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生物碱

第十章 生物碱

CH3 N
R
H3C N
HO
O
OH
吗啡烷
吗啡
五、 吲哚类生物碱
(一) 单吲哚型:靛青苷(蓼蓝)
O
N H
吲哚
glc
N H
靛青苷
(二) 色胺吲哚型:
NH2
N H H3 C N N O
N H
色胺
吴茱萸碱
(三) 半萜吲哚型:
色胺接1个异戊二烯单位
CH3 H CONHCHCH2OH
N CH3
麦角新碱 (麦角)
盐的水溶度最小。
有机酸盐中,小分子有机酸盐的水溶度大于
大分子有机酸盐(沉淀)。
多元有机酸盐的水溶度大于一元有机酸盐。
注意:有些生物碱或盐不符合上述规律。
1.生物碱盐不溶于水(小檗碱盐酸盐、麻黄碱 草酸盐),而能溶于氯仿(盐酸奎宁)。 2.游离生物碱难溶于有机溶剂而溶于水
(石蒜碱;吗啡难溶于氯仿、乙醚,可溶于碱 水;喜树碱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而溶于酸 性氯仿)。
去甲基麻黄碱(pKa9.00) (羟基的吸电诱导效应)
CH2
CH NH2
CH3
苯异丙胺(pKa9.80) (无羟基的吸电作用)
3.共轭效应:
苯胺型:P—π共轭,氮原子周围电子云密
度下降,碱性降低。
酰胺型:P—π共轭,氮原子周围电子云密
度下降,碱性降低。
胍基型:供电基和氮原子上未共享电子对
三、生物碱的存在形式:
多数以盐的形式存在(以有机酸盐为
主,少数为无机酸盐);
少数以游离形式存在(主要是一些碱
性极弱的生物碱,如酰胺类生碱);
其他尚有以酯、苷及N→O化合物的形
式存在(乌头碱、氧化苦参碱)
陕西理工学院生工院
莨 菪 麻 黄 金鸡纳
陕西理工学院生工院
番木鳖 汉防己 苦 参
陕西理工学院生工院
Pka<2
极弱碱; 弱碱; 中强碱;
Pka=2~7
Pka=7~12 Pka>12
强碱;
胍基>季胺碱>脂肪胺基>缺电子芳杂环
(吡啶)>酰胺基>富电子芳杂环(吡咯)
影响生物碱碱性强弱的因素:
1.N原子的杂化方式
碱性 类型 杂化
N H
举例
NH
脂肪胺 sp3 脂氮环
N H
11.3
11.2
影响碱性强弱的因素: 1.氮原子的杂化方式: SP3 >SP2 >SP
NH
N
四氢异喹啉 (SP3 pKa9.5)
异喹啉 (SP2 pKa5.4)
RC
N
氰类(SP 中性 ) 电效应
四、碱性
1.碱性的来源及强度表示
N: + + H + N:H
生物碱
生物碱盐
碱性越强,其Kb越大,PKb越小,其共轭 酸Pka越大;即Pka越大,碱性越强;
(二) 喹啉类衍生物:
喹啉
N
N H3CO CHOH CH N CH2
奎宁
(三) 嘌呤及黄嘌呤衍生物:
嘌啉
N N
N N
N
N H
N
N H2C
H C
H C COOH
香菇嘌啉
OH OH
O
O H3C N N CH3
黄嘌啉
O
HN
NH
N H
N
咖啡因
O N CH3 N
(四)萜类衍生物:
单萜类生物碱:猕猴桃碱、龙胆碱(龙胆科)
第十章 生物碱
(alkaloids)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物碱的含义、分布和生理
活性。 2.掌握生物碱的理化性质、提取、 分离和检识方法。 3.熟悉生物碱的结构特征和实际应 用。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碱的含义 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含氮有机 化合物 多数有氮杂环结构, 多数具有碱性,可以和酸成盐 多有特殊而显著的生物活性
9.5
N
芳杂环 sp2
N
N
5.17
4.94
5.4
氰基
sp
-C≡N(中性)
SP3 ( N ) > SP2 (-N C ) > SP ( C N ) pKa 10~ 5~6 0~1
N
N H
吡啶
胡椒啶
pka= 5.2 ( SP2 )
pka = 11.2 ( SP3 )
NH
四氢异喹啉 (SP3 pKa9.5)
H3CO
(鹿尾中的降压成分)
(二)苄基异喹啉型
N
N H3CO
H3CO OCH3
罂粟碱
(解痉作用)
(三)双苄基异喹啉型
2分子苄基异喹啉通过醚键结合而

H3C N H
OMe OMe
MeO N MeO H CH3
O OH
蝙蝠葛碱 (北豆根)
(四)原小檗碱型
可视为2分子异喹啉稠合而成
H3CO N
+ +
+ +
+
+ -
+(++)
-
+
亲水性生物碱:
季铵碱、离子型
含N
O配位键 氧化苦参碱 小分子或液体生物碱 菸碱、麻黄碱、苦参碱
两性生物碱:
含酚羟基(吗啡、青藤碱)NaOH + ;
隐性酚羟基(汉防己乙素)NaOH - ,具脂
溶性生物碱通性;
羧基生物碱(槟榔次碱)NaHCO3 +
内酯型生物碱(喜树碱):热NaOH
CH
CH
C O
N
胡椒碱(酰胺共轭 pKa1.42)
苯胺型
MeHNCOO N1 Me
毒扁豆碱
PKa1=1.76 N2 Me PKa2=7.88
课堂互动:
某中药含有A.B两种生物碱,分析其碱性和溶 解性,若将二者的酸水液用三氯甲烷萃取,试分析 酸水层和三氯甲烷成的成分各是哪种?
O
N
N
HO
HO
A
B
4. 空间效应:阻碍质子靠近氮原子,使 碱性降低(莨菪碱和东莨菪碱)。
(碱水
解、皂化)
内酰胺生物碱(苦参碱):碱水解
(2)盐(离子型、极性大):
水 酸水 碱水、 甲(乙)醇、 苯 /乙醚 /CHCL3、 CCL4 /石油醚
+
+
-
+
-
-
在水中的溶解度与酸有关: 无机酸盐的水溶度大于有机酸盐的水溶度。 无机酸盐中,含氧酸盐的水溶度大于卤代酸
盐。
卤代酸盐中,盐酸盐的水溶度最大,氢碘酸
CH3 O N H CH2OH OCO C
CH3 N H OCO
CH2OH C
H
东莨菪碱 (环氧位阻pka6.20)
莨菪碱(pka9.65) H
5、氢键效应:
氮原子周围的羟基所处的位置有利于生物碱共 轭酸分子内氢键形成时,则共轭酸稳定 , 碱 性增强。
CH3 C6H5 OH
C6H5 CH3 H1
H2
正确理解生物碱的含义 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含氮有机化
合物,氨基酸、蛋白质、核酸、 及某些含氮维生素除外 有例外, 麻黄碱(氮原子结合在环内) 秋水仙碱(几乎没有碱性)。
二、生物碱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于植物界
特别是高等植物的双子叶植物
如:毛茛科、防己科、罂粟科、茄科等
单子叶植物中较少
N
异喹啉 (SP2 pKa5.4)
RC
N
氰类(SP 中性 )
2.诱导效应:
供电诱导效应(烷基):
可使氮原子周围电 子云密度增加,碱性增强。 吸电诱导效应(含氧基团,双键,苯环): 电子云密度降低,碱性减弱。
CH OH
CH
CH3
CH OH
CH NH2
CH3
NHCH3
麻黄碱(pKa9.58) (甲基供电诱导效应)
止一个,则需综合考虑。一般来说,空间效 应与诱导效应共存,空间效应居主导地位;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共存,共轭效应居主导 地位。

常见生物碱碱性规律:
胍>季铵碱>烷胺类(仲胺,叔胺)>芳胺类(芳 杂环)>酰胺类
+
N H1
H
H2 HO
+
N
H
H CH3
H CH3
麻黄碱共轭酸(稳定性差) 伪麻黄碱共轭酸(稳定) pKa9.58(碱性弱) pKa9.74(碱性强)
H N
O H N
C2H5
C2H5
+
H COOCH3 OCH3
HN O H
H N
+
H COOCH3 OCH3
H
和钩藤碱
异和钩藤碱
pKa
6.32
5.20
对于具体生物碱来说,若影响碱性的因素不
延胡索乙素
OCH3
H3CO
N
原小檗碱型
O N
OCH3
小檗碱型
+ N
O
小檗碱(黄连素)
OCH3
抗菌药物
OCH3
MeO N MeO OMe OMe
延胡索乙素 (四氢巴马丁)
延胡索—镇痛
O
+ OH N
OMe OMe
小檗碱
黄连
(五)吗啡烷型结构特征为哌啶环垂
直与多氢菲稠合。如吗啡(morphine) 与可待因(codeine)。
如:百合科、石蒜科等
裸子植物和低等植物中个别存在
植物中特点: 1.在植物的各部位都有分布,但多集 中在某一器官。 2.植物体内生物碱的含量差别很大, 但 一般都较低(1%以下),通常把含 量在 0.01%的植物称为生物碱植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