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段综合专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贫困的岁月里,人也能感受到某些深刻的幸福,像我常记得添一碗热腾腾的白饭,浇一匙猪油、一匙酱油,坐在“户定”(厅门的石阶)前细细品味猪油拌饭的芳香,那每一粒米都充满了幸福的香气。
有时候这种幸福不是来自食物,我记得当时我们镇上住了一位卖酱菜的老人,他每天下午都会推着酱菜摊子在村落间穿梭。
他沿路都摇着一串清脆的铃铛,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见他的铃声。
每次他走到我们家的时候,都在夕阳落下之际,我一听见他的铃声就跑出来,看见他浑身都沐浴在黄昏柔美的霞光中,那个画面、那串铃声,使我感到一种难言的幸福,好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
有时幸福来自于自由自在地在田园中徜徉了一个下午。
有时幸福来自于看到萝卜田里留下来做种的萝卜,开出一片宝蓝色的花。
……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
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
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1.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内容,和文中括号作用相身的一项是( )A.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经过山西北部折入阴山,至高阙为止。
B.南方古猿的……脑量(450- -650毫升)高于一般化石猿类和现代类人猿。
C.他说的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
"(《板桥集.题画》)D.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热烈的鼓掌)2.夸张具有夸大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生命和生活里,人人都有笑与泪、幸福与烦忧。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
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
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
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
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
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
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
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
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
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
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节选自《闻一多先生上课》(汪曾祺)1.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括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修纂,十年之后,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完成。
B.每年暑假、寒假期间,新疆和内地各族青少年参加的融情夏(冬)令营,已成为一道美丽的民族团结风景线。
C.明伟杰创办长木医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他希望通过研发先进的医疗设备,帮助患者治愈疾病。
D.(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
2.用排比刻画人物能凸显人物特点,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排比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穿一座城来听这样的课是值得的”。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这位中医大夫不像是医生。
他是“水利学家”。
他拉起我的手,他开始切脉,他在察看我身体里江河湖海的水情。
脉有些滑,他说。
这不就是说河水快断流了,只有些残水勉强敷衍着河床?他又说,脉有些滞涩。
这当然是说,该清淤了,淤泥已堵塞了运河,许多船队搁浅了,天光照不见波影,没有湛然清流,生命在岸上如何能够领略柳浪闻莺?他是“哲学家”。
多数时间里他很少说话,他在格物致知,他在沉思。
头痛医脚,脚痛医头,他总是由果推因,沿波溯源。
他说,勿躁勿怒,你当涵养性情,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物我无隔则万物皆备于我,万物之正气护持我,则何病之有?他说,旷达些吧通脱些吧,明月在怀,白云在怀,无垠的蔚蓝色时时高悬心中,你就有了至人的品格,则何病之有?这位中医大夫,当然不是这样滔滔不绝地发表他的哲学讲演,不,他常常是沉默和安静的,眉目间透出的是静穆和慈祥。
我借阅他的一些行医日记,我觉得我不是在读有关医术的文字,我其实是在读哲学,甚至,他告诉了我许多在哲学著作里读不到的东西。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只有艰辛劳动过的人们才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游子悲故乡”的情怀。
B.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描写雪时用了一个“紧”字,鲁迅赞它富有神韵。
D.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比喻的基础是相似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既用了借代手法,又用了比喻手法,请简要分析。
3.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位中医大夫是比一般医生更高明的医生。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①_________。
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的深刻背景。
正所谓□“人无远虑,,“虑之不远,其忧即至”。
荀子说得也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
②_________,豫则祸不生□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
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
它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
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在这种关健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
唯有怀以深谋远虑的洞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求得先机。
1.下列在文中方框内所填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
" 、B., , "。
,C., 。
" ,D.: 。
"。
、2.有人把文中画框的句子改写成:“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诚人们不要只町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
”从表达上看,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3.请在文中①②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成都的雨中漫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你会看到挂在尖尖青草上的雨滴,那样晶莹剔透;你会看到紧紧抓住一朵莲花而不松手的一连串的雨滴。
落在花上的雨滴,几乎都是一串而不是一滴。
不知是花迷住了雨,还是雨迷住了花。
淅淅沥沥的小雨,下起来就没有要停的意思。
成都的市民早已熟悉成都的雨的习性,经常不等雨停就走出家门。
他们会在公园里面、小巷深处撑一把大伞漫步,或者坐在湿不了身的屋檐下,穿着短裤汗衫,摇着蒲扇,品茶、打望、摆龙门阵。
成都的雨温柔綿软,即使冬天也没有多少冷意。
细雨中,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也不像往常那么夺目耀眼,紧张的生活节奏随之放慢。
细雨中,成都的乡村也会展示出油画般的美景。
农家人站立在雨中,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点缀在花草中。
这让人不禁想到王建的诗句:“雨里鸡呜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描写的不正是这样的场景吗?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河南巩义又新增一处引以为傲的文化地标—“河洛古国。
B.本书用漫画将动物的“生活成长”知识进行了解读。
C.“黄河平,天下宁”,黄河治理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
D.干部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你会看到那样晶莹剔透的雨滴挂在尖尖青草上。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将文中画框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要求不改变文意,可增删个别词语。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
想来应该是在洪荒时代吧,或者更早。
从高原雪山流下的河水肆虐横冲,浪涛连天,在山峦沟壑间择路而行,一路冲刷。
于是,就有了河岸。
没有河岸的河流不是河流,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
在河岸间流淌的黄河水,不论是激荡狂放,桀骜不驯,还是平静无奈,死气沉沉,都在沿着河岸规定的线路奔流。
尽管会穿越千山万壑,拐过九曲十八弯,冲撞跳跃,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铜墙铁壁。
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横亘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
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般,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却越陷越深。
在岩石与激流的对抗中,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在一个凄风萧瑟的日子里,我来到了河曲县一个叫“弥佛洞”的地方。
钻过一道石洞,深深的河谷便骤然出现在面前。
这里是真正的河岸,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在河岸半壁开凿出的一条栈道,窄窄的,宽不过二尺。
朝上望,怪石狰狞,好像悬在头顶;朝下望,河水幽幽,如临深渊。
河水在脚底下流淌,两面石质的河岸高耸,对面的高原仿佛伸手可触。
回头望去,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不用打开就能看到黄河悠久的历史;又像一道道年轮,清楚地记载着黄河水流过的轨迹。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汪精卫之流投敌卖国,认贼作父,其所谓的"曲线救国"最终被中华儿女所唾弃。
B."希望工程"是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救助中国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而开展的一项公益事业。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不打艰苦的持久战,很难获得重大的成就。
D.当我们批评别人时,不能逞口舌之快,意气用事,必须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
2.比喻具有相似性的特点,请据此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人类的啧啧赞叹声中,黄河水却只能收束起身躯,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