以迅速和公开的审判,该地区应事先已由法律确定;获知控告的性质和原因;同原告证人对质;以强制程序取得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并取得律师帮助为其辩护。
[1791年12月15日批准]修正案[七]在习惯法诉讼中,争执价额超过20元,由陪审团审判的权利应予保护;案情事实经陪审团审定后,除非依照习惯法的规则,合众国的任何法院不得再行审理。
[1791年12月15日批准]修正案[八]不得索取过多的保释金,不得处以过重的罚金,或施加残酷的、非常的刑罚。
[1791年12月15日批准]修正案[九]本宪法对某些权利的列举不得被解释为否定或轻视由人民保有的其它权利。
[1791年12月15日]修正案[十]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分别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
看似很古板的条文,通过事例的生动详细表述,让人看得欲罢不能。
虽然之前对于所谓的法律没有多少概念,仅仅知道现行的法规是不完善的,当然,约束力也相当有限----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社会事件无法使用法律途径来解决。
通读一遍之后明白了这些事理:三权分立及好处,特别是司法独立于行政和立法的作用;美国人坚信的人性最基本的自由权利:出版,集会,游行示威和信仰;为什么可以持有枪支;刑事审判中罪犯的地位以及立场;陪审团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及原因,在《12怒汉》里面有这么一句台词我觉得挺合理:我认为这就是美国强盛的原因;电影分级制度;权利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再将美国的情况和我们的相比较就会理解为什么现实会是这样的了。
国本是无法动摇的,历史会留下隐忧,也能治愈伤口。
2000年美国大选2000年,乔治·布什成为继1888年本杰明·哈里森之后第一位以少数选民票当选的总统。
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全国大选中领先布什50多万票,但最终结果却要由佛罗里达艰苦漫长的人工点票决定。
布什在佛州600多万张选票中仅领先戈尔537票。
大选结束四周以后最高法院以5:4决定停止佛州人工点票,将该州25张总统选举人票判给布什。
2000大选作为美国历史上最接近、最有争议和最奇特的选举而载入史册。
当然,2000年不光是总统大选呈白热化,国会之争也异常激烈。
在众院,共和党丢失了两席,但还保持微弱多数。
本届众院是近50年来两党力量对比最接近的:共和党221席,民主党212席,独立党人2席。
在参院,民主党赢得4席,两党各占50席,100年来第一次打成平手。
因为副总统切尼是参议院的名义负责人,有权投决定性一票,参院因此还是共和党控制。
解释选举结果:长期因素这场新世纪之初第一次选举将对美国政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尽管谁也没想到总统大选竟会最后聚焦到佛罗里达几百张有疑问的选票上,但总统和国会选举的结果如此接近却并不出人意料。
政治学家早就发现,对美国的选举行为和结果产生长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党派认同感。
当今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人数大体相当。
美国选民新闻机构在对13,000多名选民的投票后调查显示,民主人占39%,共和党人占35%,无党派独立人士占27%。
这个比例与最近的其他选举的票后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而1976年的全国性票后调查显示,民主党与共和党数量是40% 比25%。
八十年代以来支持共和党的人数猛增,所以共和党在国会、州级和地方选举中都表现不俗。
2000年总统大选中两党支持者的忠诚度之高也让人称奇。
票后调查显示民主党中有86%选戈尔,11%选布什。
虽然民主党领导人和政治顾问曾毫不讳言对一些自由倾向严重的民主党人可能倾向绿党候选人——号称“现代消费者运动之父”的拉尔夫·纳德担心,但最后只有2%的民主党人倒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