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祁南矿学校刘寒侠
八年级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能力正在形成,抽象思维还不够,学习几何知识处于现象描述和说理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说理,理清楚四边形在什么条件下用识别方法, 在什么条件下用性质.完成教学后,感觉到教学设计与实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反思。

一、教学设计
在小学,学生已经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对边、对角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一定的初步认识,再次猜想对边、对角之间的关系,继而论证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关系,最后会运用对边,对角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我确认本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以及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2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通过先让学生看图片,体会到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平行四边形进行了简单的认识,了解基本的概念,比如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对角线等,引例结合图形,仅仅是最大限度的实现突出主干。

为以后的猜想、论证打好铺垫。

环节二实践操作,猜想新知。

通过实践操作大胆猜想,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手动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体验中的感受,就会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探究的思考方式,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环节三:推理论证,领悟性质。

通过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对性质加以证明,更好的利用性质来解决问题。

其中渗透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

老师指导,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如:
分析提问:
1
2、图中没有三角形证明办?
3
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环节四:例题讲解,变式练习。

题型比较常见,覆盖本节基本知识点,要求100%
学生能独立完成。

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整理方法形成知识结构的同时。

引导学生多
角度分析,鼓励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而获得的成功体验。

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环节五:例题讲解,拓展延伸。

例题内容来源于课本拓展又高出课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面对实际问题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

环节六:交流平台. 由学生自己归纳小结,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落在实处,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环节七:布置作业. 作业分为基础题、选做题和探究题。

分层布置作业,既解决了后进生学习难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这样可以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实施反思
上完课后,感觉整节课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得出并掌握性质,效果比较好。

例题能够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加以变式,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错误,规范说理过程,反馈工作做得较到位。

然而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确是更多的:1、在得出平行四边形定义的时候花了不少时间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定义,其实是没什么用的,直接的引入应该可以更节省时间,把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直接摆出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

2、性质的探索所花的时间较长,从猜想、验证(分两个思路)中得出两个性质。

验证猜想的实际测量思路这一步,还需要学生实际动手,由于学生没带工具,只好在黑板上实际操作。

耽误了很多时间,自己虽然采取了应对措施,但还是影响了正常上课安排流程。

以致小结部分由老师匆忙总结、结束。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应由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内容,把性质按边、角、对角线作归纳,配以图表方便记忆。

3、验证猜想的第二种证明思路,需要把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但由于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已经生疏,我利用问题的形式给予引导,对于辅助线的作法我采用提问的形式,有小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接受。

但在课堂上,我并没有顾全全体学生。

4、由于有很多老师听课,我很紧张,学生也比较紧张,因此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小(没有配备话筒),其余同学听不清楚,整节课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完全配合上课的步骤;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思维的语言不够精练,时间把握得不够好,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和需要不断改进的。

以上是个人在这一节课中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点滴反思,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要上好一节课,耗时很多,感触也很多,收获不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